安徽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安徽马鞍山古镇采石矶西南一公里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浓荫蔟拥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太白楼原名谪仙楼。 旧志载,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广济寺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风亭的同时,在寺前建谪仙楼,肖太白像祭祀于楼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为“太白楼”,又将神霄宫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阁和璧的格局。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太白楼系光绪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资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 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花戏楼
花戏楼座落在安徽亳州城北,涡水从其旁流过。为亳州一大名胜古迹,也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于戏楼砖雕、木雕彩绘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花戏楼建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为山西药材商人筹资兴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对大关帝庙重修一次。 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琳琅满目。左右为钟、鼓二楼,门前列石狮、铁旗杆,杆高数丈,重15吨,上有悬钟、蟠龙、飞凤。戏楼内装大木透雕和彩绘,内容为三国戏文十八出,配饰垂莲、悬狮、鳌鱼、藻井图案;雕刻玲珑剔透,彩绘堂皇绚丽。有上下场门四。屏风透雕二龙戏珠。戏台前左右各有6间看楼,戏台正面对大殿,大殿前厅彩绘富丽,后厅高大宏伟,供奉关羽像;大殿左右有庭院各一,修竹幽径,清雅宜人,藏有元赵孟顺、清梁献书刻。此楼对研究清代早期、中期建筑艺术和雕、绘、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重要价值。近年又多次进行修茸,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安徽省重要旅游景点。今为毫州市博物馆所在地。


杭州灵隐寺
灵隐寺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又名云林禅寺,在西湖西北,面对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五代吴越国时,曾两次大兴土木,将灵隐寺扩建为有九楼、 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 余间,僧众达3000人。元代曾毁于兵火。后又历经多次毁建,才形成现在的面貌。灵隐寺建筑雄伟,佛像伟岸,为杭州四大丛林中殿宇最大的一处,是中国禅宗古刹之一。灵隐寺最前面是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 匾额,是清代康熙的手笔。正中为弥勒佛阁,里面坐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像。弥勒佛后壁的佛龛里,站着神态庄严、手执降魔杵的韦驮菩萨,由独块香樟木雕成,是南宋遗物。天王殿前一对经幢,为开宝二年(969年)吴越国王钱m建造。


天津独乐寺
独乐寺位于天津蓟县西门内。 独乐寺相传建于唐朝初年,唐玄宗时,藩镇节度使安禄山,曾在此誓师叛唐,酿成“安史之乱”,因而寺名为“独乐”。寺由东、西、中三部分组成,东西两部分为僧房和行宫,中部是寺庙的主要部分,由山门、观音阁排列成南北中轴线。文献记载说在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时,辽尚父秦王韩匡嗣曾再建独乐寺,现存的辽代遗物有山门和观音阁,其它都是明、清两代所增建的。 山门建在低矮的台阶上,坐北朝南,面阔3间,长16.57米,进深2间,宽8.76米。中间是门道,两侧有泥塑的哼、哈二将看守大门。山门为单檐庑殿屋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南面檐下正中悬有“独乐寺”的匾额,传说是明代奸相严嵩的手笔。


山西永乐宫
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原址在永济县永乐镇,因三门峡水利工程,1959年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至芮城县新址复原保存至今。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宫殿规模十分宏伟,布局疏朗有序,殿堂气势巍峨,整个建筑群十分壮观。 据道藏中有关典籍和宫内的碑文记载,这里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诞生之地,吕氏死后,乡人将其故居改为“吕公祠”,在金代末年的时候扩充为道观,到绍定四年(1231年)时道观毁于火灾。当时新道教全真派首领丘处机等人,深受朝廷的宠信,祖师吕洞宾备受尊崇,次年敕令升观为宫,封真人号曰“天尊”,并派河东的南北两路道教提点潘德冲主持营建此宫。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说永乐宫于1247年动工,至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即1358年纯阳殿壁画竣工,施工期前后长达一百十一多年,几乎与元朝相始终,明清时曾进行过小规模的维修和对壁画的补绘。永乐宫的主要建筑主要是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分布,有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占地86000多平方米,其中宫门是清代的建筑,其余的都是元代所建,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官观,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


西藏楚布寺
位于堆龙德庆县境内,距拉萨约七十公里。楚布寺是噶玛噶举派的主寺。活佛的转世习俗就是从楚布寺开始的,后来被西藏的其它教派推而广之。海拔4300米,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西北的楚布河上游,距拉萨西郊70公里。楚布寺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进行分布,共包括经堂、佛堂、护法殿、佛学院、密宗修习院、活佛私邸及僧舍等,正在修复建设中的还有较具规模的讲经台等建筑。该寺目前有僧侣300余人。噶玛噶举派也被称作黑帽派,因1256年蒙古汗哥赐予二世噶玛巴一顶金缘黑帽而得名。从此以后,逐渐形成以楚布寺为中心的黑帽转世传承系统。1259年忽必烈继位,忽必烈是萨迦派八思巴的信徒,故大力推崇萨迦派。因噶玛巴不愿为忽必烈做事而被囚禁。噶玛巴被释放后回到楚布寺,他的晚年全力投入楚布寺的整修和扩建工作,死于1283年。逝世前,他在楚布寺开创了活佛转世的宗教习俗。


西藏桑耶寺
桑耶寺位于山南扎囊县境内,始建于公元762年,建成于779年,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的寺基由莲花生大师测定,整个寺院的建筑由寂护设计,赤松德赞主持奠基。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从内地、印度、于阗等地邀请高僧住寺传经、译经,鼓励贵族子弟出家到桑耶寺修行,并宣布吐蕃全民一律尊信佛教,从此奠定了桑耶寺的崇高地位。历史上著名的印度佛教与汉地佛教教义之争便发生在这里。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乌达波寺为蓝本而建造的。主殿建成以后,历代增修扩建,占地面积约为49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整个建筑群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宏伟的乌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的日、月两轮;乌策大殿四角的四座右铭佛塔分布有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环绕寺庙四周的圆形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建筑群占地面积11万余平方米。乌策大殿门口有一"兴佛盟誓"碑。寺内还有一口大铜钟,钟高1.1米,直径0.55米,钟铸有古藏文,十分罕见。据《贤者喜宴》载,此铜钟是西藏地区所铸的第一口钟。桑耶寺主殿回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远的精美壁画。


西藏白居寺
西藏白居寺白居寺之所以是一座名寺,主要有两大特色,其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它原来属于萨迦教派,后来噶当派和格鲁派的势力相继进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礼。最后,还是互谅互让。于是,白居寺便兼容萨迦、噶当、格鲁3个教派,因而寺内供奉及建筑风格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此寺的另一特色是菩提塔(又称十万佛塔),它是白居寺的标志。白居寺就是因为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它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人称"塔中有塔"。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们倒不大提起。藏语称这座塔为"班廓曲颠",意为"流水漩涡处的塔",这流水便是年楚河。


青海瞿坛寺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北傍松花顶,南望照碑山,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也是青海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瞿坛”是梵语,意为“佛祖”。瞿坛寺始建于1392年,占地面积2.7公顷,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整个寺院红墙绿瓦、雄浑古朴。寺内有金刚殿、瞿坛寺殿、宏光殿、隆国殿等组成。隆国殿是寺内规模最大、最辉煌、最气派的建筑,建筑面积912平方米。殿堂两侧建有御碑亭、护法亭、壁画廊,左右设有小经堂,4座佛塔,大、小钟鼓楼等。建筑风格讲究中轴对称,从山门起的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建有御碑亭、护法殿、壁画廊、左右小经堂、四座镇煞佛塔、大小钟鼓楼,颇似皇宫建筑,故有“青海故宫”之美称。建筑形式各异,风格独特,落落大方。瞿坛寺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是休心养性的好地方。


青海东关清真大寺
闻名遐迩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市十多万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与西北地区著名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其建筑风格也是典型的中国殿堂式建筑,它位于西宁市繁华的东关大街南侧的闹市区,每天来往人群川流不息,行人莫不为这座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恢宏的气势和肃穆的氛围所吸引。 清真大寺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占地总面积为13602平方米,建筑物雄伟壮观,具有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特色。大寺的原正门,前三门,座南朝北,是一大两小的绿色西式大门,高十米,宽为十五米,门顶横幅匾额上镶有金光闪闪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八个大字(前三门现处在清真大寺临街楼房之前)。


四川宝光寺
四川宝光寺宝光寺位于四川新都县城北,距成都20公里。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唐僖宗曾驻跸于此,晚上看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便改寺名 为“宝光寺”。宋时香火极盛,僧侣达3000之众,后毁于兵火。现在的建筑是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主持扩建的,有一塔五殿十六院,堪称四川佛教一大丛林。 宝光寺除以“舍利宝光”闻名外,还有“罗汉堂”誉满禅林。堂在大雄殿东,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罗汉500尊,佛、菩萨、祖师77尊。中堂另塑千手千眼观音。这些群塑,线条清晰,无一雷同、是我国南、北两种流派各显其技的产物。 宝光寺收藏的文物很多,有梁武帝大同六年(540 年)所雕刻的“千佛碑”;创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尊胜幢”;清光绪三十 二年(1906年)泰国国王所赠的贝叶经和同年从斯里兰卡求回的藏于石塔中的4粒舍利子;还有唐伯虎、祝枝山、竹禅和尚、张大千等名家的书画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