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普宁寺
河北普宁寺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部烈河畔,由于寺内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称大佛寺。普宁寺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33000平方米,是外八庙宗教活动的中心。普宁寺背山面水,坐北朝南,顺自然山坡砌造了几个不同高度的台级,修建了多层建筑物。全寺呈纵深式对称格局,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为汉族寺院风格建筑,后半部则具藏传佛教三摩耶寺(即西藏的桑鸢寺)的基本特征。普宁寺前半部分有山门,正中院中有碑亭,亭北是天王殿,基右为钟鼓楼,此为第一进院落。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成第二进院落。大雄宝殿内供过去佛迦叶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大殿后是高达9米的石砌陡壁金刚墙。登42级石阶进三角殿,即达寺院 后半部。


安徽包公祠
安徽包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享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上海静安寺
静安寺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号。向为著名江南古刹。据碑志,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创始人为康僧会。寺址原在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初名沪渎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名静安寺。南宋嘉定9年(1216)因寺址逼近江岸,昼夜受江水冲击,寺基有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将寺迁至芦浦沸井浜一侧,即现今寺址。 1912年至于1916年,静安寺成为上海和全国佛教活动的重要寺院之一。1912年,第一个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会址设于静安寺,著名爱国诗僧寄禅(八指头陀)任会长。次年,寄禅为保护全国寺庙财产,赴京请愿未果,不幸圆寂于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国佛教界在静安寺召开追悼大会,太虚大师在会上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说,对全国佛教影响很大。1913年3月,中华佛教总会在静安寺如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推选冶开、熊希龄为会长,清海为副会长,圆瑛为参议长。


山西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法源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在北京城内可以说是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最初,唐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东征阵亡将士,于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曾令于这里立寺,后来高宗(李治)又下诏修建,直到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才完成建寺工程,并赐名“愍忠寺”。天宝十四载(公元七五五),安禄山建塔于寺的东南隅。过了两年,至德二载(公元七五七),史思明又在寺的西南隅相对地造了另外一个塔,也就是现存于寺内石刻《无诟净光宝塔颂》的那座塔。中和二年(公元八八二),遭遇火灾,到景福初年(公元八九二或稍后),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建,并盖起三层的高阁以供奉观音。当时传说:“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从这话里就可想见此阁之大。后来辽代天禄四年(公元九五零)阁毁,至应历五年(公元九五五),又就原址重建,只是削去一层,成为两层的阁。清宁三年(公元一O五七),幽州大地震,北京地方遭到严重破坏,悯忠寺也未能幸免,寺前两塔可能就是在这次灾难中倒塌的。


苏州直镇
苏州直镇 直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城东南25公里,被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因唐代诗人陆龟蒙号甫里先生隐居于此,古称淞江甫里。明代村落聚镇改名 直,传古代独角怪兽“ 端”用于此地意可辟邪镇风。 直镇人杰地灵,地理位置优越,北襟吴凇江,南临澄湖,东与昆山市接壤,西通苏州。如今镇郊湖、潭、池星罗棋布,镇内河网交错,碧水环绕,桥桥向望,景色美好。 直镇历来有“桥梁之乡”的美称。5.6公里的河道上横架着闻名远近的江南小桥,令人惊叹,最多时达72座半,现存41座,这里是“桥”的世界,古代建桥艺术荟萃于此,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独成一景的双桥、平铺直叙的赤膊桥、左右相邻的姐妹桥、架在小溪上的半步桥…… 直镇被河道环抱着,桥梁伸向四方,形成了水乡特有的风格及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