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8年“读懂”黄河,让坚守变成新华社记者的“财富”
至今还记得1995年7月初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农村采访室报到,分社资深“三农”记者张玉林老师给我讲了省情课。 他着重讲了两件事: 一是粮食; 二是黄河。 此前,我对黄河的印象只是在古诗里,更多的是文化符号,此时,我突然感受到这条被称为“中华忧患”的“悬河”是如此具体与贴近,已成为我作为记者的责任。 几天后,我第一次外出采访就是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同事的指导下,我采写了第一条黄河稿件——《黄河沿岸各地做好防汛准备》。当时,我不曾想到,如此一个平淡的开头,竟将我引入了波澜壮阔的“黄河世界”。28年过去了,我采写黄河稿件400多篇,见证记录了三次黄河秋汛、小浪底工程建成、断流到不断流、黄河变清、黄河变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等重大事件。回想起来,黄河报道,不光是“我的责任”,更多的是“我的财富”。
以体制机制政策创新为抓手推进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2年12 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的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文件,在新中国水土保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意见》通篇贯穿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条主线,在指导思想中指出“以推动高质量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抓手,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在工作要求中强调“深化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精准施策,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在主要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水土保持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在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中均体现了体制机制政策创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