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8年“读懂”黄河,让坚守变成新华社记者的“财富”
至今还记得1995年7月初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农村采访室报到,分社资深“三农”记者张玉林老师给我讲了省情课。 他着重讲了两件事: 一是粮食; 二是黄河。 此前,我对黄河的印象只是在古诗里,更多的是文化符号,此时,我突然感受到这条被称为“中华忧患”的“悬河”是如此具体与贴近,已成为我作为记者的责任。 几天后,我第一次外出采访就是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同事的指导下,我采写了第一条黄河稿件——《黄河沿岸各地做好防汛准备》。当时,我不曾想到,如此一个平淡的开头,竟将我引入了波澜壮阔的“黄河世界”。28年过去了,我采写黄河稿件400多篇,见证记录了三次黄河秋汛、小浪底工程建成、断流到不断流、黄河变清、黄河变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等重大事件。回想起来,黄河报道,不光是“我的责任”,更多的是“我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