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体病害治理中的钢管桩应用探讨
微型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中铁西北院王恭先研究员等提出并成功应用以来,由于其灵活、快速的应用效果,得以在地质病害处治中快速推广。但工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微型桩应用失败或欠合理的地方,笔者觉得有必要进行梳理一下。 一、微型桩基本设计原则 所谓微型桩一般是指桩径小于30cm的桩体,它主要由钢管、工字钢、钢筋等多种形式的筋体置于钻孔后灌注砼而成。有时也可采用劈裂注浆,使桩体周围岩土体形成的复合地基而提高微型桩的使用效果。由于长细比相对较大,故工程中常在微型桩群的顶部设置框架、面板等结构进行串联,以使多个微型桩形成“整体”受力的效果,从而提高微型桩群的整体抗弯能力和相互协调形成更大锚固能力的效果。有时为改善提高微型桩群的受力,可在桩头的面板或框架上设置锚索工程,从而使被动受力的微型桩工程调整为主动受力的支挡工程结构,也有效降低了微型桩对岩土体锚固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