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筑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又是开学季,又到别离时 又一次学子们要远赴他乡求学 月台上,没有春运般的拥挤和嘈杂 有的只是分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盼 火车站,就像一个深沉的导演 将一幕幕送别演绎得催人泪下 也见证着一段段故事的起承转合 而它又何尝不是这故事的一部分呢
来源:智筑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又是开学季,又到别离时
又一次学子们要远赴他乡求学
月台上,没有春运般的拥挤和嘈杂
有的只是分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盼
火车站,就像一个深沉的导演
将一幕幕送别演绎得催人泪下
也见证着一段段故事的起承转合
而它又何尝不是这故事的一部分呢
说起火车站的离别
小智的脑海中
总是会浮现出那个
在月台上爬上攀下的背影
离开南京到北大
朱自清的求学之路
是从浦口火车站开始的
浦口火车站旧照
浦口火车站又名南京北站
是津浦铁路南端终点站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
由英国建筑师设计
中国近代实业家王佐卿承建
是中国近代火车站的典型案例
车站保留有鲜明的民国特色
采用砖墙钢筋混凝土结构
体现出西方建筑技术
在近代中国建筑中的应用
尽管早在04年
浦口火车站就停办了客运
但提起有故事的火车站
总不免想起它来
这或许不是客流量最大的车站
但北京站一定是最有纪念价值的
中国14亿人口
和北京站合影过的
不知有多少
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旧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车站
新站建成之始
毛泽东亲笔题写“北京站”站名
20世纪60年代的北京火车站
前候车厅后站台的中轴对称式布局
造型取材于中国传统建筑
同时加入新的结构形式
两翼的候车厅采用平顶
中央部分则是两个钟楼侍卫着大厅
立面采用大片整齐玻璃窗
创造出轻快明朗的建筑形象
而主体色调及建筑细部
则处处体现出浓烈的民族特色
作为一个学建筑的
说起火车站设计
自然是绕不开苏州站了
这座曾获金奖的车站
由崔愷主持设计
是苏州建设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之一
造型从苏州本土的人文与文化环境入手
结合古城建筑特色
以菱形空间网架体系为主
粉墙黛瓦、高桥飞架
将古城风韵与现代品味完美融合
设计遵循“以人为本,以流为主”的理念
菱形屋面与结构浑然一体
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
现代化交通建筑融入古城的城市尺度
难怪会被网友称为最美车站之一了
阿尔山站建于1937年
是日本关东军驻扎时期的建筑
这是一幢极富东洋风格的
低檐尖顶二层日式建筑
它由砖木、花岗岩、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
屋顶为淡淡的土红色
黄色的墙面上布着墨绿色的木条
被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图案
由于阿尔山市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城市
因此阿尔山站也被称为中国最美最小的火车站
如今的阿尔山站依然保存完好
作为内蒙古的重点文物
并成为阿尔山旅游的一个必看景点
武汉站作为一座新型结构火车站
09年才正式启用
作为频频获奖的建筑
有着“全球最美建筑”的称号
它是中国第一个上部大型建筑
与下部桥梁共同作用的火车站
整体建筑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黄鹤
而立面水波状的屋顶
则体现出武汉的「江城」特色
尤为特殊的是
其中央大厅设有观景长廊
旅客可以在此观赏站台全貌
拉萨站是青藏铁路最大的车站
与苏州火车站一样
同为崔愷的作品
车站采用传统藏式建筑风格
力求与西藏民族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以布达拉宫式建筑为设计蓝本
采用红、白、黄三色为主要色调
站房主体结构呈斜体
坐南朝北,中间设有窄窗
顶部则有架空的穹顶
入口正上方延伸到站棚的钢芯木质构架
采用藏区典型的层叠方式
木架由西藏独特的束柱支撑
形成两层高的中央通廊
直对站台以及南面的群山
此外
还有许许多多
有故事的火车站
比如
有着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
青岛站
或是俄罗斯建筑特色的
旅顺站
还有争论不休的
传言为林徽因梁思成设计的
吉林西站
以及
亚布力南站
呼和浩特东站
碧色寨火车站
汉口火车站
杭州东站
这些散布在祖国各地的火车站
记录着古往今来多少离别与欢聚
每个人的心中
总有那么一个属于自己的车站
如今即将踏上求学之路的你
不如带上家人与它合个影
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