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bucks Archibucks自2009年起为建筑设计企业提供一站式招聘解决方案,客户包括华东院,中建院,中国院,天华,日清,DC国际,SOM,Gensler,HPP,Chapmantaylor,MAD,RSAA等国内外优秀设计企业 说到奥地利,第一反应总是维也纳。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奥地利的文化与艺术水准也如它的经济基础一样丰厚。
Archibucks
说到奥地利,第一反应总是维也纳。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奥地利的文化与艺术水准也如它的经济基础一样丰厚。 历史沿革下的奥地利是多变的,文化遗产的积累也让它逐渐拥有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而在多方面因素的促成之下,奥地利的建筑风格跨越了几个世纪,从城堡到宫殿、修道院,再到富丽堂皇的建筑,都见证了它的成长。 现代建筑艺术则体现了小众又时尚的日常文化标志。 也许是民族文化太独特,奥地利的建筑师并未跻身在享誉世界的大师行列中。 大师们的知名度也和奥地利文化一样,“小众又个性”。 今天,向大家介绍独树一帜的奥地利建筑大师以及他们的作品。
01
变色龙
汉斯 ? 霍莱因 (1934-2014)
2018年底,O.H.A披露了位于深圳福田的南方博时基金大厦一系列将近完工的照片,汉斯霍莱因作为主设计人之一,带着他的最新作品,在福田众多高楼大厦中脱颖而出。早在1985年,汉斯霍因便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评价霍莱茵既是艺术家又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不分轩轾地去吸收并融合新旧两个世界的传统。一直以来,作为一名出色的老师,他以身作则敦促激励年轻人抓住大机遇,强调设计的东西永远大于设计师本人,并永远践行“我们将建筑的乐趣带给人类,并且毫不动摇”。
汉斯霍莱茵出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毕业于维也纳艺术学院,后来在美国的研究生学习生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广博与美丽的大地风景在他日后建筑设计理念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第一个引起国际关注的设计项目很小,位于维也纳的Retti蜡烛陈列室,外部是图形化的铝外皮,内部是炫目的镜面装饰。这个设计为霍莱茵赢得了雷诺兹纪念奖,也开启了他梦想家一般的50年设计生涯。
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前,霍莱茵最有名的公共建筑是1972年的Abteiberg博物馆,这座位于德国小镇的博物馆与大教堂和修道院相邻,建在一个缓坡上。
最好的博物馆应该是你可以在里边散散步的那种,不拘泥于陈列的内容,每个空间是不同的,因为艺术家们的创造各有特色,所以在设计上不同艺术家的展示空间应该需要一个过渡。Abteiberg博物馆内每个空间都通过一个小角落进入,是不被建筑学与陈列内容所限制的设计。
除了Abteiberg博物馆,霍莱茵还设计过法国奥佛涅的多姆山火山博物馆,并因此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这座博物馆嵌于泥土之中,就像一艘没入水里的巨轮。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陷入地下的圆锥体。椎体表面饰以当地黑色的火山岩;内侧嵌入金属箔。霍莱因说他的灵感来源于但丁的想法“地下有地狱”。在形式上的呈现,《地心冒险》的插画运用其中。
博物馆位于乡村之中,却像是从玄武熔岩的流动中挖出来的雕塑,与周围的乡村没有界限。从切口处往下走进山里,即地上的圆锥体,突然又从你以为是地下的地方冒出来,身处露天空间。
你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地上还是地下。
地下的空间给予了他很多设计的自由,四面八方像水中的鱼一样开凿新空间,不会有构造上的中断。地面上方方正正、彼此堆叠的传统理念湮没于地下。
在建筑设计方面,他从不拘于一格。每个建筑都来源于不同的灵感。时而展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时而又将城市的冷与暖跃然纸上。2010年深圳的南方博时基金大厦以霍莱因生前的草图为基础,是对未来高层摩天楼的预示。
大楼毗邻城市南北轴线上的市民中心,并紧贴深南大道这一东西轴线。
大厦以45米 x 45米的方形为平面,高200米,总共42层,拥有80,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裙楼作为大厦的部分基座,为大厦提供入口、公共商务厅及高档餐厅。
在裙楼上方,大厦塔楼的设计融合了周围的垂直绿化,外表独特,同时为新的工作方式和可持续提供了可行方案。纵向看,大厦每5、6层便形成一个不同的分区,并如此向上重复3、4次。
其中,“盒子”分区以每6层为单元,每层相同;而“空中花园”分区以每5层为单元,但这5层却都不尽相同:每一层都有些不一样,或是向内缩进,或是以悬臂向外凸出,形成栽满植物的空中花园,并各具特色。大厦的入口位于北面,并有带棚顶的车道。在材料方面,大厦使用了高质量的石料、木、玻璃及金属。
作为20世纪晚期维也纳许多重要建筑设计和争论的主角,霍莱因在维也纳建筑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诚如他所说,他的设计风格总是追随时代的步伐。经历了多次风格的转换,他从通俗艺术转向后现代主义,接着又转向表现主义。但在实际设计中,他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他总是有自己的特别想法,并且他总能让自己的想法很好地结合现代设计风格。也许说到最后,真的只有“变色龙”这个称号符合他的作风。
02
老宅传奇
鲁尔夫 ? 盖苓(1884-1952)
盖苓这个名字你也许听都没听过。但天津第五大道这赫赫有名的景区大部分洋楼都出自盖苓之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盖苓也同样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建筑系。1920年盖苓来到中国,恰逢中国著名实业家朱启黔先生统筹北戴河建设的总体规划,受雇于当地政府的盖苓接连为北戴河海滨设计了一系列酒店和钟楼。
初获成功的盖苓顺势将妻子接到了中国,一家人在天津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居住生活。出生在童话般奥地利的盖苓,把血液里来自西方对美的独到领悟和对建筑与大自然的热爱融入到了中式建筑中。他亲自考察北京、山西等地的古建筑,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斗拱、梁、雀替等元素情有独钟。
在盖苓毕生设计的250多处小洋楼建筑中,位于马场道上的香港大楼是经典代表作。它是一座高级公寓式楼宇,俯视投影图为L型,占地1750平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外墙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窗型按几何折线对称分布。
楼内单元设计从居室、卫生间到厨房、餐厅,设计紧凑、实用且完备。主要房间被安排在东西两边,二楼以上向外挑出两米利于采光采暖拓展空间,楼内设有安全疏散通道。
立面凸出的红砖窗套与浅色混水墙面对比,肌理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具有明显的现代建筑特征。
除香港大楼之外,民园大楼也是盖苓笔下的颇具特色的设计。同样作为五大道一处公寓式建筑,民园大楼与香港大楼风格迥异。
民园大楼仅有四层,平屋顶,混合结构,以白色混水墙为主。巧妙之处在于四周的围墙上并排的方孔,看似透光,实则院内的光景只若隐若现。
民园大楼采用了庭院小园林式的构思,立意新颖,玲珑剔透、典雅且落落大方。当年落成之时,在西方国家属于时髦的新潮流派,从建筑设计的美学到力学结构再到选材,在乃至全中国全世界都是大手笔。即使现在也并不过时。
五大道上的建筑像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盖苓留下的故事最多也最动听。在这里不但可以窥探历史的沿革,还能侧面掌握天津在中外文化和经贸交流史上发挥过的作用。千年石头会说话,天津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外籍同乡罗尔夫盖苓。
03
“分离派”核心人
奥托 ? 瓦格纳(1841-1918)
在意大利尚未统一的时候,瓦格纳降生在维也纳,彼时的巴黎仍然是脏乱差。1857年,瓦格纳在新兴的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后来又去了德国柏林研修。等到1861年归国的时候,瓦格纳已经开始自己独立设计了。
1886年,瓦格纳为第一任妻子建造了一个属于美好时代风格的别墅。“纸醉金迷”完全可以用来形容这座建筑的内外装饰。你可以在它身上寻觅到圆厅别墅和美第别墅的踪影。
瓦格纳的建筑风格从古典主义起家,之后便大胆运用新艺术风格,并逐渐名声大振,不仅在建筑设计界有一席之地,还主持重新规划维也纳城的工作,随后受邀到艺术学院里讲授课程。也正是在课堂中追随他的年轻建筑师们,形成了全新的一派:维也纳分离派。
在设计方面,维也纳分离派重视功能性,同时注重集合形式和有机形式相结合。更要注意的一点是,分离派注重几何图案的使用,设计风格大胆独特,有力简洁。在逐渐对分离派的运用和自我批判中,瓦格纳不断带领奥地利建筑迈入现代主义。
瓦格纳最重要的建筑作品是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也是维亚纳地标性的建筑之一。银行高六层,立面对称,墙面划分严整,仍然保有文艺复兴式建筑的敦实风貌,但细部处理新颖,表面大理石贴面板用铝制螺栓固定,螺帽直接暴露在外,产生奇特的装饰效果。
银行内部营业大厅做成满堂玻璃天花,由细窄的金属框格与大块玻璃组成。两行钢铁内柱上粗下细,柱上铆钉也袒露出来。大厅白净、简洁,明亮。
瓦格纳不但深刻影响着奥地利建筑的发展方向,并且他强烈的建筑师职责感也牢刻在后辈心中。不去维也纳就不会意识到瓦格纳的伟大。奥地利500先令钞票的正面,印着瓦格纳的头像,他也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家首席建筑顾问。
1918年伴随着那场熄灭了无数贵族香火的战争结束,瓦格纳的人生也走到了终点。他的生命虽未同老欧洲一起开始,但随老欧洲一起结束。他属于最后一代精通古典主义设计方法的人,也架起了通往现代主义的桥梁。
你还知道哪些奥地利建筑师以及他们的作品呢?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