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包含25间客房、1间餐厅、1个书房,建筑面积2216㎡。设计将最简单的工业材料形成原型框架,结合场地丰富的原始痕迹——石墙,最终由单体组合成群体,进而形成一个坡地聚落。 项目启动之初,地块内已经没有村民居住,只留下十二组石屋,以及一些残破的石头墙壁和少量曾被作为猪圈使用的生产用房。 东西门村旧建筑所遗留的传统石墙,来自村内石头匠人娴熟的手工技艺。
项目包含25间客房、1间餐厅、1个书房,建筑面积2216㎡。设计将最简单的工业材料形成原型框架,结合场地丰富的原始痕迹——石墙,最终由单体组合成群体,进而形成一个坡地聚落。
项目启动之初,地块内已经没有村民居住,只留下十二组石屋,以及一些残破的石头墙壁和少量曾被作为猪圈使用的生产用房。
东西门村旧建筑所遗留的传统石墙,来自村内石头匠人娴熟的手工技艺。
设计选择质量比较好的部分进行保留,新与旧便有了一种延续与传承。
新的建筑则以钢框架的形式植入旧的毛石墙中。
一、二、四号院,设计保留了部分毛石墙体,梳理了建筑和场地的关系。一号院有一棵树木,建筑围绕树木形成内庭院。二号院和四号院形成L型的围合院落。
三号院,设计利用现存的毛石体量,在其之间植入了玻璃盒体连接,每一个石头盒体分别承载卫生间、卧室等功能,玻璃盒体则是供儿童玩乐的游戏共享空间。
五号院,西侧保留一字型布局,形成两间客房。东侧则结合地形置入竖向体量,在底层区域建立服务于客房的公共空间,并依据高差走势在内部设置大台阶。
六号院,原为近年新建的建筑,此处位置临近上山的主要道路,功能定义为民宿的会议聚会空间。
七、八、九号院,原始建筑均为围合布局的老民居。新建筑顺应旧的建筑肌理及空间形态,做三面围合,在原有空间逻辑上增减体量,形成室内外融合、高差变化的院落空间。
八号院基地上的古树被完整保留,建筑框架则灵活地围绕其在四周展开。
十号院,设计顺应原空间格局,采用L型围合庭院,沿地势创造拾级而上的入口关系,形成高于坡面的室外平台,不受任何视线遮挡。
十一号院,设计顺应了原建筑的空间布局,局部的屋顶增大,增加了共享的公共灰空间及屋顶平台。
十二号院位于整个场地的最西侧,考虑其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位置,将其定位为民宿最高端的独栋客房,新建筑保留了老建筑的毛石墙,植入二层的钢结构双坡屋顶体量。
建筑主要采用的简洁玻璃界面与粗粝的毛石墙形成对比,屋檐及层间用精致的铝型材收边。
建筑的围护界面共有三种:毛石墙体、玻璃门窗、木饰面或木质格栅。
一号院
二号院
三号院
四号院
五号院(290.500标高)
五号院(293.600标高)
七号院
八号院
九号院
十号院
十一号院(297.400标高)
十一号院(293.800标高)
十二号院
十号、十一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