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栖居地,是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按照武汉市委组织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绩效目标任务要求,为进一步完善社区规划治理顶层设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社区治理规划创新研究,以我市社区规划实践经验为基础,探讨建立武汉社区规划师制度和工作模式。01 为什么需要社区规划师武汉市现辖15个区(含功能区),社区1406个,社区工作者约1.8万人,平均约13人/社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社区治理顶层设计基本完善,社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物质空间环境不断提升,多方参与活力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社会力量动员不足,物业管理服务能力仍然滞后等问题。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栖居地,是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按照武汉市委组织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绩效目标任务要求,为进一步完善社区规划治理顶层设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社区治理规划创新研究,以我市社区规划实践经验为基础,探讨建立武汉社区规划师制度和工作模式。
01 为什么需要社区规划师
武汉市现辖15个区(含功能区),社区1406个,社区工作者约1.8万人,平均约13人/社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社区治理顶层设计基本完善,社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物质空间环境不断提升,多方参与活力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社会力量动员不足,物业管理服务能力仍然滞后等问题。
社区规划方面,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区政府联合,不断推进社区规划试点工作探索。各区结合自身既有工作组织架构和机制特色,因地制宜,形成了个性化的社区规划工作模式。
武昌模式突出强调区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联动,专业规划师带领居民赋能共创。
江汉模式呈现基层街道主导,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专业规划师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各司其职的特点。
汉阳模式则是通过党建引领,采用规划部门组织,专业机构志愿服务的工作推进形式。
总的来说,通过各区实践,参与式的社区规划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共治共建共享"的理念在相关政府各部门和社区居民中形成广泛认同,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得到提高,但社区规划服务工作的持续性、有效性仍不足。如何建立规划师群体常态化支持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成为社区普遍期待解决的问题。
02 什么是社区规划师
"社区规划师"是新一代社区规划工作理念背景下的产物,迄今为止没有统一定义,其工作领域和社会角色的性质差异很大,一般认为"交往理性"是其最大"公约数",即社会为指向、倾听公众意见,与公众互动,以及协助社区成员达成"合意".
03 武汉如何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
武汉市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应在参考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行经验基础上,充分结合自身制度特色和管理需求,探索多部门协作机制及社区各参与主体共治机制。
面向政府:要完善社区规划治理体系,优化社区规划治理组织架构,明确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的工作机制;重视提升社区规划治理能力,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匹配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面向社区:要注重规制简化,尽量减少政府权力对社区自治事务的介入,充分释放自治空间,提升社区的自主性和自组织能力。重视多元协商,建立多元主体协商治理的秩序架构,形成社区治理合力。
面向居民:要注重社区能人挖掘,建立以社区在地能人和热心志愿者为成员的众创小组,充实社区规划师团队力量,强化社区治理内生动力;突出公众参与,建立社区规划"全周期"公众参与平台,推行过程式规划,激发和培育社区活力,增强社区凝聚力。
04 如何使社区规划师制度发挥作用
推进社区规划师工作试点。研拟社区规划师工作推进实施方案,对社区规划师队伍建设、共治平台搭建、社区项目策划、公众参与活动及赋能培训组织等作出具体安排,明确工作要求、责任主体、工作时间等。
完善社区规划师管理制度。各区结合现有社区治理体系架构及其相关社会组织、设计机构发展情况,制订社区规划师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社区规划师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统筹安排社区规划师的聘任方式、经费渠道、具体工作职责等,实现对社区规划师的统一、有效管理,为社区规划师投身社区治理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制定社区规划师工作推广计划。积极组织、研制公众版的社区规划解析读本,通过众规武汉、武汉规划展示馆等公众平台向外推广,增进基层部门及社区居民对社区规划的了解和支持。
有序组织社区规划师专业技术培训。各区组织规划、房管、建设等相关部门,充分对接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力量,通过论坛、讲座、考察交流等形式,为社区规划师提供每年不少于2次的专业技术培训,有序提升社区规划师规划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