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读懂弹性景观设计策略
海贼王路飞1
2021年09月10日 13:22:50
只看楼主

[ VOCABULARY ] 词汇 Resilient Design 弹性景观设计 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处理策略, 比如洪涝灾害,海平面上升,飓风灾害等等。 Structural Strategy 工程类策略


[ VOCABULARY ]

词汇


Resilient Design 弹性景观设计

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处理策略,

比如洪涝灾害,海平面上升,飓风灾害等等。




Structural Strategy 工程类策略

针对灾害工程方面的策略,

比如堤坝,levee。




Non-structural Strategy 非工程类策略

针对灾害非工程方面的策略,

更理想化,譬如湿地扩大,海绵城市等等。





[ RESILIENCE DISIGN ]

弹性景观设计 

       

       

弹性景观设计主要针对洪涝灾害、海平面上升、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景观设计有工程方面和非工程方面的策略。那么如何结合在一起呢?  

 


 
工程类策略  

 
工程类策略大多直接有效,而且效率更高。最典型的几类包括设置屏障、堤坝,抬高建筑或者道路。  
    
1.屏障 BARRIER   

 
屏障的尺度可大可小,图左是荷兰一个比较大型自动化的Flood Gate,右边是威尼斯的小flood gate,平常打开让船通过, 涨潮或有洪涝的时候关上 。缺点是造价非常高,并且会影响自然水流的流速和方向,并因此影响生态。  


Maeslant Barrier,Netherlands & Thames Barrier,London 


2.堤坝 COASTAL ARMORING  


Motorway Dike in The Netherlands

 

 Herzliya Marina Seawall 


在美国常见的堤坝是seawall,通常在 滨海的 城市外围 ,在离城市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建造的一圈堤坝,即不破坏城市亲水性,也起到防洪的作用。  

 
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堤坝施工时间长,造价极高;再者,倒灌之后后果非常严重,还有一个缺点,如果出现几个点状崩塌,整个堤坝都会失去效用。  

   


而日本的方式是 把整个城市都垫高 ,把城市垫高于海平面,但这样的话造价非常高,施工周期也很长。有的公司也提出了更生态的sea wall材料,譬如上图volvo用海洋废物3d打印的sea wall,但是这些概念目前还是处于试验阶段,无法大范围实施。  

             

3.架空建筑    ELEVATED DEVELOPMENT  

 
“Elevated Development”,即把房子 建在架高的结构 上,保证洪水来临水位上涨时人们的居住功能。缺点是安全性并不能得到绝对的保障,即便可以抵御一定量的洪水,但是在飓风来临时,也更容易被吹倒。这种方式更适用于密度不高的社区。  

      


或是用反向思维,譬如BIG的这个设计,把房子做成下沉的,从室内能看到水平面上升。  
         
还有floating的房子,建筑随着水位上涨,总是浮在水上。以及将floating的概念延展到城市设计上,譬如big的漂浮城市方案,每一个蜂巢单元都是一个小的社区,单元和单元组成一整个城市。  

        

漂浮城市 - BIG


4.抬高道路    ELEVATED ROADWAY/TRAIL  

              

把道路抬起来避免被雨水覆盖。例如TLS的设计,把整个环形道路架高于水面,保证洪涝时期的交通通达。  

 


 
总体来说, 工程类的弹性设计优点是直接有效 ,但问题是只要有几个点破败就全盘崩溃。  





非工程类策略  

 
在城市内部,非工程类策略是更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措施。  

 
1.海绵城市 FLOODABLE DEVELOPMENT  

       

                     

尺度不限,有大型湿地公园也有小的雨水花园,可向下渗透的停车场等。但是这些生态措施能效没有工程类的高,也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去培养。  

               

此外,比较常见的生态措施还有detention pond+retention pond,一个常年干旱,下雨有水,另一个常年有水。  

               

Bioswale生态草沟则常见于公路旁边,或是停车场中间,通常为条状。  


       

这些生态措施虽然通常都是小尺度点状设计,但是把这些点状的生态措施连接成线,线连成面,就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LID社区(Low impact design 低影响开发),总体的防洪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这些生态措施在洪涝来临时,可以有效地 避免城市内涝 的发生,而在干旱时期这些绿色生态设施也可以 有游览的功能 ,丰富的植物配置使其成为城市中美观的绿色空间。  

 
2.绿墙/绿色屋顶 GREEN WALL/ GREEN ROOF  

 
被植被覆盖的屋顶和墙面,这些植物生长在建筑的隔水层之上,可有效地增加城市硬质空间和建筑密集地区的渗水量。  

               

3.生态海岸线 LIVING SHORELINES  

 
利用自然生长的材料形成一道海岸线,类似于工程类策略中的levee,可以隔绝第一层的洪水冲击,区别在于它是由自然的材料形成,因此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甚至可以对当地的biodiversity生态多样性产生提升作用。但是其缺点在于成长的速度较慢,因此周期较长。  


       

在SCAPE景观公司的Oyster-tecture中,他们用当地生产的oyster的牡蛎礁做了一个生态的berm,将不同的牡蛎礁的组合模块放置在沿海地区,并以此削弱风浪的冲击力。这样一来,虽然海岸上没有其他空间去做的防洪措施,也可以不受强风浪的影响。同时,牡蛎也是当地原本的产物,原地取材加大了这个策略的经济效益。  


Liupanshui Minghu Wetland Park - Turenscape 


4.湿地 WETLAND  
 

 
在有足够空间的情况下,最理想的策略还是湿地,因为它不仅可以 防洪 ,还可以带来其他的附加价值,譬如 增加生态多样性 等等,是非常具有可持续性(sustainable)的一个方法。   但缺点就在于它的造价并不低,而且还需要大面积的场地,对场地原本的生态条件,水质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它自身的生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成型。  

 


弹性景观设计  
讲者:德州农工大学 - 乔紫旭   
关键字:景观设计、自然灾害  
记录者:汪晴  
文中图片由乔紫旭老师提供,未经授权禁止引用。  

    
免费打赏
呱哥
2021年09月10日 23:00:33
2楼
中国有长江、黄河,沿水而居的渔民因而有了丰饶的物产,但同样也有了水患。家处荆江段,是长江最险峻的一段,每年的七八月份,大堤就一直处在防守备战状态,铺满水泥预制块的大堤隔几年就得重新铺砌修补。1998年的滔天巨浪仿佛还在昨日!希望更好的防护措施能够出现!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