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碧云寺大殿(第七批国保) 时期:宋 地址: 长子县丹朱镇小张村西北 小张碧云寺始建年代不详,清代称为三教堂。庙院长59.4米,宽 23.3米,占地面积约 1180平米,布局随三层台地而建,坐北朝南,大殿位于最上层,建于北宋时期。
小张碧云寺大殿(第七批国保)
时期:宋
地址: 长子县丹朱镇小张村西北
小张碧云寺始建年代不详,清代称为三教堂。庙院长59.4米,宽 23.3米,占地面积约 1180平米,布局随三层台地而建,坐北朝南,大殿位于最上层,建于北宋时期。
从远处看,整个庙宇呈繁体的“云”字。正殿为云字头上一横,引路及石阶为雨中之一竖,地藏殿与西厢房为雨左边之一竖,上院矮墙与东边关圣殿与西厢房为雨之横折竖,引路两边之四株巨柏为雨中之四点;中院南边石阶东侧的巨柏为云之一点;中院南边矮墙为云之点下一横;下院西边的送子观音殿与舞台与耳房为云之横下之撇折;庙门为云之最后一点。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繁体“云”字,定睛看着这独具匠心的创造,就为我们古代先辈的独特创造赞叹不已。
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檐下设斗栱,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均为四铺作出单昂,补间铺作隐刻一斗三升。殿内梁架为四架椽屋,三椽对牵用三柱。平梁上大叉手与襻间枋相交承脊槫,无丁华抹颏栱。脊槫下用单材襻间,平槫下用两材襻间,均隔间相闪。殿内局部设平。大殿脊槫上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三教堂题记。
小张村碧云寺大殿建筑规制符合晋东南地区北宋中晚期建筑的特点,是珍贵的北宋木构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碧云寺上院有正殿三间,为木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开间较大,出檐深远,檐下斗拱疏朗,规制严谨,角柱升起,檐角翘起缓和,给人以雄壮稳定之感。四椽袱贯通前后檐外制成华拱,梁架结构规整紧凑。
正殿转斗拱
▲ 清康熙二十年陶脊
▼ 翼角套兽与仙人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椽,为三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整个梁架上,除了脊榑下装有一条抹角方形侏儒柱外,没有童柱和驼峰,全部用壮实的斗栱叠架支撑,繁杂且壮观。特别是四椽栿和乳栿都粗壮规整,与外檐柱头的斗栱及真昂的结合形式都显得古拙朴实,所有柱心枋和随梁枋上均隐出栱臂。纵栿上只有一条纤细的平梁,所有乳栿上都安装一条剳牵压住真昂后尾。这种形制远比龙门寺西配殿的梁架要复杂的多,而脊榑下的构造则与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大殿如出一辙。另外,大殿内明间上装有古老的平綦,上面有精美的动物图案,色泽鲜明。
正殿当心间平棊
时期:宋
地址: 长子县丹朱镇小张村西北
小张碧云寺始建年代不详,清代称为三教堂。庙院长59.4米,宽 23.3米,占地面积约 1180平米,布局随三层台地而建,坐北朝南,大殿位于最上层,建于北宋时期。
从远处看,整个庙宇呈繁体的“云”字。正殿为云字头上一横,引路及石阶为雨中之一竖,地藏殿与西厢房为雨左边之一竖,上院矮墙与东边关圣殿与西厢房为雨之横折竖,引路两边之四株巨柏为雨中之四点;中院南边石阶东侧的巨柏为云之一点;中院南边矮墙为云之点下一横;下院西边的送子观音殿与舞台与耳房为云之横下之撇折;庙门为云之最后一点。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繁体“云”字,定睛看着这独具匠心的创造,就为我们古代先辈的独特创造赞叹不已。
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檐下设斗栱,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均为四铺作出单昂,补间铺作隐刻一斗三升。殿内梁架为四架椽屋,三椽对牵用三柱。平梁上大叉手与襻间枋相交承脊槫,无丁华抹颏栱。脊槫下用单材襻间,平槫下用两材襻间,均隔间相闪。殿内局部设平。大殿脊槫上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三教堂题记。
小张村碧云寺大殿建筑规制符合晋东南地区北宋中晚期建筑的特点,是珍贵的北宋木构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 清康熙二十年陶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