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倾听古建筑营造)
椽钉于桁(檁)之上,承托整个屋面荷载,并将荷载均匀地传给檩、梁、柱等大木构件,将力均匀分解。建筑物屋檐最外端,附于檐椽之上的椽称为“飞椽”,也称“飞头”,断面呈方形。下金檩与檐檩之上并向外挑出的椽称为“檐椽”。下金檩与上金檩之间的椽称为“花架椽”。上金檩与脊檩之间的椽称为“脑椽”。檐椽、花架椽、脑椽的断面一般呈圆形。卷棚建筑顶端的椽子称为“罗锅椽”,攒尖建筑中还常用板代替椽子,称为“板椽”。
大式建筑的圆椽直径1.5斗口,飞椽1.5斗口见方;
小式建筑圆橡直径1/3檐柱径,飞椽1/3檐柱径见方。
飞椽附于檐椽之上, 占檐平出的1/3,檐椽占檐平出的2/3。飞椽附于檐椽之上,挑出部分称为“头",钉在檐椽上的部分呈楔形,称为“尾",头尾长度之比为1: 2.5。头长等于1/3檐平出乘以举架系数(通常按三五举计算)。
飞椽和檐椽图示
下金檩与上金檩之间的椽称为“花架椽”。 “花架椽”又叫“平椽”,也是清式建筑中椽子的名称之一。花架椽就是处在各个金桁上的椽子,也可以说只要是在脑椽和檐椽之间的椽子部分,都叫“花架椽”。花架椽就像金枋、金桁等构件一样,依据建筑物的进深大小。步架多少,在名称上区分出“上花架椽”、“下花架椽”等。
上金檩与脊檩之间的椽称为“脑椽”。 “脑椽”是清式建筑中椽子的名称之一 ,它是椽子的最上一段,即由脊桁到上金桁之间的这段椽子。脑椽的,上端插入扶脊木中,下端钉在金桁上或是搭在
金桁上的椽惋上。
檐椽、花架椽、脑椽的断面一般 呈圆形。
卷棚建筑顶端的椽子称为“罗锅椽”, 又叫“ 蝼蝈椽”“顶椽” ,攒尖建筑中还常用板代替椽子,称为“板椽”。 罗锅椽是双檩卷棚屋面顶步架上的弧形橡,大式1.5斗口见方,小式1/3檐柱径见方,弦长等于顶步架加金盘一份。
罗锅椽样板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从脊檩上金盘线向上1 ~ 1.5 椽径定为罗锅椽下皮,再以此为准,按椽径定出,上皮线。另一种是绘制脑椽(檐椽)与脊檩切线的垂线,两垂线交于O点,以切点到交点(0点)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弧,圆弧即为罗锅椽下皮线,再根据下皮线画出,上皮线。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相同,均可使用。为保证罗锅椽与脑椽平顺相接,避免罗锅椽脚部过高,常在脊檩上置脊枋条做衬垫。脊枋条宽3/10檁径,高为1/3宽,长随檁长。
“
椽惋 ”是置于桁,上以承托椽子的木头,紧贴着桁并与桁平行,其长度也与桁相仿。椽惋上按照上面要铺设的椽子的密度做出一排小洞,椽子就从洞中穿过,这样可以使椽子固定而不移位。一般来说,椽梲主要是指除了扶脊木之外的桁上的带洞的横木,扶脊木的作用和椽椀是一样的,只不过位置不同罢
了。在有一些建筑物中,也可以不使用椽梔,而只有脊桁上的一根扶脊木,搭在其他桁上的椽子可以靠钉子固定,即直接将椽子钉在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