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目标 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陕西比较优势, 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 ,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到2025年, 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建成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一、发展目标
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陕西比较优势, 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 ,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到2025年, 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建成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 建成连通内外、便捷高效的海陆空网综合大通道 ,形成西部领先、通江达海、连接世界的枢纽优势, 将西安打造成为国际性商贸物流枢纽和国际陆海贸易大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 高速铁路营运里程争取达到150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到70个、年旅客吞吐量67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80万吨;
——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加快形成强大的开放型产业集群,构建内外需并重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3%,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21美元,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达到395美元;
—— 建成具有陕西特点和优势的创新发展体系 ,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核心区域,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成为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万家,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陕工作数量占就业人员比重达到0.4‰;
—— 建成中华文明—丝绸之路旅游核心区,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首选地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旅游总人次达到9亿人次;
—— 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金融聚集区 ,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辐射西部和欧亚国家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二、战略布局
陕西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空间
按照“核心承载、区域融合、通道连接、优化升级”的思路,形成“定位明确、发展协调、开放共享、合作高效”的内陆开放高地,在空间和功能上 形成“一核两翼四通道五中心多平台”的全方位联动开放布局 。
“一核”:即西安都市圈。 主要包括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向西连接宝鸡,向东连接渭南,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为主轴,承载中国西部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核心枢纽。
“两翼”:即陕北能化之翼、陕南生态之翼。 陕北能化之翼主要加快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打造万亿级绿色低碳能化基地,积极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陕南生态之翼主要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建设,充分发挥串联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枢纽作用。陕北、陕南与关中协同联动,形成南北双向枢纽,高效串联区域中心城市,跨省际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四通道”:即新亚欧大陆桥“亚欧干线”通道、蒙俄—东盟“南北干线”通道、亚欧干线中巴“南亚支线”通道、亚欧干线地中海“西亚支线”通道。 新亚欧大陆桥“亚欧干线”通道延伸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至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连接欧洲经济圈;蒙俄—东盟“南北干线”通道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向南连接东盟,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向北连接蒙古、俄罗斯;亚欧干线中巴“南亚支线”通道穿越巴基斯坦,连接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亚欧干线地中海“西亚支线”通道延伸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至中亚国家、波斯湾地区,到达地中海沿岸。“四通道”建设以“省内枢纽+毗邻城市+海外支点”为支撑,“陆、空、海、数字”全面贯通。
“五中心”:即“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 以打造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为突破口,加强互联互通,支撑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和文化旅游两大比较优势,拓展开放合作新领域;以建设丝绸之路金融中心为保障,助力全领域持续开放。
“多平台”: 即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建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家级开发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综合保税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展示中心、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等综合开放平台,形成多平台支撑的开放发展格局。
三、扎实推进五大中心建设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
发挥陕西比较优势,持续深化“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内涵,完善合作机制,夯实合作基础,提升合作水平,创新合作模式,有力支撑南北联通、东西畅通、双向互济、全域开放、竞争有序的内陆开放高地。
1、提升交通商贸物流中心枢纽功能。
着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加快打造“陆、空、网”立体交通枢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对外互联互通。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协同互动, 构建东西互济、联南撑北的国际物流枢纽,打造现代商贸高地。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持续推动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不断完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布局,释放第五航权红利,提升航空旅客中转服务水平,提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权开放水平和全面直航比例, 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完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 加快推进榆林航空口岸开放进程,推动汉中、延安、安康等机场健康发展。 完善“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加快包海大通道在陕路段建设,加快西安至十堰高铁建设,推动绥德至太原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品质,有序实施连霍、福银、京昆、包茂等国家通道部分路段扩能工程,推进岚皋至陕渝界、吴起至华池(陕甘界)、洛南至卢氏(陕豫界)等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畅通与重庆、甘肃、河南等周边省市高速通道。
构建国际物流枢纽。 加快推进西安、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 强化省市共建、政策聚焦,做强陆港、空港两个开放支撑点,完善功能布局,推进陆港空港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平台对接、资源共享。建设一批高效集约、衔接顺畅的综合货运枢纽, 重点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港等综合货运枢纽建设。打造西安全球性邮政快递枢纽集群。 强化“向西开放、全国集散”枢纽功能, 高标准建设西安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咸阳建设临空经济带。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持续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 ,推广与东部地区联合组织运营模式,促进班列对接本地资源,探索开行各市(区)经西安直达亚欧的国际班列,助力“陕西制造”和“陕西智造”走向世界。
推动国际贸易创新发展。 实施多元化市场开拓工程,深耕欧美、韩日等传统市场,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自贸伙伴市场。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保障国内产业安全。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提升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服务业开放水平,扩大面向“一带一路”的信息技术服务出口规模。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自主品牌国际化建设,落实好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积极发展陕西特色地理标志产品。 加快建设西安、延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推动跨境电商B2B出口、海外仓模式发展。创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地,扩大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发展平行汽车进口、二手车出口业务,积极申报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发展丝路电商。 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探索进口贸易政策、服务、模式创新。 支持西安、咸阳和西咸新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推动西安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提升贸易安全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中哈1+3海关合作,深化国际海关AEO互认。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海关合作,畅通陕西向西向南贸易通道。提升“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研究中心(陕西)、中亚标准化(陕西)研究中心服务能力,积极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助力企业“走出去”,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2、提升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发展水平。
加快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健全产业合作区域网络,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 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合作,支持高端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在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领域拓展国际农业合作。优化对外投资海外市场布局,在现代农业、能源资源、建材轻工等领域加大对中亚地区投资合作力度,在光伏、输变电、能源化工等领域深化与东南亚地区投资合作,有序推进西亚地区能源资源、加工制造业等项目建设,在机械制造、航天航空、精密仪器、现代医药等领域加大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推广“陕鼓模式”,发展服务型制造,依托核心技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扩展海外业务。聚焦 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文化旅游 等特色优势产业 ,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围绕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 提质增效,瞄准世界技术前沿,引进一批技术领先、模式先进的项目,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推动合作园区建设。 高质量建设中俄、中哈、中韩、中欧等既有国际合作园区 ,积极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示范项目; 鼓励省内各级开发区建设高端国际产业合作园区,打造一批优势特色显著的产业集群。 支持省内优势企业抱团取暖、借船出海,共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鼓励隆基马来西亚光伏产业合作区、哈萨克斯坦爱菊粮油工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区拓宽业务领域,逐步建立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推进中国中亚农业合作中心建设,根据中亚国家需求,同步开展若干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加强我省各类境外经贸合作区密切协作,推动优势互补,促进在招商引资、管理运营、与东道国沟通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借鉴;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与海外中资项目、省内各类园区(企业)交流合作,在资源要素、经营管理、技术模式等方面拓宽协同合作空间。
强化能源产业合作。 支持全省优势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新能源装备、石化通用设备、风电设备、矿山设备等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加强产品贸易和技术合作。引导大型能源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海外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在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周边国家开展油气、煤炭和能源化工产业合作。鼓励省内企业开展对外工程项目建设、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带动能源服务领域向外拓展。 办好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
3、增强科技教育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科技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形成辐射带动共建“一带一路”的科教创新先导区 。
强化科技创新合作。 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针对前沿基础研究和全球关键科技问题,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支持省内产学研机构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 支持省内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多渠道引进国外科研资源, 适时引入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建设国际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载体 ,拓展海外科创服务网络。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通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堵点”,构建外联内畅、流动共享的双向合作通道,增强对国家科技战略的支撑力。发挥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创新、产业对接、人才交流、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推进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建设 ,持续构建并完善“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服务平台”创新链,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等领域合作,提升参与全球科技发展的竞争力。 打造国家“丝绸之路产学研用平台” 。
加强创新资源聚集。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主动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或研发中心 ,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创新转化, 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平台作用 ,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健全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联动机制,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深化教育国际化发展。 持续发挥现有平台影响力,继续办好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等重大教育国际会议, 支持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开展活动 ,进一步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交流。拓展教育合作领域, 支持举办多层次、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加强国别区域研究及应用,及时为重大决策事项贡献陕西智慧。
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水平。 依托陕西历史文化及教育资源优势, 办好陕西省中外人文交流系列活动 ,提高合作交流质量,以教育交流促宣传推广,讲好陕西故事。统筹省内高校教育资源,培养国家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支撑和储备。做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陕西品牌”和“留学陕西”品牌, 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生、专家学者来陕学习培训、参访进修 ,培育知华、友华力量。
4、提升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建设能级
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着重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和旅游品牌,创新开发文化和旅游产品,扩大文化和旅游对外合作,提升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全球影响力。
打造文化和旅游品牌。 依托黄帝陵、兵马俑等重要遗址资源和秦岭、黄河等国家重要生态资源,策划一批能充分彰显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不断提升古都西安、圣地延安等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凝练陕西传统和近现代文化元素,注重“文化陕西”创意表达,打造一批对外展演精品。 精心打造“国风秦韵”“丝绸之路起点、兵马俑的故乡”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曲”等知名品牌 ,继续打造“丝路春晚”“丝绸之路万里行”重点品牌项目,谋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传承与创新“中华老字号”“陕西老字号”品牌,不断完善“文化陕西”品牌矩阵。拓展融媒体智能传播渠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文化陕西”国际知名度。
推动区域协作。 加强与国内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省份合作,整合具有鲜明丝路标识的文化旅游资源, 共建秦岭、黄河等文化旅游带和西北五省、川陕甘等旅游协作区 ,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的合作,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强化一体营销和推广,共建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和旅游带。加大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力度, 建设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 支持西安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打造中国“演艺之都”。 支持宝鸡发展周文化主题演艺。支持汉中做强两汉三国文化线路。 支持榆林石峁遗址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扩大对外合作。 积极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城务实合作,提升友城合作水平。依托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与日韩、中东欧、俄罗斯、港澳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完善用好京沪陕中国入境旅游枢纽合作机制 ,加强与我驻外机构及联合国世界组织、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拓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对外人文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持续提升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影响力,推动共建中亚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秀艺术剧目“走出去”。 办好“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创新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 依托自贸试验区优势,积极引进国外一流文化旅游企业在陕落户或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新业态。围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艺演出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国有文化企业主导和民营文化企业联动“走出去”的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新格局。
5、加快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创新发展
提升金融开放水平,促进金融要素集聚,推进金融改革试点,鼓励金融业态创新,高质量 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丝绸之路金融中心。
促进金融要素集聚。 抢抓金融业对外开放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主体, 分层次引进国际性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以及中后台中心。 鼓励全省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运用产业资本发起国际化民营银行组建。 加快建设丝路(西安)前海园,支持铜川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发展,办好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建立更高水平的金融合作平台。 推动陕西省资本市场服务中心建设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境外发债、境外贷款,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拓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融机构的同业合作,促进国际金融服务便利化,提升外资参与全省金融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创新金融产品服务。 鼓励银行业机构根据地区特点及自身比较优势,结合“互联网+”等时代特征,开发契合“一带一路”客户需求的特色化、专业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对风险可控的项目应保尽保。 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人民币结算功能建设,启动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 创新应用跨境人民币供应链融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与业务模式,推广“央行·跨境票据通”供应链金融新模式。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指导金融机构与“走出去”重点企业做好资金供需对接工作。 支持丝绸之路农商银行联盟扩大影响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推动金融改革试点。 创建西安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铜川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支持西安市开展数字人民币第二批试点工作,持续推动应用场景和载体多样化。充分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政策, 争取国家金融外汇改革试点落地陕西自贸试验区 ,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和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扩容等试点工作。围绕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金融机构稳妥开展金融创新,争取实现全国“首单效应”,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创新案例。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和新业态试点。
四、拓展国际合作新领域
深化多领域创新合作,拓展互补发展空间,加强“一带一路”数字、健康、绿色领域共建,深入培育开放合作新领域、新方向、新优势。
1、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 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推动西北超级计算中心落地西安,推进多式联运大数据运营中心、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数据中枢。 实施西安软件园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产业示范基地、西咸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产业示范基地等一批项目, 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 建成国家级大型国际数据中心。
创新数字合作机制。 搭建国际数字合作平台,培育“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发展平台、研发创新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国际产能合作信息共享机制,赋能跨国产业合作。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建立“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大数据平台,提升跨境数据流动。利用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开展先行先试,发挥西安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数字经济国际盛会作用, 继续办好(西安)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全球程序员节。
深化数字经济合作。 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加快共建信息化、智能化通关、检验、许可体系,简化贸易和通关流程。强化与欧洲国家在数字技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建设数字贸易发展试验田, 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 ,推进装备制造、能源资源、文化旅游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金融、物流、电子商务、人才教育、科技服务等新型服务贸易、数字贸易领域的合作模式创新,共建数字贸易生态圈。
2、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
加快健康产业开放发展。 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工程。 申请设立药品进口口岸,利用中欧班列长安号提升国际健康优势产品集散程度。 加快培养和引进健康产业高端人才, 着力打造医养研产融合的健康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跨境公共卫生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建立健全跨境公共卫生合作机制,加强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防、应对、总结和信息共享,密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传染病防控等领域的政策沟通和技术交流。
加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依托自贸试验区,发展壮大关中中药材物流产业;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拓展秦医秦药的线上线下贸易渠道;支持社会资本成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 创新办好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 支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等,建立多学科、跨部门、跨地区共同参与的开放型中医药国际合作和创新体系,加快在中亚国家建设若干具有影响力的传统医学中心。以各类中医药(治疗)中心为“窗口”,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支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和跨国企业合作转化科研成果,推动中医药技术、产业、标准走出去。
3、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创新绿色开放发展方式。 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推进境内外产业园区绿色化升级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工厂。支持在陕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专营机构,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支持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支持榆林治沙经验“走出去”,举办“绿色丝绸之路”治沙交流会。支持铜川推广“碳基营养肥”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 强化矿产资源绿色规划管控,持续推进陕西清洁能源“走出去”,逐步实现全省能源网络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共享。
五、实施开放合作九大工程
1、探索建设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
打造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示范区。 实施中华文明标识保护工程,打造中华文明根脉城市和“天然历史博物馆”之城,守护千年古都风貌,彰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魅力。 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旅游、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支持西安扩大在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中的影响力,推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联盟建设发展, 提升西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大做强西安影视、西安演艺、仿唐乐舞、秦腔等特色文化品牌 ,促进世界优秀文化融合发展, 打造丝路艺术之城、丝路书香之城、丝路博物馆之城、丝路会展之城和丝路创意之城。
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 依托第二国际商事法庭、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国家生物安全证据基地等平台,发挥在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实施律师制度政策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创新国际商事争端诉讼、仲裁、调解一站式解决新模式。发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和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组建“一带一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探索建设“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推动科技创新示范先行。 统筹推进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聚焦“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和“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两个重点领域 ,深化推进创造性、引领性、务实性改革,不断总结凝练可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 努力打造全面创新改革“西安样板” ,为全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做示范,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发展。
加强人文交流互鉴。 积极争取申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框架下高级别国家外事活动,争取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机制性会议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人文交流活动。 探索与中亚五国建立地方合作机制,在保障中欧班列畅通运行、加强现代农业合作等方面发挥互补优势,拓宽开放合作。创新国际合作交往机制, 强化欧亚经济论坛、丝路工商领导人峰会等平台功能,积极引进涉外机构,争取“一带一路”相关总部、分支机构落户西安,持续推进领事馆区建设,加快设立签证申请中心 ,多渠道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往,不断扩大“朋友圈”。
2、推动构筑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
构建亚欧国际运输与经贸合作走廊。 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聚焦铁路、航空两条贸易物流通道,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指定口岸为平台,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以西安为运营组织中心, 构建“一主五廊”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空间布局。 织密通道网络,加快短板和瓶颈路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际通关一体化、联运规则软联通水平,畅通面向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及东北亚的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国际大通道。发挥西安综合立体交通网优势,织密干支线运输网络,完善国际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构建亚欧国际多式联运网络。建设物流贸易运营组织中心和国际国内资源要素高效聚集平台。创新“通道+枢纽+平台+产业”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营造现代化产业发育环境,培育壮大通道沿线协同发展的国际合作产业体系。
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通关便利化,研究推动中欧班列无纸化运输和铁路运单物权化改革,推动“关铁通”项目、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在中欧班列长安号实施,制定中欧班列铁路集装箱运输技术规范。争取TIR运输与中欧班列联动,试点实行国际联运集装箱货物始发站、中转站和目的站监管互认,推动海运提单与铁路运单互认互用,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便捷的综合服务。深化与班列沿线国家在贸易、产业、友城等方面合作, 探索开行“人文班列”“旅游班列” ,优化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布局,加大海外服务网络建设,拓展境外市场。 到2025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左右,货运量达到400万吨左右,建成投用10个海外仓,各项指标持续全国领先。
3、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高起点推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集疏运通道、铁路专用线、专用货运通道、集装箱装卸线、海关监管设施等建设,持续完善西安国际港站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功能设施, 推进西安铁路口岸和综合保税区一体化发展,提升集结中心基础设施服务承载功能。 构建“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集疏运体系 ,发展西安内陆港多式联运,拓展通道网络,稳定既有线路,重点开发从独联体宽轨系统进入欧洲标准轨系统的新通道;拓展“长安号+国内城市/沿海港口/境外城市”模式,加密“+西欧”线路, 支持宝鸡、渭南、榆林、安康等有条件的市(区)建设省内集结型二级业务网点。 统筹港产港贸港城发展,建设中欧班列全国跨境电商集结中心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税收服务直通车”创新项目建设,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引导适铁产业集聚。
4、创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持续推进制度创新。 强化制度创新系统集成,持续深化差别化改革,在农业标准化、农业安全、中欧班列陆上贸易规制、航权航运等领域开展规则探索。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与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衔接,不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完善以投资贸易自由便利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创新投资服务管理,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综合服务”改革,完善省、市、区联动的一体化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和“一口受理”工作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形成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框架。促进金融创新开放,建设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加快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在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深度合作。
加快特色产业聚集。 中心片区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贸易金融等产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 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 探索以铁路运输为主导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运输规则,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 杨凌示范区片区 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加快生物科技、智慧农业、农产品检测认证、农产品加工、国际农产品商贸物流发展,扩大农业技术、农业物资出口规模。
完善服务平台功能。 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口岸各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加强通关物流追溯,促进跨境贸易数字化,实现“单一窗口”功能覆盖国际贸易全链条。搭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用好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西安铁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大型铁路口岸平台。加强金融、民航、铁路、港口等数据对接,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 争取海关总署“安智贸”项目在西安试点。
5、高标准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
强化农业技术交流合作。 坚持区校融合发展,发挥杨凌农科教资源优势,建设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交流平台。 加快建设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实训基地重点项目,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智库。
加强对外培训合作。 办好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援外培训,探索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基地境外实训基地和培训教学点。积极承接面向中亚国家的减贫惠农培训工作,促进农业技术、产业模式推广示范。优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农民发展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资源和培训体系,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优秀农业科研人员、经营主体带头人中短期互访交流机制和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依托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上合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等,联合涉农龙头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推进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加快形成中国现代农业“杨凌方案”。加强“境外土地租赁+境外粗加工+境内精加工”的农业“走出去”试点。探索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合作有效模式。
6、加快建设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
推进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西安、咸阳共建临空经济带 ,圈层式拓展临空经济示范区范围,不断加深与铜川、渭南等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型航空枢纽综合“集疏运”体系 ,持续提升网络辐射能力、空地联运能力、客货集散能力,推动客货同步发展。深度激发“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五大优势,围绕 打造千亿级临空产业集群目标 ,培育壮大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快速聚集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航空维修、航空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总部经济、临空会展等临空偏向型业态, 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7、打造“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加快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创新发展,促进全省能源资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资源优化高效配置。 积极谋划搭建“一带一路”综合能源跨境交易平台,推进“一带一路”能源转运中心、榆林大宗能化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华为榆林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能源数谷”。 依托镁、钼、钛等有色金属储量优势, 探索在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建设“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在扩大现货交易市场规模的基础上,以便捷交易、供应链金融和国际质量标准体系搭建为抓手,有效聚合研发、制造、物流、交易、检测、金融等要素,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融合互动,构建大宗商品全链条服务体系。
8、着力建设西安丝路科创中心
积极创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扎实推进 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示范,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西安方案”。 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和生命科学四大领域,实施第三代半导体、光子技术与产业、5G和云计算、航空航天等八大强链行动,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硬科技发展模式及制度创新经验,产生一批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的硬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一批硬科技重大创新示范项目,打造“硬科技”之都。
9、推动建设“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展示中心
发挥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加快文化产业合作,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集文化设计、制作、展示、贸易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推进文化“走出去”, 打造“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展示中心。 依托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摸索一批适应文化贸易创新发展的模式和经验,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规模,带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提供支撑。建设全省对外文化和旅游贸易项目库,加大对“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的支持, 积极申请创建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