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高速铁路,简称“鲁南高铁”,设计行车速度为350 km/ h,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连接通道。 本项目为新建鲁南高铁跨越营业线的6座特大桥工程,是鲁南高铁控制性工程。其中,肖家庄特大桥、永新特大桥采用转体法施工,另外4座桥采用架桥机架梁上跨营业线施工。
鲁南高速铁路,简称“鲁南高铁”,设计行车速度为350 km/ h,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连接通道。
本项目为新建鲁南高铁跨越营业线的6座特大桥工程,是鲁南高铁控制性工程。其中,肖家庄特大桥、永新特大桥采用转体法施工,另外4座桥采用架桥机架梁上跨营业线施工。
为提高跨越铁路营业线施工管理效率,在鲁南高铁跨越营业线特大桥施工项目中,积极探索BIM、无人机、三维扫描仪等新技术应用,通过搭建以BIM为核心的技术应用体系,创新铁路工程管理模式,从技术、管理层面开展跨越铁路营业线施工管理工作,以满足整个项目科学化、精益化建设管理需求。
项目重难点分析
营业线基础资料缺失
由于既有兖石铁路、胶新铁路等营业线运营时间较长,存在图纸等技术资料缺失问题,导致无法精确掌握新建特大桥与既有营业线的空间位置关系,很难制定详细的跨越营业线施工方案。
施工周期长,行车安全风险大
项目存在跨越营业线多、邻近营业线施工周期长、作业体量大等难点。以肖家庄特大桥为例,转体施工需跨越瓦日铁路上下行线、兖石铁路上下行线4条铁路,邻近营业线施工约13 个月,设计采用跨度78 m+144 m+78 m 双线连续梁,转体结构总重约125 000 kN,对铁路正常运行安全影响大。
新建肖家庄特大桥转体施工后实景
施工风险大,安全管理要求高
安全管控是各参建方关注的焦点,由于桥梁施工工艺、邻近营业线地下管线复杂,施工期间不仅要保证既有铁路的正常运行,同时要确保施工安全。以跨沈海高速特大桥为例, 新建26 号~29 号墩依次邻近青连铁路左线、兖石铁路上下行线,28 号墩帽梁模板距离铁路建筑限界最小距离约1 m,现场作业空间受限,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8号墩与营业线空间位置关系
要点施工时间有限,施工要求高
由于天窗施工有严格时间要求,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工序施工,每道工序都要确保万无一失。例如,永新特大桥跨越兖石铁路转体施工,按要求需在110 min天窗点内,完成特大桥转体64°的施工准备、转体施工、现场清理等工作。
零号块钢筋碰撞多,施工难度大
本项目连续梁零号块钢筋及预应力筋纵横交错,施工操作空间小,存在钢筋碰撞点多、预应力管道定位困难等问题,容易产生混凝土不密实,甚至空洞、浇筑不密实、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实施方案
项目团队在详细研究6座特大桥的施工重难点以及铁路主管部门发布的(济铁总发〔2014〕325 号)《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后,制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实施方针。
BlM技术应用技术路线
依次编制《鲁南高铁跨越营业线施工BIM技术应用实施方案》、《鲁南高铁跨越营业线施工BIM执行计划》等指导性文件作为整个BIM实施过程指南,规范BIM工作实施流程、应用模式、交付物、数据统一等内容,指导项目科学实施,为项目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BlM技术应用
本项目以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推动BIM技术落地应用,综合运用多项新技术开展建设管理深度探索与实践,提高跨越营业线施工效率。
无人机应用
为避免对营业线影响,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方式采集营业线数据,形成设计结构与复杂施工环境整合的三维BIM实景模型,用于指导现场总平面布置、校核新建特大桥与营业线空间位置关系。
无人机倾斜摄影应用
三维扫描仪应用
针对营业线基础资料缺失的工点,采用三维扫描仪采集营业线桥梁、电气化立柱等关键节点处点云数据,建立营业线点云模型。通过点云模型与总装BIM模型对比分析,一方面, 完善技术资料缺失位置的BIM模型,另一方面,校核资料完整部分的BIM模型。
零号块钢筋模型应用
针对零号块钢筋碰撞问题,通过建立零号块钢筋BIM模型,提前发现多处钢筋碰撞问题,基于BIM模型优化支座加强钢筋网位置及层数、调整横隔板横向钢筋间距,避免施工现场返工。
新建特大桥与营业线BlM模型
基于搜集的营业线资料及无人机、三维扫描仪数据,按照铁路BIM联盟发布的BIM标准,搭建项目新建特大桥、营业线、场布模型、施工深化模型,用于技术交底、指导现场施工。
碰撞检查
按照施工方案既定工序,基于BIM总装模型开展碰撞检查,发现多处影响安全施工的碰撞问题,其中包括新建永新特大桥转体过程中跨中钢盒碰撞问题、新建跨沈海高速特大桥27号墩帽梁模板与既有兖石铁路回流线碰撞等。通过出具碰撞报告等技术文件,为施工方案论证提供数据支撑。
施工BlM模型深化及施工方案论证
针对碰撞问题,项目团队充分发挥BIM可视化、可提供各参与方协同工作等技术特点,开展基于BIM模型的施工方案论证,应用虚拟建造技术“先试后建”,不断深化施工BIM模型,为项目决策、风险分析提供依据。以跨沈海高速特大桥帽梁施工为例,经过反复方案论证,综合考虑作业空间、支架搭设、模板拼装、混凝土浇筑、模板拆卸等因素,仿真多种复杂条件下的施工工序,最终确定帽梁采用钢模板整体吊装、地泵浇筑混凝土、模板分段拆卸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效率的同时,确保了现场安全。
施工重难点BlM虚拟仿真
针对营业线转体施工、中跨钢盒吊装、整体钢模板吊装及拆卸、上跨营业线架梁施工等重难点,应用BIM技术对重难点施工过程进行虚拟仿真,将高风险工序提前预演,发现风险源并制定保障措施。跨沈海高速特大桥上跨营业线架梁施工虚拟仿真如下图。
以跨沈海高速特大桥架梁施工为例,通过将喂梁、出梁、落梁、就位、架桥机过孔等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大的施工工序动态仿真,分析风险源,制定了提前检修架桥机、检查吊梁钢丝绳机械性能等方案。
天窗施工方案审查
我国铁路运输网密集,列车运输间隔小,为铁路新建、改建、扩建所预留的天窗作业时间越来越短,天窗施工方案审查严格。通过将施工重难点仿真等BIM成果用于铁路主管部门方案审查,可视化展示天窗时间内各施工工序的衔接及安全防护,方便快速深刻地了解整个施工流程,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审查意见。
天窗转体施工 BlM 应用
BIM 技术应用归根结底需要落地于现场施工 。 通过 BIM 与无人机技术结合 , 创新特大桥在营业线转体施工应用 , 在永新特大桥与肖家庄特大桥天窗转体施工中 , 利用无人机将现场航拍数据传输至总控室大屏 。 同时 , 应用物联网设备将转体数据同步到总控室的 BIM 景模型 , 实现现场与 BIM 模型转体数据同步 , 转体过程中基于 BIM 实景模型实时测量梁体间安全距离 , 远程调度指挥转体进度 , 提高天窗点内施工效率 , 确保特大桥顺利转体 。
营业线施工工艺工法库
将经过工程实践验证的工艺工法流程与BIM仿真成果整合后,形成营业线施工工艺工法库,主要包括零号块施工、转体施工、中跨钢盒吊装、纵向悬臂墩施工、架梁施工等施工重难点。
在未来跨越营业线施工项目中,项目实施人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访问存储在云端的工艺工法库,随时随地查看工艺工法标准以及施工流程,加强施工过程中安全防护与质量过程控制。
数字化交付
BIM是大数据承载容器,包含设计数据、施工过程数据,项目完成后将BIM 成果按照统一数据标准要求,对建设过程中设计资料、BIM 模型、咨询报告、交底文件、工艺工法库等各类工程数据信息以通用格式的电子文档移交,形成内容全面、格式统一、结构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为运维阶段基础设施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结论
针对铁路主管部门、建设单位重点关注的营业线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等问题,结合铁路建设管理抓源头、抓过程、抓细节方面的管理需求,项目团队积极探索BIM与先进工程建造技术融合,在营业线数据采集、零号块钢筋碰撞、天窗施工仿真等应用中起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项目创新性应用无人机、三维扫描仪采集铁路营业线重点区域实景数据,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点云模型,校核新建特大桥与营业线空间位置,解决了空间定位不准确的难点。
通过建立新建特大桥零号块钢筋模型,提前发现多处预应力钢筋碰撞并开展钢筋排布优化,有效提高零号块钢筋施工效率。
通过建立贯穿设计、施工阶段的BIM实景模型,开展碰撞检查、专家论证、方案优化、可视化交底等工作,形成转体施工、零号块钢筋碰撞等咨询报告,为精细化施工提供数据支撑。
项目创新性应用BIM成果向铁路主管部门汇报天窗施工方案审查,提高了审查效率,缩短方案审批时间。
项目创新性将BIM、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用于跨越营业线转体施工中,提高了天窗施工效率。
建立了跨越营业线施工工艺工法库,仿真施工作业风险大的工序,保障跨越营业线施工安全,为后 续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内容来源:
铁路BIM联盟成员单位——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吴洋. BIM技术在新建鲁南高铁跨越营业线施工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