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自然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出炉! “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
浮生一梦梦不醒
2022年05月12日 09:03:56
只看楼主

  △深圳自然博物馆设计效果图 △深圳自然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手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首座大型综合类自然博物馆、深圳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自然博物馆自项目规划之初就备受各界关注。   深圳自然博物馆毗邻风景秀美、蓬勃活力的坪山燕子湖片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诠释自然演化规律,致力于积极传播科学,展现地理空间上的深圳在全球视野中的生态。

 

△深圳自然博物馆设计效果图


△深圳自然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手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首座大型综合类自然博物馆、深圳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自然博物馆自项目规划之初就备受各界关注。

 

深圳自然博物馆毗邻风景秀美、蓬勃活力的坪山燕子湖片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诠释自然演化规律,致力于积极传播科学,展现地理空间上的深圳在全球视野中的生态。


△东向视角——建筑与景观无缝整合


坪山位于深圳东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作为坪山的“山水会客厅、活力新中心”,燕子湖片区风景如画,集聚岭南地区独有的山、林、田、湖、草等多元自然要素于一体,生态基底条件优越,是自然博物馆的绝佳场地。



三角洲


岭南自然风光旖旎,山峦起伏,河网纵横,“水”在岭南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此为灵感,同时受到本地“山林—河湖—植被”绿色生态轴线的启发,B H、3XN和筑博联合体的中标方案将 “河流” 作为主线, 为深圳自然博物馆打造了以 “三角洲” 为名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概念,在燕子岭和燕子湖之间开辟出一处生态融合空间,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三角洲”,以此反映该区域丰富活跃的生态及人文场景。方案精准捕捉到了场域的河滨生态氛围,将水所蕴含的永恒概念优雅地嵌入项目的愿景定位、空间规划、功能结构与材料设计中。


△新三角洲生态(示意图仅供参考)


场地山水相依,舒朗开阔,远景彰显中国传统景观的错落层次和意境之美。自然博物馆以大气而灵动的姿态,跃然浮现于这幅由自然创作的水墨山水画卷之上,人为建筑与自然背景和谐相融。


△景观设计充分融合场地的中国山水层次美感



河流讲述故事

河流像景观一样,经历着生生不息的演化、更替和发展,永不停歇。河流掌管自然的奥义,讲述生命的故事,解释过去,塑造现在,预言未来。景观规划从中汲取灵感,设计语言由此展开,旨在将场地和地区内的丰富自然生态,以鲜活、形象、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给受众。


 △景观概念以河流为灵感



潮涨潮落

就像坪山河的潮涨潮落冲刷着河岸边界,景观设计有意模糊了人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界限,使两者相互交织 —— 建筑的终点和景观的起点趋于融合。建筑和景观和谐配合的原则贯穿设计始终,方案致力于创造一个真实反映燕子湖地区美丽丰富生态的环境。



△融合人为与自然系统的边界(示意图仅供参考)


景观设计力求保护和展示自然美景,以及场地周围发挥关键作用的多样生态系统。为此,景观不是止步于基地边界,而是自然地流动和流出,将焕活的生态系统引入建筑,并将学习区域扩展至周围的公共开放空间,从而建造了一个包含屋顶植物花园、阶梯式湿地岛屿和蜿蜒滨河公园的精彩的交互式公共场域。



 △建筑与景观相互交织(示意图仅供参考)



寓教于乐的景观


区内的生态环境、城市文脉和个体需求相互依存、彼此塑造,景观设计有意将三者紧密关联,发挥协同作用。
 
首先,设计以燕子湖生态系统为根基,景观既是城市与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连接二者的媒介。其次,景观虽然包罗万象,但落脚点仍回归到空间的使用者。它将复杂的生态过程提炼成儿童和家庭可以看到、触摸和感受到的形象体验。最后,景观是天然流动的,它以富于变幻的形态呈现,引导游客穿越空间。
 



△多层次教学式景观



连接城市

河流的运动极大地塑造了我们的自然环境。基于三角洲的总体设计概念,到达区的景观反映了不同形态的水流运动。层流和螺旋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自然雕塑美感的造型,引导游客进入博物馆区域。


△朝西北方向鸟瞰图:到达广场

△地面层的景观说明(示意图仅供参考)



通往自然


场地北侧的水体是连接景观与博物馆、公园和北部河流的重要纽带。水体中的三个水流“漩涡”,为参观者提供了形象的视觉体验,进一步强化了“河流”的整体设计概念。
 
一条醒目的通道引导访客穿过水体,经由平缓坡道进入博物馆内部。在这段到达区域,游客可以信步观赏当地生态并与之互动,这段逐渐展开的水上展示区成为内部展览空间的惊喜延伸。



△经由水体生态走近博物馆

△连接博物馆与滨河公园



将学习引入室外


室内和外部空间的整合不仅是为了创造更包容和健康的环境,也为了将游客与活跃的自然空间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博物馆展示和创造动态教育环境的能力。
 
下沉广场是室内的植物世界展览空间与坪山河景观生态系统的交汇点。展览和生态系统的混合空间极大地增加了博物馆的覆盖面,让游客以更生动的形式观察自然世界。


△下沉广场的学习空间


△联动室外空间



深圳的屋顶三角洲


作为未来的标志性目的地,博物馆的屋顶公园旨在创造人人可达、人人可享的愉悦体验。设计沿着一条弯曲的轴线,开辟出宽敞的通道,让人们可以在到访湿地公园时自在、安然地穿过。
 
屋顶空间通过展览形式和高度变化营造出了一段沉浸式的自然探索之旅。访客在屋顶空间行走时能够感受到微妙的倾斜或下降,这段从低到高的旅程正反映了地球文明的演进。


△在屋顶公园眺望坪山河

△自然博物馆屋顶空间规划



踏上时间之旅


不论是从寒武纪大爆发的植物区启程,还是从面向未来的宇宙花园回溯,访客能够在各个主题区了解地球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而产生有关人与自然的深层思考。时间轴的叙述方式以及与博物馆内部展览的关联都让屋顶空间超越了简单的公园属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其科普教育功能,唤起更多到访者对自然生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生动呈现地球生命演进过程


屋顶主题区展示了地球上生命的不同阶段,旨在创建有吸引力的教学空间,以轻松生动的方式展示地球生命的神奇。传统博物馆的展览通常是远观的,而自然博物馆的景观设计则采取了创新方法,通过创建各式用于触摸、攀登和互动的设施,激发探索发现。



为本地生态而建


除了为人们提供探索和学习的空间,屋顶公园还创造了一个独特而宝贵的自然栖息环境。作为更大的燕子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景观设计力求最大化可种植面积,同时确保所选择的植物种类能够强化并修复本地物种,保持地区的蓬勃生机。

△融于自然的学习空间


此外,考虑到本地候鸟的多样性,方案首选适宜候鸟繁衍栖息的植被。为了搭建一个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系统,本土开花植物和功能性水生植物也被引入其中,以吸引多样化的野生动物,保持健康的水循环。该自然生态系统有助于进一步整合博物馆和周围的自然生态。


△体验当地生态


△传统作物展示区


岭南地区潮湿的亚热带气提供了很多生态助益,但也为户外参观的舒适度提出了挑战。深圳夏季炎热潮湿,季风会带来大量降水和强风。为了回应这些问题,景观设计通过精心调整植物的布置、密度和品种,创造了大片的树下空间,在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也为访客提供保护和遮荫。另外,水景作为景观设计中的关键元素,也能够产生调节局部温度和微气候的效果。特别选择的屋面铺装材料则通过高反射率来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 



融合边界


毗邻的滨河公园是博物馆整体愿景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概念叙事,也促进了与博物馆屋顶公园的衔接和引流,创造出了一个可持续景观,将坪山河的自然系统、流向和功能突出呈现。
 

△区域规划—更广泛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示意图仅供参考)


为此,设计务求消除或柔和博物馆与周围公园之间任何可感的或实际的边界,三角洲的设计概念和坪山河富于变化的路径皆服务于此目的,由此形成的高度整合的景观设计进一步回应了博物馆的使命和目标。
   


△编织自然与人文



全天候沉浸式探索体验


室外景观为博物馆的教学和展览空间提供了自然的过渡和延伸。参观者由室内移步室外,伸手便可触摸到自然的肌理,抬头便能眺望真实的森林、河流、山脉和农田。这些精心设置的景观和空间营造出了动态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别出心裁的探索路线设计反映了博物馆的核心主题,建立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以学习为目的有机系统。

 

△多样互联的设施网络



可持续的韧性未来


自然博物馆不仅展示了自然演进的历史,它也激发了参观者对于人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建设可持续地球家园的构想。博物馆以巧妙、可感的形式体现了可持续元素。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博物馆的概念远远超越了建筑和场地,而是将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囊括其中。
 
以海绵城市为例,设计搭建了一个可持续的韧性框架,通过四个相互连接的区域,收集和再利用雨水,减轻洪水的影响,减少对传统基础设施的依赖,并补充地下水含水层。
 

△可持续管理雨水径流


△展示当地独特的河岸系统


在宏观层面上,这种精密的可持续雨水管理系统也成为了公园及北向河流的自然延伸。雨水汇入自然湿地和滞洪池,让岸线回归自然状态,与周围环境充分融合,进一步抬升了自然博物馆的设计愿景。

 

 △由蓝绿元素组成的互联社区结构



社区的心脏


作为学习和探索的场所,博物馆旨在深度连接游客和周边社区。方案细致平衡各类社区成员和参与者的需求,致力于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未来经济、旅游、文化和教育的驱动力。博物馆充当了整个活力社区的灯塔,与周边学校、会议场馆、商业与住宅区,以及公共交通和开放空间紧密相连,助力提升城区综合能级,一个可持续的韧性未来正蓄势待发。
 
△连接周边社区

△自然博物馆位于更大的开放系统的中心



大湾区共享的自然文化遗产


深圳自然博物馆以河流三角洲为灵感,在现有和修复后的生态系统之间建立战略连接,创造了区域性的新地标。它不仅是文化教育目的地,亦将成为更强大文化内核的一部分——将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集中展示的平台,在聚焦本地社区的同时,亦具备放眼全球的格局和雄心。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自然博物馆
项目位置:坪山燕子湖片区
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规划)
项目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建设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设计单位:贝加艾奇建筑设计 (B H Architects)、3XN、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