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木构特征和演变
一道晚霞
2022年08月10日 17:10:05
只看楼主

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1、《周礼  考工记》

1)概述:《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包括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建筑等各个工种。

2)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翻译:工匠营造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城中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以及市场占地一夫的面积。

4)影响:它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基本上后来每个朝代都采用了城郭制度,棋盘式分布,以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的基本形式;虽然各个朝代都因特定需求和客观条件有不同的城市样式,但《考工记》有三条建设原则一直沿袭下来:

  a、城郭制度;

  b、“左祖右社”的布局; 

  c、城市道路系统采用南北向为主的方网格布局;

图片
2、《木经》-- 作者喻皓,五代末、北宋初
1)概述: 《木经》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 ,后来失传。
2)内容: 根据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简略记载,《木经》对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规格和各构件之间的比例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一直为后人广泛应用。
3)意义: 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在很多部分上都是从《木经》上参照的。


图片

3、北宋 —《营造法式》北宋李诫——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02)
1)目的: 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
2)主要内容: 全书36卷,分为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五部分。
a、名例 :对建筑专业术语做了解释,还对营建工程常用数据做了统一规定。
b、制度: 列举了各种工程的制度,例:石作,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等。
c、功限和料例: 则依照上述工程制度内容,分别指出相应需要的各种人工数和材料数量。
d、图样: 绘有各种工程的图样。
3)主要特点:
a、制定严密的模数制,“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模数制;
b、重在工程管理,属于工程设计;
c、历代技术经验的总结;
d、虽然做了很多规定,但也注重设计的灵活性。
4)意义: 《营造法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术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最重要的古代术书。

图片

4、《园冶》(03.07.11)

1)概述:明代的一部造园专著,作者计成,是中国古代有关造园专著中最完整最具有科学深度的一部。

2)内容:全书共三卷,分为十二个简章。

a、造园构思: “三分匠,七分主人” 强调在造园中,设计构思、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园林创造中的趣味和意境;
b、造园目的: “虽有人作,宛自天开” 体现出一种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然成趣,天成之趣”避免人工痕迹,园中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要入情入理;
c、造园章法: “因地制宜”、“得体合宜” 既要有章可循,又要灵活设计;
d、造园手法:建立了一整套 “巧于因借” 的造园借景方法,“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3)意义:阐述了一整套园林的理论、思维和方法,对后世造园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图片

5、《鲁班经》:

1)概述:原名《鲁班经匠家镜》,成书于明代,午荣编,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

2)内容: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屋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3)意义:《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汉族民间木工行业的专用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


图片


6、清 —《工程做法则例》是清代官修(雍正)的一部建筑法典?

1)概述:《工程做法则例》是清朝官修的一部建筑法典。是继宋《营造法式》后的又一部官方颁布的,较为系统的营造术书

2)内容:全书74卷,分为“诸作做法”与“用料用工”两大部分,1至27卷列举27种单体房座的大木做法,其中23例大式建筑,4例小式建筑。全书严格贯穿模数制,建立以斗口为模数的清式建筑模数体系。

3)意义:反映了官式建筑高度成熟期的状态,提供了一整套明清时期的术语、作法、制度;是后人研究明清建筑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图片


7、《清式营造则例》(19)

1)概述:《清式营造则例》 梁思成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著。1934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出版。

2)内容:该书从清《工程做法则例》中提炼出清代官式建筑的做法,其各部分构件的,名称,功能,位置和尺寸,并配以28幅现代工程绘图,83幅实物照片;附录的营造算例是梁思成在三十年代初根据建筑师傅历代相传的清代匠作则例中《营律大木做法》、《大木分法》等术书抄本整理而成。

3)意义:自此书出版一来,此书已成为深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法课本之一。


图片

02

工官制度:



1、概念:专门针对建筑设计、施工等建造过程的管理制度


著名工官:

1、宇文恺: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专家。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主持兴建了隋东西两大都(洛阳、大兴城),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设计了“观风行殿”(房车)。

图片


2、李诫: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家。历任将作监主簿、少监、将作监等。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事宜。在任期间曾先后主持五王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十余项重大工程。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 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有助于后人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3、蒯(kuai)祥、徐杲(gao)  :明代建筑匠师。

蒯祥随其父为木匠,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又负责宫中的前三殿、献陵、裕陵、隆福寺等,公认的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

徐杲,嘉靖年间,参加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得到赏识被提升为工部尚书,是明代匠人中提升官位最高的一员。


4、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作品非常多,包括故宫、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万春园、畅春园、颐和园、景山、天坛、清东陵、清西陵等。突出贡献主要地体现在其设计过程本身——图样的绘制、模型的制作方面(烫样)。


图片


03

明确古代建筑模数制度:



1、根据《营造法式》的规定,“材”分几等?“材”与“分”形成一种什么关系?

《营造法式》中提出:“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主,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材”为一种度量单位,规定“材”分为八等,需要依照建筑的规模,择等份用之,这种制度称为“材分制”。


“材”是一种面积和截面的形态,其比例为 3:2。将材的高度定为 15 份,厚定为 10 份,每一份被称作一“分”。


“材”描述的是木料的截面,“分”描述的是具体的长度,两者

相套就可以用来计算诸如柱径等数据。材与分一同构成了宋代以来的大木作的用木制度,对后世的木制建筑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延伸:材契制度:凡高一材一契(即高二十一分)之材,谓之足材。栔:高宽比为6:4的矩形断面尺寸,宋代建筑单位。宋式建筑各部间之比例,皆以其所用材的材契分为度量标准校注。


图片


2、清代“斗口”制度?

清《工程做法则例》确定以“斗口”作为建筑的模数单位。斗口是斗上用以插放栱、翘、昂、枋的开口,而作为标准单位的“斗口”,是指平身科斗栱中,大斗或十八斗迎面方向安装翘昂的那个斗口的宽度。斗口分为11等。


清代以斗口制取代宋代的材分制,是对建筑模数制的重要改进。


图片




中建史

木构

中国古代建筑石作与大木作



01

石作:



中国古代建筑建造过程:


开槽--- 夯土--- 基础(台基)--- 柱础---立柱--- 扇架  上梁---屋顶


1、台基:建筑物的基座,分为台明和埋深两部分,类似物今天“箱型基础”或者“筏型基础”。

作用:
1)承托荷载
2)避水防潮
3)体现等级:台基高度、台数和形式
须弥座: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宫殿、 坛庙主殿、佛塔和经幢等的基座), 最早的实例见于南北朝石窟 ,由佛座演变而来, 形体复杂。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4)调整比例:与屋身、屋顶形成平衡和谐的效果,克服比例失调,使坐落高大台基上的殿堂给人稳定庄重、形体优美的感觉

图片


图片


2、踏跺:如意、垂带、丹墀;


图片


3、栏杆(勾阑)

单勾阑:只有一层华版;

重台勾阑:有两层华版;


图片


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寻杖合角造: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   


图片


02

大木作:



大木作: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1、开间(面阔)与进深

1)开间(面阔):中国建筑的专用名词,用以度量建筑物平面宽度的单位。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或“面阔”),各开间宽度总和称为“通面阔”。

2)进深: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补充:屋架上檩(宋称榑)之间的水平距离,清称步,清各步距离相等,宋有相等、递减、递增也有不相同



图片

2、柱

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按结构所处的部位,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以及童柱等;依构造需要,有雷公柱,垂莲柱、抱柱、心柱等。

1)梭柱

南北朝时期由西域传入,《营造法式》规定,将柱身分三段,上段“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受希腊柱式的影响),明清建筑中罕见。(最早)河北定县北齐义慈惠石柱。


图片


2)收分与卷杀:

收分:古建筑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粗,顶部(柱头)略细。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即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收分仅针对柱身而言。

卷杀:建筑中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此种做法宋《营》中称为卷杀。

梭柱“将柱身分三段,上段“收杀”,中下二段平直”,这里“收杀”其实也把收分和卷杀合起来讲了,既是相对于柱身的收分,又是相对于柱端的卷杀。


图片


3)生起和侧脚

生起:宋辽建筑檐柱由当心间开始向两端升高,规定当心间不升,次间升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升(宋辽常用,明清少用)。


侧脚:为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开间面柱子内倾10/1000, 山面向内倾斜8/1000,角柱两个方向都倾斜,上面柱头不变,底下往外推(元永乐宫三清殿保留做法,明清大多不用)。

图片


4)、殿身地盘分心槽:殿阁柱头铺作的平面形式

殿身殿堂主体结构空间,不包括副阶。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塔身、殿身)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是宋式建筑中特有的概念,指的是由室内柱头铺作与梁枋上的隔架铺作层向两边出跳形成的铺作层内的狭长空间。也就是说,单槽就是一行铺作,双槽指两行铺作,这是由铺作层以上视角俯视得出的观感。


分心槽:殿身空间以一列中柱和斗栱将平面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常用于门庑建筑中。例如: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


单槽:殿身空间以一列内柱和斗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例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双槽:殿身空间以两列柱子和斗栱将内部空间划分为三个不等空间,例如:含元殿,太和殿。


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列柱和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包围内层,

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图片


3、宋代构架——殿堂型,厅堂型,柱梁作

根据《营造法式》中大木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卷并参考实物和有关资料可知,宋代官式建筑木构架有三类:殿堂、厅堂、柱梁作。


殿堂结构形式,是以北方抬梁式构架为结构特点。其主要特征包括:

a、有明确的铺作层,殿堂型可以分为屋架层、铺作层和柱网层。

b、殿身内设内柱,且内外柱高度相同。柱间设置阑额、地栿,形成柱网层。

c、使用明栿、草栿两套构架,其分工是“凡明梁只搁平棊,草栿在上,承屋盖之重”。

d、利用梁栿相叠形成构架来承担和传递屋面荷载。

案例:佛光寺大殿(唐),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宋),登峰少林初祖庵(宋),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应县木塔(辽),太和殿(清)


补充:将建造殿堂的结构形式用以构造楼阁则称为“殿阁”。这种结构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实例:独乐寺观音阁,佛宫寺释迦塔。


图片


厅堂式结构源于南方穿斗式构架,与“殿堂式”相比,其主要特点包括:

a、没有明确的铺作层,铺作较为简单,最多用道六铺作,一般用四铺作。由于梁栿后尾可以直接插入内柱柱身,不再使用铺作,因此没有形成铺作层,以外檐铺作为主。

b、殿身内外柱高度不同,内柱高于外柱。通常,内柱升高至所承梁首或梁皮下,其上再承槫。

c、梁栿皆采用彻上明造,无草栿。

d、外柱的构架梁栿插入内柱柱身,各柱只承担部分屋盖荷载。梁栿间采用顺脊串、襻间等纵向联系构件较多。

案例:华林寺大殿,高平开化寺大殿,河北正定转轮藏殿(厅阁式)。


补充:

1)彻上明造: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不做装饰,更不用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称为“彻上明造”,也称“彻上露明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多用于厅堂式建筑。

案例: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文殊殿、善化寺大殿(辽)

2)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板以下的梁,宋代明栿常做月梁式,增加美感。

3)草栿:在天花板以上的梁,做法自由,加工粗燥,故称草栿。

4)厅堂型构架用于楼房,就是堂阁型构架。只适宜建造二三层的楼阁。实例隆兴寺转轮藏殿,慈氏阁。

图片


厅堂式构架18例:

图片


柱梁作:整体构架法

《营造法式》记载“举屋之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橑檐方相去远近,分为三分(若余屋柱梁作或不出跳者,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橑檐方背至槫背举起一分……”

顾名思义由柱梁组成,构架仅采用柱梁相搭接,多不使用斗栱,或仅用“单斗支替”一类的简单做法(即柱上安栌斗和替木)。因此,采用柱梁作的“余屋”类建筑,主要用于库房、民居等。

“柱梁作”与“厅堂式”的主要差别是厅堂在梁柱之间有斗栱垫托,而柱梁作的梁直接置于柱顶之上。


图片

图片


4、明清官式建筑——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

大木大式:通常是指大木大式建筑。清式大木做法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大木大式建筑又被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大木小式:通常是指大木小式建筑,是古建筑大木构架体系中,较大式建筑等级低的建筑结构和制作方法的统称。

对比:

1)适用范围: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陵寝、城楼、寺庙等组群的主要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组群的低等级、次要建筑。

2)间架:大式可用于9间11架,11间13架;小式不超过5间7架。

3)出廊:大式可用各种出廊方式;小式不能做围廊,只能做前后廊。

4)屋顶:大式可用各种形式屋顶;小式只用硬山、悬山和卷鹏,不用庑殿、歇山、重檐。

5)构件:大式分为带斗栱和不带斗栱,小式不用斗栱;大式有飞椽、扶脊木、角背、随梁坊等;小式无飞椽、扶脊木、角背、随梁坊等。

图片


5、两种列柱做法

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将梁架结构中的某些柱子移位,即不在原来柱网的定位上,可在梁柱间缝前后移位,左右移位,移柱造只移柱不减柱,实例:山西大同华严寺金代大雄宝殿,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


图片


减柱造: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减柱造出现在辽代后期,是极具结构意义的柱列形式,此做法发展至金元时期非常普遍,成为这几个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

减柱造的运用,扩大了室内空间。

从平面分析,按照进深方向,一般是减去前排金柱;按面阔方向,大多减去明间或次间金柱。

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以及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以太原晋祠圣母殿为例:

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

除副阶外,殿身部分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

殿身采用殿堂式构架体系,内柱与外柱同高,形制为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副阶构架为乳栿、劄牵,插入殿身檐柱。

图片

图片


关于太原晋祠圣母殿减柱造的讨论:


图片


6、枋

1)阑额(额枋)

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前置于柱顶,隋唐后置于柱间,宋称阑额,下面由额;清称大额枋,下面小额枋。

2)普拍枋(平板枋)

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最早见于玄奘塔。

图片


3)绰幕枋(雀替)

位于梁枋下面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4)挂落(骑马雀替)

雀替的一种。一般在建筑尽间,若开间较窄,则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联成一体的做法。


图片


7、铺作(清斗栱)

1)概念: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宋代称为“铺作”。

结构作用,跳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

礼制作用,还作为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补充:简述斗拱的演变历程?

1)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的铜器上;

2)汉代: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建筑冥器及记载中已有很多斗拱的形象,而石阙,石墓虽然是仿木构造,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貌。这些斗表明当时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的发展完善有很大的作用。


图片


3)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总的形象和后代相差不多,但补间铺作仍然较简单,出檐重量的大部分还是由柱头上的斗拱来承担。由此可见,唐代柱头斗拱的雄大,主要是由于这样的结构条件决定的。


图片


4)宋朝: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

5)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使用了 45 度和 60 度的斜拱,斜昂等;是翘向外,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的构架。起杠杆作用。


图片


6)元代起斗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


7)明清时斗栱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平身科攒数由宋代的 1-2朵增加到 4-8 朵,且都用假昂。


图片


总结:唐宋元明清历代斗拱相比较可知:

①由大而小

②由简而繁

③由雄壮而纤巧

④由结构的而装饰的

⑤由真结构的而假刻的,如昂

⑥分布由疏朗而繁密


一斗二升: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拱和两个三才升构成的斗拱,战国青铜器龙凤方几上就已经出现该形象,清式多见一斗二升交麻叶形式。


一斗三升: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拱和三个三才升构成的斗拱。属不出踩斗拱,只起传导荷载作用,是斗拱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论语》中有,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山节藻棁:山形的斗拱,梁上短柱画有藻文。


图片


2)理解:

柱头铺作/柱头科:位在柱头上的斗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

补间铺作/平身科:位在柱间上的斗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

转角铺作/角科:位在角柱头上的斗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


宋:“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一跳自身为一铺,另外栌斗、耍头木、衬方头各一铺,故四铺作。

宋代出一跳意味着斗栱加宽和增高一层。

清:踩:斗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出一步,称为一踩。每出一踩,即有一列栱枋相承。因此清式斗栱出踩之数,可直接从斗栱侧面有几列栱枋(含正心部分)得知。有三踩、五踩、七踩、九踩

每一组斗拱,宋代叫做“一朵”,清代称“一攒”

图片

3)辨析几组关系


a、单栱与重栱:

单栱:没有重叠慢栱的,在令栱上只用素方。             

图片

重栱:在泥道栱和瓜子栱上有重叠慢栱的。

图片

b、偷心造与计心造:


偷心造:挑头无横栱,横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跳(唐宋建筑)

计心造:挑头有横栱,横栱的设置等于斗拱出跳(金元以后)


图片

图片


4)构件名称

栌斗:位于一组斗栱最下的方形木构件,宋称栌斗、清称坐斗、大斗。

交互斗:在斗栱中,位于挑出的华栱(翘)或昂头上的的方形木构件,宋称交互斗、清称十八斗。

齐心斗:斗拱中用于栱心,即铺作中线上的斗。

散斗:宋代称法,山字形的栱两端所支托的小斗,相光于清三才升和槽升子。

:清营造构件名称,位于栱的两端的方形木构件叫做升。因其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如三才升、槽升子。

三才升:在清代斗栱中,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方形木构件,叫三才升,相光于宋代的散斗。

槽升子:在清代斗栱中,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正心栱)二端上的方形木构件,叫槽升子,相当于宋代的散斗。


图片


华栱:斗栱中栌斗之上垂直于正脊的,并向外挑出的栱,宋称华栱,清称翘头。

泥道栱:斗栱中栌斗之上与阑额平行的栱,宋称泥道栱,清称正心瓜栱。

瓜子栱:斗栱中华栱或昂之上,且与之垂直的栱,宋称瓜子栱,清称瓜栱。

令栱:斗栱中位于里外跳上层跳头之上,上承橑檐枋,屋内槫下亦用令栱。宋称令栱,清称厢拱。

慢栱:斗栱中位于瓜子栱和泥道栱之上,并与之平行的栱,实际上是栱上之栱。宋称慢栱,清称万栱。

华头子:在出下昂的斗拱中,为承托第一跳下昂的昂身,将相应的一跳华拱外端,顺着昂身斜度切去一部分,剩下的斗口外的一小段华拱头,刻作两卷瓣,因其形似花瓣,因名华头子。

柱头枋:在柱中线或泥道栱系列上面的枋,宋称柱头枋,清称正心枋。

罗汉枋:位于铺作跳头上方的素枋。宋称罗汉枋,清称拽枋。

平棋枋:承搁平棋的木枋。宋称平棋枋,清称无花枋。

平棋(棊):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尘"。

撩檐枋:令栱之上承出檐椽的枋子,宋称撩檐枋,清称挑檐枋。

压槽方:在草袱与斗拱之间的一道枋,用于形成周匝的梁垫,目的是使屋盖更稳当地坐落在铺作层上。

衬方头:宋式斗栱最上一层出跳之木,在耍头之上,用以拉固撩檐枋及平棋枋。

耍头:斗栱衬方头下所用的出跳木料,称为耍头木。清式称蚂蚱头。 

:斗栱中斜插的构件,起杠杆作用。有上昂、下昂之分。

上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下昂用于外檐承托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


图片

图片

隐刻:是古建筑中的一种常用手法,没有使用独立的慢栱,而是在柱头方上刻出了慢栱的形状,两端仍然使用了散枓,这种不使用单独构件而是在其他构件上刻出部分形状的做法称为“隐刻”(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


补充:

斗口跳:一种特殊的斗栱样式,即栌斗,内向外出一抄(华栱)出跳,跳头上置交互斗以承撩檐枋。

把头绞项造:一种特殊的柱梁结合方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斗栱),没有出跳。具体做法是将内部伸出的梁栿端部砍成挑尖梁头或者耍头或昂的形式,与泥道栱直接相交于柱顶的栌斗上。泥道栱上再置两个散斗和一个齐心斗(类似于清的一斗三升),然后直接承接撩檐枋、檐檩等。该种形制出现较早,在唐宋前就有出现,宋元后基本没有出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屋架

梁(栿):指木结构屋架中的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按其在架构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又叫抱头梁;宋称剳牵)、双步梁(宋称乳栿)、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栿)等。宋梁栿的名称按它所承的布架数来定的,清代则以其上所承的桁或檩数来命名。

剳牵:一般用于乳栿上,仅长一架,不承重,清称为单步梁。

乳栿:两步架的梁,即两椽栿,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的柱身,清称为双步梁。

平梁:一道梁椽栿,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宋式建筑位于脊摶之下,长二椽,清称三架梁。

三椽栿:承传四个槫的力,三步架的梁。

四椽栿:四步架的梁,清称五架梁。


图片


槫/檩/桁:位于斗栱以上,椽以下,平行于建筑正面的一种屋顶构件,长度与建筑总开间相等,截面多为圆形。宋称槫,清称桁或檩。

:位于槫以上,瓦以下的屋顶主要构件,按部位不同可分为脑椽,花架椽等。平面上与桁、檀互相垂直,交错接头钉牢于桁、檀上,承受望板或望砖和上面瓦的荷重。


图片


月梁:梁肩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做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比较秀巧,民间称冬瓜梁。

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之间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蜀柱或侏儒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柱,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清代称为瓜柱。

攀间:是由素枋结合替木和斗拱组成的各梁架间的重要连接件,相邻两个梁架蜀柱与蜀柱之间起拉结与联系作用的横木。这是宋代构件的名称,明代建筑中,常在金(脊)桁与金(脊)枋之间安设一抖三升斗拱或重拱,称为“攀间斗拱”。

替木:常用于对接的檩、枋之下,起拉接作用的辅肋构件,有防拔榫的作用。


图片


出际:悬山顶和歇山顶两山伸出的部分,槫头伸到山墙以外的成为出际,或称“屋废”。

夏两头造:宋代称谓,又称九脊殿的,清朝改称歇山顶。

不夏两头造: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

搏风板:在歇山或悬山硬山建筑中,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为了防风雪,用木条钉在槫顶端,也起到遮挡桁(檩)头的作用,这就是博风板。

垂鱼惹草:即保护槫头作用,又能起装饰作用。


图片


抱厦:两建筑作丁字相交的,其插入部分称为“抱厦”(或称“龟头屋“)。通常这部分体积以及长度均教短小。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图片


举折和举架对比:

举折:宋所谓举折之制,清称举架,两者所得结果虽约略相同,但其基本观念则完全改变。

宋式之上,先定举高,然后自上而下,其曲线则按每榑中线,自上每缝减去举高之十分之一,次缝减二十分之一等等。愈低而减愈少,然后联缀以成屋顶断面之曲线。              


举架:清式之举架,则自下而上,第一步(即宋所谓缝)五举(即第一步举之高等于第一步水平长度之十分之五);第二步六·五举,第三步七·五举乃至九举等。各步举度递增,相缀而成曲线,其屋脊之地位,乃由下逐步递举而得,非若宋式之预定者。      


图片


推山与收山

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宋、辽至明有用有不有,清代成定规。正脊、扶脊木推出,垂脊形成空间曲线。


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柱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唐收山很小、宋式收山较大,清式小。

宋代:山花板外皮沿正心桁中线内收一步架

清代:山花板外皮沿正心桁中线内收一檩径


图片


9、屋顶

庑殿(宋称四阿顶):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形式,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又正中的四脊和四角的垂脊,故称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脚部的四条角脊。【汉阙和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为早,先于歇山出现】

歇山(宋称九脊殿):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样式,等级仅次于庑殿,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也称九脊殿。(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称谓:在殿阁称九脊殿;非殿阁称“夏两头”,如厅堂、亭榭)。歇山的山面有搏风板、悬鱼等,是装饰重点。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宋也称不厦两头造”)。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山墙处常露出木构架的柱、梁或枋,若围以土、砖墙,山尖多做成五花山墙。

硬山:是两坡顶一种,屋面不伸出山墙外。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做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也另在山面做搏风板、墀头。

图片


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以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平面有方、园、三角、屋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单檐居多,二、三重檐的已少,塔例外。

卷棚: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没有明显的正脊。卷棚顶有悬山卷棚、硬山卷棚,歇山式卷棚,因此可以把卷棚顶看作是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盔顶: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盔顶多用于碑、亭等礼仪性建筑。现存最大的最出名的盔顶建筑是湖南的岳阳楼。 

盝顶: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在平顶建筑四周加檐,称之为盝顶。

图片


水戗发戗与嫩戗发戗:

水戗发戗:南方建筑屋角起翘的做法之一,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唐宋起翘已成定规,以后更是如此。

嫩戗发戗:南方建筑屋角起翘的做法之一,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较大起翘。因为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形成夹角。                             

图片


清代建筑屋角——冲三翘四
冲三 :仔角梁端头相比正身椽端头远出三椽径。
翘四 :仔角梁头上棱线比正身飞椽头上皮位置高出四椽径(翼角枕头木)。

图片

10、多层木建筑
叉柱造: 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并向内退进半柱径。叉柱造由于低端十字开口,柱子的强度消弱,立面外观收分不明显。
案例: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

图片

缠柱造: 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是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在内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栱——俯角斗,在房屋转角处的普拍方有栌斗三枚。
实例:天津蓟县辽代佛宫寺释迦塔(未见实物)在下层柱端增加斜梁,并将上层柱立与此梁上。

图片

永定柱造(通柱): 永定柱造是做平座的一种方法,楼阁上层柱与平座层的关系同叉柱造,而平座层不依附于楼阁下层,直接自地立柱构成平座层的柱框层,柱框层之上即为平座铺作层。永定柱只是地面起直接支撑平座的柱子,并不是支撑起整个建筑。
实例:正定隆兴寺慈氏阁尚可见永定柱造法。

永定柱 :《营造法式》规定,凡平坐先自地立柱,谓之永定柱

图片

来源:悦加设计  仅为分享  侵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系统结构解析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