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惹谁了(转帖)
dehumidify
dehumidify Lv.5
2005年02月18日 14:17:59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一、河南人被丑化了 段子是时下“口舌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传统的曲艺类辞典里,能够独立成篇的说唱文学作品被称为段子。众多的国人眼下正以先锋派画家的天赋,用扫帚、拖把、竹棍,甚至头发为笔,汪洋恣意地以不同的构图和色彩在涂抹着河南人的画像,然后将其装在“段子”这样的包装里。我曾感慨于日本人的想像力,一部系列电视剧《奥特曼》塑造了上百个模样、习性、本领不同的危害地球人的怪兽形象,使得中国的孩子们被震颤得找不着北,而今天领教了大型系列笑话《段子里的河南人》

    一、河南人被丑化了

段子是时下“口舌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传统的曲艺类辞典里,能够独立成篇
的说唱文学作品被称为段子。众多的国人眼下正以先锋派画家的天赋,用扫帚、拖
把、竹棍,甚至头发为笔,汪洋恣意地以不同的构图和色彩在涂抹着河南人的画像,
然后将其装在“段子”这样的包装里。我曾感慨于日本人的想像力,一部系列电视
剧《奥特曼》塑造了上百个模样、习性、本领不同的危害地球人的怪兽形象,使得
中国的孩子们被震颤得找不着北,而今天领教了大型系列笑话《段子里的河南人》
——就其制作、演播队伍据说可以载入吉尼斯纪录——后,方才知道谁是“真佛”。

       “河南人的‘仿真’导弹让西方人真假难辨……”

不久前,笔者曾陪同孙中山先生的孙子、孙女到武汉参观打捞出水的中山舰。
陈列在湖北造船厂的这艘“功臣舰”曾伴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平息陈炯明叛乱和护
法战争,30年代末期在抗击日本侵略中被炸沉于长江。此舰原本与河南人没有什么
瓜葛,但在修补过程中需要的五门仿真炮却是产自于河南。当我心中自豪之情刚刚
泛起时,同行的一位“九头鸟”于谈笑间给了我一记当头棒喝:你们河南的“仿真”
技术真是不错。

不过我还是从心底里感激他,言语间没有直接用“河南人造假技术不错”的说
法。在今天国人的心目中,河南与河南人已成了造假的“圣地”与“圣人”,有民
谣为证:“十个河南人九个假,还有一个是盲聋哑”。
免费打赏
dehumidify
2005年02月18日 14:31:13
33楼
第二章 冷漠世界——生活在歧视中的河南人

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丑化河南人的舆论终于由无形转化为残酷的社会现实,
变成了社会上许多人对河南人的歧视——白眼、冷漠和蔑视。

社会学家认为,歧视将直接造成对被歧视者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影响。对河南人
由不断丑化而导致的歧视无疑对河南人、河南的发展以及对和河南人遭受同样境遇
的省份造成巨大的伤害。

文化学者焦国标先生在论及中央电视台律师大赛中的讲河南话的小偷角色时认
为:“律师大赛是所有职业大赛里离法治精神最近的大赛,有许多法律专家关心支
持。在这离法治精神最近的大赛里尚且出现这样有违法治精神的纸漏,足见在我们
身边存在着多么严重的歧视问题。口音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城乡歧视……
遮蔽着我们的眼睛,我们需要好好省察。在特殊时期里,歧视会使得一部分人在另
一部分人眼里成为另类、仇敌,我们要当心啊!”的确,当前以丑化、歧视河南人
为主的这种歧视现象如果在社会上继续蔓延下去,也许会成为制造省籍、地区隔膜、
偏见以至敌视的原凶,对于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造成极大的困扰。这并不
是危言耸听。
回复
dehumidify
2005年02月18日 14:31:40
34楼
一、“河南人不得入内”

写有“河南人不得人内”的木牌,堂而皇之地挂在首都北京中关村一些公司、
商店的玻璃门上。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尤其是河南人联想起上个世纪初叶上
海滩上“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警示,又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发生在法制日益健全的
中国的首都。

在广州,在深圳,在上海,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公司都在门口贴有类似
的启示:“不与河南人洽谈”、“不招河南人”。一位经常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对
此感触颇深:“在中国的省份里面,河南人的名声好像很不好,现在一提到骗子,
好像就要和河南人划等号,在中国,河南好像就是骗子的老窝。人们一听到河南口
音的人,立马提高警惕,生怕被骗了。河南人放一个屁,旁边的人都要掂量掂量里
面有没有阴谋。”

深圳一家报纸曾有过这样的报道:“每年,千千万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全国
各地涌向南方,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打工挣钱。然而,当他们满心欢喜
地拿着身份证来到招工的工厂或公司时,许多人都因是‘某地人’而被拒之门外。
他们在不解和气愤的同时,也感到无奈。”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通过调查后认为“深圳市布吉镇的许多中小私营、港台资企
业都公开表明不招河南人”。“在龙华某眼镜厂做主管的河南籍李先生告诉笔者,
当初他来东范打工时,找了几家工厂,都因自己是河南人而一次次遭到冷眼和拒绝。
他感到非常气愤和不解,有时候真的想报复那些歧视河南人的老板。”

北京市必然广告公司陈黎莉也表示:一个时期以来,我听说的河南人成了弄虚
作假的代名词,老板不愿意雇河南籍员工;老百姓用河南的产品心里直打嘀咕……
都是怕吃亏上当。另一位外地人在网上谈起河南人在外的遭遇时说:回想起以前就
曾经在中关村的许多公司门口,看见过“河南人免进”的招牌,又听说最近在山东
烟台召开的一个展览洽谈会上,也有许多展台挂出“河南人免谈”的牌子,我周围
的几个去过河南的朋友也都异口同声地大讲河南人的不是,似乎有人人喊打之势。
回复
dehumidify
2005年02月18日 14:32:15
35楼
如果你打开电脑里的人才市场的网站,招聘广告里有关招聘条件中会时常有
“不要河南人”的注脚间进眼中。笔者在一个叫“搜才”的网站中看到,在有关招
聘的栏目中,几乎每一个页面上都有不招河南人的要求。在此引用两例:企业简称
:修理部。招聘职位:修理工。工资:1000元以上。男,30岁左右,不要河南的。

企业简称:海淀区搬家公司。招聘职位:司机。工资1000元以上。男,30岁左
右……不要河南的。

笔者认识的一位河南老乡不久前和同村的几个人结伴去广州找活干,但几经冷
遇后现在到了北京。他说,原来听说那里歧视河南人我还不相信,谁知到了广州,
真的有很多地方挂着“不要河南人‘、”河南人免进“的牌子,有的公司门卫一听
说我们是河南人,干脆就不让进门。到了北京也没好到哪儿,好不容易找个活,去
租房的时候连自己是河南人都不敢说,谎称自己是山东的。都说河南人爱骗,你说
这次骗不都是被逼出来的吗?

当然,许多地方老板不招河南工也许有着他自己的理由,有着他与河南人打交
道中痛苦的经历,河南民工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少懒惰、无赖、小偷和骗子,但拒招
河南人的现象在中国从南到北形成一股风气,不能不说主要原因还是丑化河南人进
而歧视河南人的因素在作怪。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第
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作为企业或公司的老板,他们不可能一点也不懂得《劳动法》,况且,人才是
不分籍贯的。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敢置法律于不顾,公开或隐晦地坚持不招收
某一个地方的员工呢?

焦国标先生在谈及此问题时认为,这一点就跟当年德国排犹一样,犹太商人利
欲熏心、认钱不认人的比例无论多高,多么让德国人不舒服,也决不应该成为歧视
所有犹太人的理由。又有一比:在城市里打工的民工即便作案的比例比较高,也决
不是制定歧视所有民工之政策的理由。
回复
dehumidify
2005年02月18日 14:32:48
36楼
河南一家报纸采写的一篇文章可以反映出这种歧视对河南人的伤害:本报讯
“作为一个河南人,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的老乡们在外地人心目中会是这样一种形
象。而到了北京,仅仅因为是河南人,我感受到了屈辱。”电话那头的声音低哑沉
郁。打电话的杨海峰是驻马店汝南县的一个青年农民,今年年初他第一次走出家门,
到北京去闯世界。

杨海峰于元旦那一天来到北京,踌躇满志的他赶到一家报社,准备刊登一则求
职广告。可编辑在看过他拟好的广告文稿后,却很善意地建议他将籍贯一栏去掉,
理由是:“河南人形象不好,北京很多用工单位拒聘河南人。”就在前几天,他到
一家出版社办事,接待他的一位女编辑也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她和她的很多同事都
对河南人不“感冒”。她还说社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与河南人打交道。一位理
发师也证实她的一位亲戚所在的单位真的拒用河南人。在北京,杨海峰总能在饭店、
车站、用工单位的门前听到别人议论河南人不守信用、爱造假、乱闹事、好吹嘘,
那些评价像锥子一样刺痛着他的心。一开始他还与这些人激烈地争论,到后来,他
沉默了。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爱家乡,爱故土,可有时候我真的为自己是个河南
人感到抬不起头。”杨海峰说,他从心里知道这些歧视也不都是无根之果,有些河
南人的行为确实给一些外地人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他希望能将他在北京的见闻
和感受告诉家乡人,更希望他们能够容观地分析原因,切实改变形象。“河南人要
争气呀,这样我们走出河南才能理直气壮。”

杨海峰告诉记者,他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业绩不错。“我十二分努力地工
作,因为我知道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改变我周围的人对河南人的看法。”他
最后告诉记者,他没有采纳那位编辑的建议,在求职广告籍贯那一栏中他仍写下了
:河南。

丑化河南人严重损及河南人形象,已不仅仅影响河南民工在外的生存,在发展
市场经济的今天也就是直接丑化河南发展经济的环境。
回复
dehumidify
2005年02月18日 14:33:28
38楼
他接着说:“若不甘心,闹什么纠纷打什么官司,可能还要被折腾死——据说
河南的工商、税务和法院都很黑,尤其是对外来的人。”

有时候,理论上的辩解很难改变先人为主的误解和偏见。

尽管一些人视河南为畏途,但河南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吸5 ;力的,于是也有一
些敢于“吃螃蟹”的人进去考察一番,不过他们很多人都是带着“不人虎穴,焉得
虎子”的勇气去的,对河南人以敏感的心态处处提防着:食宿会不会被宰?路上会
不会被骗?对方是不是在搞阴谋?打电话发传真价钱是不是比外边贵很多……可以
想像以这样的心态到河南的人最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也可以想像这些人最后
将会把在河南的“遭遇”编排成什么样的段子。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在商标、名气都属于知识产权且动辄值上数十万、几
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今天,一个省的形象该值多少钱?河南有着文化大省的美誉,有
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岳飞、焦裕禄、赵春娥和红旗渠等典型,也有着中国
产粮第一大省的桂冠和不少的名优产品,可是河南原有的形象在众人的丑化中受到
巨大损害,其损失不是可以用金钱来算计的,就是用金钱也算计不清的。

企业的商标侵权,个人的名誉受损,可以到法院去寻求公道,要求道歉与赔偿,
但河南的形象被丑化,河南人被歧视,谁来主持公道,谁来负责,谁来赔偿?
回复
dehumidify
2005年02月18日 14:33:55
39楼
二、地域歧视——一个危险的信号

历史的、传统的重负本已使多灾多难的河南人步履维艰,而来自大都市、经济
发达地区的人们的白眼又使他们再次被绑在了精神的十字架上,慌恐、迷失、无奈、
自卑和愤怒的情绪使河南人,尤其是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感到处处羁绊,灵魂再次
被带上了枷锁,自尊被无情地切割着——体无完肤。

到大城市寻梦的河南人不敢说自己是河南人——应聘时不敢在表格的籍贯栏里
填写“河南”,租房时不敢用自己有河南标识的身份证,别人介绍女朋友时不敢讲
自己是河南人,听到七嘴八舌的丑化河南人的段子只会脸红、躲避、向隅叹息……
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敢承认自己是河南人,这是哪家的道理?!

在外地的河南人在公众场所——在电车上、地铁上、餐厅里,即使和老乡在一
起,为了躲避外人歧视的目光和歧视的待遇而不敢讲河南话,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里,这是谁人的逻辑?!

为了赢得成功的机会——至少是外人的信赖和支持,赢得和外省人同等的目光,
河南人往往要顶着丑化的压力和歧视的重负,付出比别人高得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证明河南人是无辜的。同是炎黄的子孙,如此对待河南人,相煎何急啊?!

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直接引发着人们生活水平、
生活习惯乃至思想、观念的变革,革旧立新,与国际接轨,这是历史潮流与大势。
河南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中有许多负面的东西的确是需要拿出勇气更新,河
南人更要拿出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批评。但必须指出的是,某些人对河南人的全面
丑化与歧视绝对不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冲突,更不是高尚人与低俗人之间的矛
盾。因为丑化和歧视是从潘多拉的魔盒中跑出来的人的劣根性的一种,其本身始终
是原始与丑恶的,与“先进文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某些自命清高的人和“贵族”其实有的只是“异化了的价值观”而非“先进的
文化”,这种“异化了的价值观‘只是经济发展中应该消除的”负面产品“。他们
对河南人显示出的优越感以及无情的丑化和歧视,尽管可能在”生活水平较高“。”
受教育水平较高“、”生活流行时尚“的背景下带着”先进文化“的幌子,仍掩饰
不住其人性中”丑陋的尾巴“。

在美国,长时期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曾经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也曾是
美国留给人类的“典型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包括美国黑人以及很多白人在
内的努力奋斗,至少在美国的法律上基本消除了种族歧视。在南非,由于广大黑人
的上百年拼争,终于使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旧政府灰飞烟灭,出现了南非第一
个黑人总统曼德拉。
回复
dehumidify
2005年02月18日 14:34:19
40楼
中国历史上表现最突出的应该是“政治歧视”,为此河南农民陈胜在两千多年
前振臂一呼,喊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封建社
会的延续也不可避免地延续了这种“政治歧视”,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也发生
过“出身歧视”的残酷现象。人们因为出身的不同被划成三六九等,导致了许许多
多出身地、富、反、坏、右的人背负着灵魂的重负,不仅在升学、参军、招工等方
面遭受歧视,而且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文革”中,随时都会被拉到会场上。
大街上接受批斗、殴打、侮辱和灵魂的灭绝。大量“走资派”的子女因着“老子英
雄儿好汉”的“血统论”在“夜色黄昏”里走向了戍边、插队、教养、牢狱乃至自
杀,挺身而出反对这种歧视的勇士遇罗克却遭到了无情的杀戮,“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来会打洞”的观念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浩劫。这些原始而又野蛮的歧视行为
只是到了70年代后期,才随着“文革”烟尘的湮灭而消散。

但一部分中国人太健忘了——这些人中还包括当时被整得家破人亡的“政治歧
视”的牺牲品。在那场“政治歧视”消失了二十多年后,新的“经济歧视”又在不
知不觉间露出了头角,人们对于金钱和享乐的追求,又使“宫廷”、“豪门”、
“皇室”和‘贵族“的招牌在街头的霓虹灯中闪烁。当年在电影上批判的”谁穷谁
狗熊“今天很多人可以无所忌惮地说出和表现出,对河南人的丑化和歧视便是一例。

河南的退休女工史女士面对当前这种丑化与歧视百思不得其解,她爬在病床上
给报社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三四十年前她到北京出差,当地人知道她是来自焦裕
禄、红旗渠的故乡河南时,都竖起大拇指夸赞河南人勤劳、正直、朴实、勇敢。她
实在想不通,短短几十年过去,同样是在北京,河南人在别人眼里怎么就完全变样
了呢?!

丑化与歧视,是全人类的公敌,并不因为实施歧视的人生活好、受教育水平高
就代表着先进。

多位学者在谈及对河南人的丑化与歧视时都指出:这是一个极其危险而可怕的
信号,因为在这个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许多人已开始以取笑、丑化贫穷为乐,
以歧视穷人、落后者为能事。

在—些人的心目中,“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是新经济的体现,“笑贫不笑娼”等否定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出现和蔓
延。难道搞市场经济就一定要搞出来个“经济歧视”?

不管“政治”与“经济”的区别有多大,不管穿着什么样的外衣,打着什么样
的旗号,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丑化与歧视在人性中的本质是一样丑陋的,其
后果也是别无二致的。
回复
dehumidify
2005年02月18日 14:34:41
41楼
的确,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积穷积弱的日子过够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追求富
裕和强大是中国人新的梦想。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实施了让一部分人、一部
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东南沿海在改革开放中得风起之先,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
20年间走过了温饱、小康和富裕之路,一些大城市在国家投资、财政的支持下也明
珠般镶嵌在中华大地上。但国家的政策是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沿海地区
与大城市的发展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外,与国家的政策和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各地
的支持分不开——山西的煤炭、新疆的石油、西南的水电,当然还有河南的粮食。
产量居全国第一的河南粮食——也许正在被食客们在餐桌上与丑化河南人的段子同
时被享用。

面对着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国家适时部署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希望从中央
到沿海省份都能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在自己富裕后对西部兄弟省份给予帮助。

毫无疑问,富裕的人给予包括河南在内的相对落后地区的应该是满腔热情的支
持和善意的批评与建议,因为这里的人们经受了太多的贫穷,也拥有盼望富裕的殷
殷之心,他们在鼓着勇气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他们在摆脱精神的、物质的负担,
在匍匐,在爬行——在缺少经验、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的坎坷的路上。

但现实社会上部分人对落后地区的丑化与歧视与目前中国发展的方向格格不人。
以自诩的“先进文化”‘自居,对与己有差异的地域的文化进行无情的攻击和挖苦,
以“高尚的富人”自居,傲视尚处于可怜的贫困中的劳苦大众,以自己先行百步来
看不起正在奋力追赶的只走了“五十步的人”,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毒瘤”。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也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眼
中,经贸交往、人员及信息的流动也会使这些地区的好的和落后的特点更为显现,
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到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无视经济相对
落后地区的优点,拒绝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对落后的东西以讥笑、羞辱、丑化
和歧视的态度,只能造就隔膜与偏见、防范与敌视,偏离中国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
的梦想。

对于目前中国出现的地域歧视,笔者在此再次借用伏契克的那句话:人们,要
警惕啊!
回复
dehumidify
2005年02月18日 14:35:02
42楼
第三章 黄河黄土——真实的河南人

河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除了黄河,除了黄土。

虽然五岳之中的嵩山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它也只拥有一个古迹名分,和其他风
光迥异的四岳相比就显得很不起眼。

人有时候的确像他所处地域的山水。

笔者所了解的普通的河南人大都十分朴实,就像平原上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
花草树木,远的称不上是什么风景,近的也不会弓;来你太多的目光。他们不爱表
现自己,那种在公众场合刻意“招风惹刹出风头”的事大都和他们无关。

假使全国各省区都派出一个代表集合在一起演一出三国戏,那大概北京人会去
演刘备,上海人会去演周瑜,‘山东人可以饰关羽、张飞,东北人可以扮马超、魏
延,湖北人、四川人可以来演诸葛亮,江浙人可以演黄忠或姜维——河南人比较难
办,如果有人非要把鲁肃的角色抢了去,那他们适合扮演的就只能是满台奔走却没
有一句台词的士兵了。因为无论外表举止还是内在秉性,他们都是人堆里最不引人
注意的。

河南人为人平和,他们一般都知道“口不臧否人物”的古训,自省的时候多,
对别人的评价少。因为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想为自己树立太多的敌人。

但是,不评价别人的人不一定不被别人来评价。

好事者所作的那篇《中国南北诸省区人印象》在网络上广泛流行,它的多个版
本被大约几十家同站所转载。其他途径无论大道新闻,还是小道消息,针对河南人
的文字也不在少数。有些话虽然刺耳,却还算得上直率,但有些就已经近乎在路边
捧着脚骂大街了。

大家可以再次回顾一下本章以前相关内容的关键词:“粗野俭啬”,“奸诈滑
头”,“刁滑”,“无赖”,“凶悍”,“肮脏”,“欺下瞒上”,“讲大话、说
空话”,“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粗暴冷漠、不负责任”,“河南佬”,
“农民的狡黠、土匪的泼皮、奸商的毒辣、传统官僚的厚黑和流氓无产者的无所不
为”等。

真可谓林林总总、洋洋洒洒——包含这些词语的文章从寥寥数语到长篇大论,
从“理论短评”到“文学作品”,河南人就这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回复
dehumidify
2005年02月18日 14:35:22
43楼
以上种种用词之刻薄、态度之武断、偏见之深远,读之使人惊诧。这些充满了
鄙视意味的语言让人想到了什么呢?难道我们从中没有看到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侮辱、
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暴乱中印尼社会对华人生死的漠然么?看到这些文字真有
如芒刺在背,笔者竟然一时间搞不清楚——诸如“河南佬”这样的语言和“中国佬”、
“支那猪”,甚至30年代上海租界里的那块“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牌子有什么天
壤之别。

实在不愿意这么想,但我又不得不这么想。

而且笔者以为——这种敏感的联想并没有错。

“众口铄金,销毁其骨”,舆论造成的偏见是可以杀人的——笔者相信它有这
个本领。

河南人是温良谦和的,假如这就是他们的所谓“德行”,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笔者感觉自己必须站出来说话了。为此感到愤怒的当然不仅仅是本人,还有许多我
们这个公平自由社会里的许多正直善良的人。

身材单薄的部队作家周大新写了一部畅销小说《21大厦》。读者和评论家似乎
都没有注意到作者的真正意旨,仅仅认为这是一部同情下层劳动者、反映他们对京
城生活的向往以及农家子弟到大城市后复杂心绪的书。而周大新亲口对记者说,主
角实际就是河南人。有什么能比一个河南农村人与北京的白领世界对比更强烈?更
戏剧性?

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这位性情温和的作家是悲愤的,他说:中原很穷,很落后,
河南人已经受了那么多苦了。三年困难时期,河南人死得最多。大家不要笑话他们
了!河南人是最中国的,河南人身上的毛病中国人都有,他们不过是更集中更典型
罢了,你们笑他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周大新说他的这种愤怒已经积存多年。过去之所以没写,是因为他还不了解大
城市人的内心、北京人的内心。对于国人对河南人的无情嘲讽与歧视,他的愤怒一
经点拨便喷薄而出。因为他记得作家张宇说过的话:“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

有一位记者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发出了“河南人到底招谁惹谁了”的疑问,
他从三门峡进入河南,经渑池、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他眼中的河南从里到外、
从社会生活到言谈举止,相差的不过是方言及汽车车牌上打头的第一个汉字而已。
他连连质问:“朔州假酒夺去多少人的性命,但你听过有人拿山西人说事儿吗?”

“克拉玛依大火中遇难人数多过洛阳,你挖苦别人时又会提新疆人吗?”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