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t消除了10000个碰撞,那可能是一场自嗨!
5岁那年逗你的
2022年09月05日 10:56:19
只看楼主

如何让多达十几个系统(视情况而定)的管线,合理的布置在这些区域,并且还能够做到:施工检修方便。市场上能够见到的方法,都是一堆的避让原则: 其实,你知道了这些避让原则也没有用:这些原则会让你把管线综合,做成变成一碗意大利面,遇到一个管,翻个弯,再遇到一个碰撞,再翻个弯。最后整个管线综合就是一笔糊涂账。 面做成那样看起会很好吃,可是如果管线做成那样,落地就非常困难了。特别是做软件派的,或者从来没有在施工现场呆过的人最是容易做成这样。

如何让多达十几个系统(视情况而定)的管线,合理的布置在这些区域,并且还能够做到:施工检修方便。市场上能够见到的方法,都是一堆的避让原则:
图片

其实,你知道了这些避让原则也没有用:这些原则会让你把管线综合,做成变成一碗意大利面,遇到一个管,翻个弯,再遇到一个碰撞,再翻个弯。最后整个管线综合就是一笔糊涂账。

图片

面做成那样看起会很好吃,可是如果管线做成那样,落地就非常困难了。特别是做软件派的,或者从来没有在施工现场呆过的人最是容易做成这样。

下面说两种市场上对管线综合常见的误区:

翻模不是管线综合

现在大部分bim公司,设计院的bim团队主要集中在这一水准。

图片

上图,我从其他公众号的宣传文章中复制过来的。应该算是他们的优质成果。仅仅看这个断面,就问题多多:

1)为了成品保护,新风管、空调冷冻水管的保温都是后施工的,上面断面的排列,最下面的桥架和喷淋管挡住了上人通道,工人后期如何进行保温施工?

2)桥架正上方都是水管,这在验收的时候都会有问题。

有人可能说,我们的电缆是防水的。曾经苏州最牛设计院的电气部长也这么认为:很多电缆放在水里都没事情。

可是,如果水顺着电缆,进入开关,短路事故就会发生,轻则跳电,重则出人身事故。现实的情况往往更加复杂,不能想当然。

3)如果按照这个断面,母线、桥架的支架吊杆需要横跨整个走道。不仅浪费材料而且难看。管线综合的价值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4)按照这个断面,整个管线的底部有八种不同的标高。这样的排布,施工人员通常会直接放弃。不仅浪费材料,还浪费人工。

5)从图面来看,空调水管基本没有考虑保温的厚度,要知道空调管道的保温基本上在50mm左右。按照50mm厚度,这个剖面中的空调管已经嵌到墙里面去了。

6)从图面来讲,标注不准确,施工人员最需要的尺寸没有,不需要的反而特别多。管道离墙体距离是重要的定位尺寸,没有,管线的底标高也看不出所以然。

7)施工工序安排的时候要被气死,由于支架空间没有考虑,谁先做 都要被骂死。

上图也有可取之处:颜色区分很明显,很漂亮。

BIM团队的人可能会说,我们给施工团队看了。他们都没说有问题,肯定没问题啊。其实,别人不说有问题,并不代表你的图纸做得好。

或是现场已经等不急了,再没图纸,现场的工人要回家了。

或是现场那些施工员本身也不太懂,真正施工的人按天算钱的,根本不操那些心。

或是根本就没把深化的成果当一回事,因为平时看BIM团队什么也不懂,还天天在那里加班,也不好意思说。

或是因为浪费材料和施工人员没太大关系,反正是老板出钱。

只要让别人知道BIM团队足够辛苦,时间再拖一拖,保证大家都没什么意见:怎么可能会有意见呢,现场太急了。如果施工组过程中埋怨,请大家吃吃喝喝,大家马上就忘记那些不开心的事情了。

只是这样一来,出钱请你的老板却亏了钱。这也是为什么翻模大多集中在,BIM公司(一般业主请的多)和设计院的BIM团队(设计院自用),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落地实施。设计院的BIM成果交给施工单位后,施工单位还会继续深化一次。也就是整个项目会出几遍BIM的钱。

这就是软件派的分支之一:翻模派

零碰撞也不是管线综合

翻模派有时候,也会进到施工项目上,他们的努力成果叫做:零碰撞。在项目中,你会经常听到,我们的模型解决了几万个碰撞,各种碰撞软件,漫游软件各种炫酷。

图片

如上图(也是从其他公众号文章复制的),这样的碰撞。这还需要BIM来发现?BIM不发现,工人也不把风管撞到梁里面。

现实中,大部分的碰撞都是这样的。例如:一喷淋支管,横穿进了一个大风管,这样的问题,BIM团队也会把其作为成果之一。

其实,这纯属BIM人员的自嗨行为。自己感动了自己,一个项目居然解决了几千上万了碰撞。

图片

记得上海中心的宣传认为BIM节约了几亿元,就是这个套路。其实这样的碰撞,有没有BIM都一个样。

相反,有些该发现的碰撞却没有发现:

曾经有个项目分包给了一个BIM公司,其成员软件操作非常棒,画出来的图,却让人防不胜防。

图片

一次在检查成果的时候,发现所有的管道外径都设置的不对。原因是其不清楚公称直径和管道外径的区别。在核对管井排布时,更是发现,管道的间距没有考虑穿楼板的套管。如果考虑套管空间,管井就太小了。幸好,现场还没有完成浇筑。不然,事情会暴露出来了。

本来需要通过BIM显示出来的问题,反而被BIM判定是正确的,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真正能够为项目提供价值的BIM,应该是能够充分的反映现场的实际情况,融合施工组织工序,方便现场安装,以及优化成本。

所以在排列管线位置的时候,首先就是考虑施工组织:哪些管线应该放在一起,而不是其他。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