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庆)科学城巴石片区 中小学国际竞赛第二名 天津天华+中国中建 △ 天津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天津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重庆市九龙坡区巴福镇
西部(重庆)科学城巴石片区
中小学国际竞赛第二名
天津天华+中国中建
△ 天津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天津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重庆市九龙坡区巴福镇
项目状态 国际竞赛第二名
建筑面积 约6.74万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1
前言
●
根植本土、尊重场地、承袭文脉的未来校园
重庆、山水之城,温润多雨的气候条件、连绵起伏的山石地貌造就了独特的山城特色。 基地位于重庆西部科学城巴石片区,北靠石板水库,东临石板滨河公园,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条件,场地北侧地势较高,南侧地势较为平整。设计团队希望创造一个根植重庆气候特征、场地地貌、区域文脉的未来校园。
△ 基地卫星图
△ 场地现状
△根植本土、尊重场地、承袭文脉的未来校园
2
设计概念
●
叠石书院 ——“分散”与“聚合”的空间集合
设计团队将层叠起伏的建筑空间形态与自由散布的建筑布局引入到本案中,以校园公共服务设施及兴趣教室所形成的公共空间对校园整体进行串联,在此基础上置入承载传统空间记忆的院落空间,形成教育及生活聚落,容纳校园集体记忆。
△多级散布的建筑布局与围合聚集的空间形态有机结合
3
设计策略
●
基地整体呈洼地状态,设计依据地势布置地下空间与架空层,形成平坦安全的地形环境,以协调功能落位,设置出入口,形成安全生态、多元共享的未来校园格局。
△ 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 一芯、一轴、三组团”的规划功能构架
中学教育聚落及宿舍于基地北侧相邻设置,南侧设置小学教育聚落。图书馆及报告厅位于园区中部,通过多层级立体活动平台及公共服务空间与其他功能串联。
△ 多层级公共空间串联各功能组团的空间模式
方案将地下车库及接送大厅构成的地下空间,首层公共兴趣教室,以及架空的风雨连廊系统进行整合,形成多层级校园公共空间,用以串接各功能组团。
△ 面向城市、公园 、景观的未来校园图景
4
方案呈现
●
△ 园区鸟瞰
多元共享的校园环境
风雨连廊体统与立体活动平台构成的丰富校园空间
△ 多级立体活动平台与风雨连廊系统共同构成校园活动的底景
风雨连廊实现全天候的功能联通,结合兴趣教室提供多种类型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架空平台以充满童趣的几何构图为顶层教室创造出立体的活动空间。丰富多元的空间变化,将校园空间打造成一个能够释放天性,激发探索欲望的活力乐园。逐级升高的活动平台,营造了课间驻足远眺的休憩场所。
△ 由首层及地下层构成的公共服务空间自南向北串接各建筑功能,并面向公园逐步升高开放
△ 小学入口结合活动平台营造起一处开放共享的入口庭院
△ 风雨连廊与活动平台构建起一系列的非正式学习交流空间
△ 立体活动平台结合场地景观共同构成多元共享的室外活动空间
△ 丰富多元的活动空间
△ 面向公园逐级升高的立体活动平台
安全生态的未来学府
与场地结合、自然相织、兼顾安全的未来校园
△ 利用场地高差布置地下功能,实现场地东西向空间层面的连通
△ 等候区围绕采光中庭分别设置,快速行车道与接送车道分区并置,缓解交通压力,提升接送效率和学生安全性
△ 中学出入口可通向地下风雨操场,并对城市分时共享
△ 全天候风雨操场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服务社区及城市
△ 立体景观结合看台设置,营造生态舒适的室外环境
△ 生机盎然的立体花园
△学校操场及运动场地,分时分区对社会开放,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服务社区及城市
灵活可变的教学单元
以空间扩展支持创新教学模式
△ 模块化教室单元构成丰富多变的立面形象
教学聚落建筑功能垂直分层,底层为灵活布置的兴趣教室与半室外的活动空间,上层标准教室,围绕立体活动平台,形成模块化布局,各教室之间可采用灵活隔断形成多变的教学及活动空间,满足多种教学需求。
△“灵活”+“可变”的教学单元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 高效布置的标准教室
△ 灵活布置的专业教室
△承载山石记忆的特色教室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 首层平面图、地下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三层平面图
△ 四层平面图,五~六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