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全世界人民均经受了巨大的苦难。世界各国的医疗系统均在这样的冲击下遭受了巨大的考验,不少国家的医院在疫情的高峰期出现了过载的情况。
当洪水一般的病人向医院涌去,寻求医生的庇护,容纳病人与医者的医院成为了唯一的庇护所,横亘在病痛与人之间最后的堤坝。
本期推送选取了四个优秀的医院案例,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他们的共同点是建设的时间都在2017-2022年之间,都是经受了疫情冲击的医院建筑。今天让我们一同观察这些经历了考验的医院,思考未来的医院,应该是何种模样。
01.
LHL 医院
挪威 / 2017
Nordic Office of Architecture
Nordic Office of Architecture受挪威心血管病和肺病患者协会LHL的委托,在挪威加勒穆恩建立新医院。该医院将成为这一发展的中心,并构成一个商业集群的核心,该商业集群主要由医疗相关业务组成,例如医学,研究,技术,服务和预防医学以及其他基于医学知识的活动。
患者体验的最佳想法已经渗透到医院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中。气氛轻松宜人,步行不远即可轻松到达目的地。充足的自然光和空间连接为整个建筑物提供了空间的透明度和视线的联通。大尺度的窗户提供了与自然的重要视觉联系。
大量使用木材和玻璃,简单,精确的形式以及经过深思熟虑的细节,使该建筑不再像传统的医院,而更像是一个疗养院。
材料的选择方面,反映出了患者,近亲和医护人员在舒适和愉悦的品质以及对医疗和效率的必要要求之间的最佳平衡。
医院的功能已经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设计,以确保空间结构内自然有效的流线。诸如救护车接待,直升机停机坪和货物运送等工作密集区位于入口区域附近,而病床,康复区和访客住宿面向周围的绿色景观区域。
公共功能和其他设施位于底楼。正入口带领访客进入一个大型中庭,该中庭与餐厅相连,提供医疗服务,和带有朝向绿色户外窗户的治疗池。
这个医院的亮点在于内部木质材料的运用。“更像疗养院”或许是让患者心情舒缓的一个极好催化剂。
02.
芬兰新星医院
芬兰 / 2020
JKMM Architects
老化的医院设施和陈旧的医疗模式,长期阻碍着芬兰医疗部门的发展。位于芬兰中部的韦斯屈莱医院(Jyv?skyl? Hospital)便是一栋陈旧老化的医院。2012年,JKMM接到委托,负责设计一栋现代化的医院。
作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芬兰开设的首家新建医院,该项目从芬兰的自然环境汲取设计灵感,在感性设计和实用需求之间取得了平衡。
一家大型医院就像一个小城市般,它需要合理的组织形式。从提供优质的患者护理,到提供高效的后勤服务,运营模式决定着医院的诊疗效率。为了让各个功能区高效衔接,设计师们为新星医院开发了一套全新的运营系统。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芬兰医院的主导建筑模式都是“塔楼+裙楼”。这种模式适合为长期住院的病患提供医疗服务,并需要更高的住院部塔楼为病患提供大量的病床。但如今,医疗护理力求缩短病患的住院时间。
因此,旧有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病患们的需求了。新星医院致力于提升医护流程的整体效率,并尽量缩减床位。该医院全新的运营系统类似于购物中心和机场的运营系统,将所有功能都沿着长长的公共中庭来组织。
此方案的亮点在于重塑了“塔楼+裙楼”的医院形式,基于一种新的、更科学的医疗流程进行设计,重新布置了整个医院的流线体系。
03.
奥地利 / 2021
Dietger Wissounig Architekten
位于 Eggenberg 的 St. John of God 医院被拆除,并被整合到 Graz 中心 Marschallgasse 区域的新场地。这意味着除了医院的原有元素会被修复外,它的外观也会更新,与历史悠久的老城区保持一致。
通过创造一个连贯、宽敞的内院,将各种建筑元素连接成了一个大的整体,使原本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角度来看不尽如人意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庭院得到清理,一个线性的建筑结构也被设计出来,以一种特定而精确的方式与现有的建筑关联。
结构上和设计上有问题的元素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与新设计一致的元素。新的建筑是围绕着院子的一圈的封闭环形,解决了结构与功能的问题,同时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平屋顶被设计成屋顶花园,成为病人和工作人员停留和放松的地方。
外墙是参数化设计的网格和浮雕,面和线规整又生动地互动着。雕塑般的立面由与层高相同的白色预制混凝土组成,俏皮地贴合了老城区的立面形象。
04.
嘉兴凯宜医院
中国 / 2021
B+H Architects
500床位的嘉兴凯宜医院是一家由哥伦比亚中国投资建设的综合医院,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为当地打造了一个医疗设施的新标杆。嘉兴凯宜医院的设计,体现了“以病患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旨在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满足所在社区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进入医院大厅,人们首先会来到一个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的中庭。大厅的休息区布置成客厅的模样,搭配室内绿植,试图营造出家的氛围,为患者、医务人员及访客营造出一个温馨的休憩空间。
设计受中国传统院落启发,采用基础的布局,将医院的核心功能区布置在采光充足的中庭周围,不仅优化了动线,还缩短了医院各部门间的移动距离,为患者与访客提供更加简单明了的导视标识。
医院内的共享公共空间,包括位于三楼的家庭中心(手术室、ICU与产房都设置在这一楼层),为在此等候的家属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息、祈祷并互相鼓励的空间。
此外,我们的设计试图将11层的住院大楼打造成成一处大型社区,包括一间大型报告厅,通往餐厅的下沉式花园,以及拥有水景与休息区的公园。这些公共空间旨在增进患者、访客及医护人员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患者康复的同时建立社区的连接感。
设计着眼于打造恢复力强的建筑环境。在建筑中应用环保与节能材料,提升能效的同时改善了室内的空气质量——在各类指标上均达到中国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医院位于公园般的环境之中,和交通主干道保持一定距离。植被与树木也很好地隔离了医院与周围的噪声。此外,建筑的朝向也考虑了盛行风向与自然采光,降低对人工照明的依赖,并在可能情况下提供自然通风。
这个案例中仍然采用了“塔楼+裙楼”的设计手法,与第二个案例中的芬兰新星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具体哪个布置方式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国情?我们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结语
国际上大量新建医院都在往这两个方向努力。但在我国的新建医院中,似乎更多仍然是传统的“塔楼+裙楼”的设计体系,似乎仍然是白色为主辅以玻璃大立面。这样的设计方式究竟是纵观全局后选取的更加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答案?还是守旧与故步自封的冥顽不化?笔者不敢妄加评论。希望时间与患者体验可以带给我们答案。
毕竟,医院,是抵抗痛苦潮水的最后堤坝。堤坝背后的人们,最有资格对其评判。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140.21 万条内容 · 216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2022年中国20座极具设计感的文化建筑,你喜欢哪一个?无论古今,文化建筑始终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从精神层面来说,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封面,也是城市文化内涵的表达,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高度体现,既张扬个性又彰显浑厚的人文底蕴,还承载着城市产业腾飞的希望。正如世界知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建筑,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01.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