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路。文章通过梳理公园城市的内涵认知,提出新发展理念下全域公园城市规划策略,并以成都市温江区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根据公园城市理念重新确定发展定位,从提升城市品质和高效能治理等方面提出公园城市建设的温江策略,以期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摘 要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路。文章通过梳理公园城市的内涵认知,提出新发展理念下全域公园城市规划策略,并以成都市温江区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根据公园城市理念重新确定发展定位,从提升城市品质和高效能治理等方面提出公园城市建设的温江策略,以期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公园城市;建设策略;成都市温江区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2)11-0104-05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孙畅.新发展理念下成都温江全域公园城市规划策略[J].规划师,2022(11):104-108.
1 新发展理念下公园城市的内涵认知
公园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公园”+“城市”。吴志强认为,公园城市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城市版、城市发展的绿色版、美好生活的现实版、田园城市的未来版。石楠认为,公园城市建设既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更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何昉提出,四个自然(纯自然、近自然、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是探索挖掘公园城市的奥秘。公园城市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一公三生”,即公共底板上的生态、生活、生产。一般而言,公园城市存在四大特征:突出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突出构筑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突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公园城市以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为空间载体,强调构建全域化、多层次、网络化的生态空间体系。而新发展理念下的公园城市不仅强调城市发展的绿色生态本底,还注重城市发展多维目标的统筹集成,是新时代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新发展理念重塑新型竞争力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新发展理念下的公园城市建设,需以“五大发展理念”重塑城市发展形态,这是城市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诉求,是城市发展全面转型的重要抓手,是城市建设管理的全新改革,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
新发展理念下的公园城市建设应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发展逻辑从“产—城—人”向“筑境—聚人—营城—兴业”转变;营城理念从“单纯物质空间建造”向“以人为中心的场景营造”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生态价值转化从“生态净投入”向“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转变。落实到城市空间规划领域,就是要探索营城新范式,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在城市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改善人居环境和完善城市功能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如果说公园城市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范式,那这种“范式突破”最终的落脚点应体现为公园城市理念引领下城市治理模式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成都市各区县所开展的“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类型城乡规划,而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行动纲领,其成果既可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十四五”规划等顶层设计的战略谋划,亦可作为落实公园城市项目清单和实施安排的行动计划。
2 新发展理念下全域公园城市的规划策略
2.1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全域公园城市建设
2.1.1 构建绿色生态自然本底,增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
在城市总体层面,以自然生态要素为本底,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奠定城市绿色发展本底。在片区层面,根据片区地域特色进行分类,打造多级城园交融的空间布局模式,推动公园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同时联通城市公园景观与乡村特色景观,形成全域联通的生态网络系统。在街道层面,构建体现地方特色的公园城市风貌,注重街区的精细化设计,全面提升节点、道路及重要界面的辨识度,丰富居民的出行体验。
2.1.2 协调统筹区域城乡关系,构建片区融合发展格局
通过谋划全域空间特色发展路径,构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带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区域产业功能区的落位,积极谋划发展科创空间、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等策略,促使城市融入区域发展格局。通过片区特色识别,分区分类展现城市特色风貌,实现公园城市全域协调融合。
2.1.3 引导生产生活方式创新,激发城市发展核心动力
引导生产方式创新,包括产业集群、产业平台、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创新,打造创新创意产业空间,建设职住一体的人本空间格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引导生活方式创新,实现公共服务精准配套,保持片区差异化竞争,打造全域全时旅游。同时,引导生态价值创新,构建可量化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2.1.4 优化国际营商环境,推动城市平稳健康发展
以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和展会为契机,促进国际交流,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以公园和开放空间为传承文化的载体,通过特色文化主题设计,展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以加强区域合作为支撑,从空间承载、政策供给、人才支撑、产业联动等多方面着手搭建区域产业平台,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2.1.5 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居民幸福感、归属感
注重社区公共服务的精准配套,优化功能性公共服务配置,满足居民基础生活服务需求。完善特色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关注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基础服务配套建设,保证学有良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营造宜居共享的城市品质生活,全面提升居住环境。
2.2 构建宜业、宜居、宜游的全域公园城市的内生逻辑
2.2.1 宜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空间高效发展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营造高质量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引入高端服务、创新研发等高端产业功能,重塑产业空间格局。围绕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高效的资源配置、品质化的配套服务与人性化的创新交流空间,吸引人才与资本,营造活力高效的品质工作场景。
2.2.2 宜居——统筹新老城区建设,营造公园城市生活场景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新老城区,对于配套完善的老城区,采用微更新的方式,保护其历史风貌,塑造老城风貌特色,留住老城记忆,争创文化示范区。对于处在开发初期的新城区,注重开发的连片性,落实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营造活力多元的公共空间形式,满足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2.2.3 宜游——开发特色游憩功能,满足民众休闲娱乐需求
以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结合休闲娱乐和游憩的现实需求,充分利用城市自然资源,挖掘潜力空间,规整零碎用地,腾挪低效用地,植入互动体验丰富多元的功能空间,营造休闲健身、观光游览、特色体验等空间场景。
3 新发展理念下温江全域公园城市规划实践
温江区位于成都市西北部上风上水之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首灌之区,为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以“四河穿流、江水温润”而得名,素有“金温江”的美誉。
3.1 发展定位
温江生态本底优越、历史文化悠久,是除成都市五个核心城区以外最小的区,其90%的土地位于成都市“西控区”范围。为此,应首先挖掘温江特点和比较优势,确定新发展理念下温江的角色定位。
规划确立了温江的四个角色定位来凸显地方特色,即温润温江(温暖成都平原的精华灌区)、花木温江(田水绕林盘、花木遍乡野)、健康温江(体系完备的三医康养体系)、文体温江(古蜀国发源地、国际赛马场)。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了“半城花木满城景、三医健康公园城”的愿景,确定了公园城市理念下温江的发展定位为:魅力心、活力环的温润公园城;有温度、宜居、宜业的温暖健康城;享悠游、品故事的温馨旅游城。
规划以林田为底、四水为脉、两环为轴,确定了温江“绿融四水,串一个全域公园;香飘两环,连三个特质公园”的总体结构(图1),并以“1+3+50”公园体系作为抓手统筹全域公园建设。
图1 温江区公园体系总体结构图
3.2 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打造公园城市
3.2.1 挖掘温江特色风貌,塑造绿色全域公园体系
规划深入挖掘体现温江特色的景观风貌,系统构建绿色全域公园城市。以宏观的系统治理观念为基础,突出全域南北特色分区,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特色空间,对温江的特色景观风貌进行全面的诠释。
一是坚持山水田林湖草沙系统治理观。将温江公园城市规划与温江区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稳固温江生态空间格局,明晰城镇建设边界,强化底线约束。
二是构建绿色低碳的全域公园体系,与温江地域南北分区的特色分类相区别,打造多级城园交融的格局。一方面,通过“南城融绿”“公园进街巷”,实现100 m见绿地、300 m见绿道、500 m见公园,同时针对不同片区,提出“老城点状补绿、大学城破界享绿、光华新城品质联绿、医学城产园融绿”的针对性策略。另一方面,以温江北侧大林盘、中林盘和微林盘聚落为基础(包括各类郊野公园、花木观光博览园、特色林木基地等),营造白墙灰瓦、竹林掩映、风吹麦浪的场景氛围,并结合北林的花木与林盘,以花木林盘景区化理念为指导,构建不同种类的花木林盘公园,形成“花木绕林盘”的格局 (图2)。其中,大林盘聚落主要植入以观光休闲、旅游经济为主题的花木博览活动;中林盘聚落设置以花木交易、宣传展销为主题的花木市场,兼具观赏性与经济性;微林盘聚落主要布局以文旅融合、诗意栖居为主题的精品民宿,以生态休闲的度假生活为核心吸引游客。
图2 “花木绕林盘”示意图
三是构建体现温江特色的公园城市风貌。对于轨道交通站点、重要干道、重要功能区等重点空间,系统植入特色主题景观空间,主要包括点状、线状和面状彩化。其中,点状彩化即根据轨道站点周边资源及用地功能确定站点主题和特色,实现“一站一花”;线状彩化即在13条主要结构性干道、15条一般性干道打造四季有景的景观风貌,实现“一街一景”;面状彩化即通过编制13个功能区规划、设置5大植物色彩板块,形成各具特色、识别度高的城市风貌,实现“一园一品”。
3.2.2 体现温江责任担当,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在国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应体现温江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担当。在北林体现精致建设、精美品质;在中部过渡区谋求区域协同,并搭建发展纽带;在南城强调精明生长、精细管理。
在西部片区科创产业园的建设中,依托温江医学城科创空间建设及人才技术引进助力中国西部科学城发展。一方面,建设“三医+人工智能”科技园、高品质科创空间等载体,充分发挥温江医学城的优势功能,支撑温江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双一流”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建立高品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共建西部科学城研发培育基地。
在成都市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中,展示公园城市建设的“温江模式”,提供可参考的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模板。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展现公园城市大美田园风光的特色林盘和郊野公园;体现公园城市人文价值魅力的都市文化和古蜀文脉;呈现公园城市宜居美好生活的健康产业和优质服务。
3.2.3 重塑温江发展模式,引导创新生产生活方式
在生产方式创新方面,一是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建设“三医+AI+大数据”标准厂房;二是推动产业平台创新,建设区域重点高校研究中心;三是促进产业政策创新,提高政策兑现效率、创新政策兑现方式。
在生活方式创新方面,通过构建“全龄友好型”城市,实现公共服务分片区精准配送;继续保持生活成本的竞争力,实现中心城区差异化竞争;打造四季主题活动,营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全域全时旅游体验。
在生态价值创新方面,结合传统的经济价值核算体系与最新的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实现公园城市生态、社会、生活、美学、人文及经济六大价值的可量化、可视化。具体措施包括:①锚固自然本底,突显生态价值。引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明确统计与核算标准,主要指标包括生态供给水平、生态调节水平、生态文化水平和生态支持水平。②营造美好生活,丰富社会价值。引入社会价值生产总值(GSP)来衡量地区物质生产水平。③供给优质服务,提升生活价值。构建“三到温江”(学到温江、健康到温江、舒适到温江),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出行便捷度、文教体卫配套水平等。④城园相融,展现城市美学价值。将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公园绿境建设情况等作为衡量公园城市美学价值和城市价值的依据。⑤传承古蜀文脉,弘扬人文价值。以历史遗迹保护情况、文化节日活动数量等作为指标,核算城市的人文价值。⑥聚力融合发展,放大经济价值。除了以地区GDP为经济考核指标,还增加了生态产业产值、资源节约水平等指标。
3.2.4 提高温江影响力,打造对外开放交流平台
首先,根据温江特色,在既有的中外合作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引进其他国际合作项目,或者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提高温江的影响力。在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更新及历史文化保护、三医科技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赛事论坛活动五大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建立合作企业名录和机会清单。
其次,构建四大文化主题片区,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图3)。四大文化主题片区包括:①古蜀鱼凫文化片区。在寿安片区,着力挖掘鱼凫文化,打造四川省唯一的古蜀文化小镇,重现川西古蜀文明繁荣景象。②川派园林文化片区。利用园林、盆景等景观元素打造主题“微博物馆”,创建全国最大的生态博物馆集群。③光祈音乐文化片区。在现代园区,结合光祈、文庙、古城等元素,打造“一路向东”的时空文化轴线。④大健康文化片区。在医学城园区,依托科创人才,打造多元化运动主题公园,塑造充满活力的健康文化。
图3 四大文化主题片区示意图
最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区域产业平台。在空间载体、政策机制、服务平台等多个维度为未来区域产业的有序运转提供支撑。
3.2.5 营造友好生活氛围,提升共享宜居的生活品质
一方面,打造公园社区,并将其作为温江诗意生活的样板。将温江公园社区建设单元划分为乡村型、城镇型和产业型三种。采用XOD引导的开发模式(即功能设施引导空间开发模式),既保证公园社区公共服务精准配套,又通过植入的功能设施带动周边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以现代化公园城市的标准,持续优化特色公共配套服务。例如,完善全龄教育,促进文化营城教育发展;增强基础医疗,优化特色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康体运动设施建设,深化养生养老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公园社区生活圈,提升社区生活服务质量。
3.3 “三大特质公园”助力温江全域公园城市空间落位
“三大特质公园”是根据宜业、宜居、宜游理念构建的三个公园,分别为宜业健康产业公园、宜居光华城市公园及宜游生态田园公园,三个公园彼此支撑互补,在有机互动中实现协调共融。
3.3.1 以多维升级赋能宜业健康产业公园
规划将宜业健康产业公园打造为西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规划对医学城A、B片区分区施策,在医学城A区,重点关注产业与环境的品质升级,通过绿道、景观平台和景观水系等串联工业建筑,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园区生态厂房集群,并构建产业生态雨林系统;在医学城B区,主要对基础配套和特色配套进行升级,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产业服务设施与居民生活设施,构建协调共享的配套设施网络。
3.3.2 以有机更新优化宜居光华城市公园
规划着重优化光华城市公园片区的空间结构,在该区域划定了各类公园城市场景示范片区(图4)。其中,在老城片区实施精细化更新,重塑历史文化风貌,利用“砖、瓦、石、木”等乡土材料塑造老城街巷风貌,以文化更新唤醒温江记忆;在新城片区通过片区统筹推动重点区域连片开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精细化开发,落实公共空间及生活配套设施,优先保障公共利益,营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图4 光华城市公园片区空间结构图
3.3.3 以价值转换重塑宜游生态田园公园
规划在沿河空间建设沉浸式趣味游览碧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休闲和经济功能,串联沿线公园,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道、融入自然的休闲道、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道。根据碧道不同区段的特征可以将其细分为三种类型:①自然生态型碧道,在该类碧道的建设上应坚持生态保育、生态修复优先,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在美学、科普、科研等方面的价值。②乡野型碧道,在该类碧道的建设中需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以大地景观的多样性满足各类人群的休闲需求。③城镇型碧道,该类碧道除了满足居民康体、休闲、文化等需求,还强调生态、经济功能,以凸显地域特色。
对于沿碧道的粗放式开发或零散开发的空间,规划重视土地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释放土地价值。例如,规整零星用地,腾挪建设用地指标进行集约开发;创新建设模式,吸引多主体参与建设,引导片区发展民宿等商旅项目。
对于主要的特色林盘聚落空间,规划以花木林盘为营院基础,在院落空间中植入时尚高端的生态建筑、网红业态,实现价值转换和多方共赢。
3.4 打造50个示范片区,形成温江模式的公园城市
规划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甄选出50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图5),构建可落地的近中远期行动计划。示范片区类型主要包括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城市街区公园场景、产业社区公园场景、乡村郊野公园场景、天府绿道公园场景和人文成都公园场景等。
图5 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分布图
4 结语
公园城市规划不应只局限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美化,而应全面贯彻公园城市理念,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市民生活方式及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在城镇化的下半场,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城市如何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对此,温江公园城市规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方针,通过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组织,打造生产高效、生活幸福、生态美好的全域公园城市范例,这既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思考与体现,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
目前,公园城市的理论及实践探索刚刚起步,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应因地制宜地探索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发展路径,为世界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范式与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