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河空间相继成为城市建设或城市复兴的热点。跨河桥梁以其巨大的体量、特殊的空间形式和存在时间的长久性,创造或改变着城市空间环境,并对城市功能、城市景观塑造和居民出行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的城市跨河桥梁设计仍主要以工程学为出发点,围绕桥梁本身的选址、功能、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很少把桥和周围环境关联在一起进行整体打造。由于设计人员受自身单一专业背景的局限,缺少对诸如桥的空间组成定位、桥与城市周围环境互动关系、桥与人的心理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往往影响跨河桥梁对城市滨河空间景观的影响及控制,出现大量与城市滨河空间缺乏有机联系、环境品质低下的失落空间。与此同时,“桥归桥”“城归城”,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普遍存在,跨河桥梁与城市建设间的脱节,给城市带来了——桥与相邻要素各自为政,缺乏统筹性、系统性的形态整合;桥梁建设破坏滨水沿岸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形成消极空间,成为滨水沿岸公共空间的“断点”;桥梁低质量的空间品质难以满足对公民的活动需求等。
近年来,滨河空间相继成为城市建设或城市复兴的热点。跨河桥梁以其巨大的体量、特殊的空间形式和存在时间的长久性,创造或改变着城市空间环境,并对城市功能、城市景观塑造和居民出行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的城市跨河桥梁设计仍主要以工程学为出发点,围绕桥梁本身的选址、功能、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很少把桥和周围环境关联在一起进行整体打造。由于设计人员受自身单一专业背景的局限,缺少对诸如桥的空间组成定位、桥与城市周围环境互动关系、桥与人的心理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往往影响跨河桥梁对城市滨河空间景观的影响及控制,出现大量与城市滨河空间缺乏有机联系、环境品质低下的失落空间。与此同时,“桥归桥”“城归城”,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普遍存在,跨河桥梁与城市建设间的脱节,给城市带来了——桥与相邻要素各自为政,缺乏统筹性、系统性的形态整合;桥梁建设破坏滨水沿岸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形成消极空间,成为滨水沿岸公共空间的“断点”;桥梁低质量的空间品质难以满足对公民的活动需求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处理好跨河桥梁与城市滨河空间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发凸显。促进跨河桥梁与城市景观、滨河区功能空间和开放空间的有机整合,让城市跨河桥梁在发挥交通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景观”与“观景”的双重价值,对优化城市资源、提升市民生活与公共空间品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城市跨河桥空间构成与景观特点
“桥梁景观”是指以桥梁和桥位周边环境为“景观主体”和“景观载体”,利用桥梁结构进行建筑造型艺术创造,并结合桥型特点和桥位周边环境,按照美学法则、功能需求,创造出的以桥为中心的人工风景。桥梁景观中“景”与“观”的关系反映了人、桥、环境与生态的空间联系。城市跨河桥梁的空间营造要充分考虑城市滨河空间所具有的“整体性、自然性、亲水性、文化性”的景观特点,以及“连续性、公共性、多样性、场所性”的空间特性。
跨河桥梁以天为顶、以河为底,周边空旷开阔,因此成为河流观景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它以其超凡的尺度、跨度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而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跨河桥空间连通了被河流分隔的城市开放空间,呈现出或直或曲的连续流动线性空间形态,按空间构成主要分为桥头空间、桥面空间和桥下空间。
桥头空间是指在桥梁端头与堤岸相交叠合形成的公共空间,是桥梁与邻接要素“统一、渗透、结合的关键所在”。根据桥梁与两岸道路的竖向交叉关系,桥头空间可分为平交桥头空间和立交桥头空间,按物质构成要素包括邻接的堤岸、道路、桥头公园或桥头建筑空间。桥头空间景观呈现出空间竖向关系丰富、可达性强、可识别性强、亲水性、公共性的特征。
桥面空间是指在两端桥台之间,位于主梁顶面以上的区域,是实现车辆和人行通行的功能空间。跨河桥梁的桥面多以狭长的线性空间为主,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节奏感。为了满足通航或行洪要求,跨河桥梁的桥面距离水面需留出足够高度,从而具有绝佳的视野,能够吸引人驻足和观景。相对于城市腹地中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其视线和景观资源更为优越。
桥下空间是指在桥梁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桥梁结构在地面或水面形成垂直正投影和遮阳阴影区域所覆盖的空间范围,由于没有实质性的限定边界,具有灰空间性质。桥下空间通常由于光照条件差、汽车尾气和灰尘大、车辆噪音和振动明显、可达性不畅,导致空间环境质量处于劣势。然而,跨河桥梁的桥下空间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利用性,只要通过对桥下空间进行形态上的优化,对其景观进行打造,并与邻近滨河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发挥多功能利用价值,就可有效提升桥梁空间整体品质。
桥头空间的景观营造
跨河桥梁位于水陆空间系统的交汇点,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桥头空间成为城市滨河空间中极具活力的区域。桥头空间担负着机动车和人流集散的需求,发挥着整合滨河区周边地段环境的重要角色。
桥头空间的景观营造,应以整合桥位周边空间资源、美化环境、提升活力和形象、延伸城市休闲空间为目标。要结合桥位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周边建筑风格,并与跨河桥梁风貌和形象保持统一和协调。还需要充分结合驳岸形式和其空间特性、景观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由于桥梁自身已是重要的景观资源,桥头空间还应做到观桥与观景相结合。桥头空间离水岸较近,可以结合驳岸与水体边界的处理,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通过设置亲水设施增进人们与水的互动,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在桥与河岸衔接处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中设立桥头公园,是世界上大多数城市普遍的做法。桥头公园不拘泥于建设规模,大的可以与城市生态体系气脉相衔,小的犹如口袋公园,伴随着跨河桥梁呈斑块状散落分布滨河空间中,服务于当地居民。
布鲁克林大桥桥头公园占地约34公顷,是大型桥头公园的典型代表。该公园的建设保留了工业海滨的特征,以可持续建造发展为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多元互动性,促进了布鲁克林地区的城市更新。布鲁克林大桥公园通过重复使用原有建筑材料,使场地保持了历史记忆;通过重新构建生物栖息地,设置雨水循环和雨洪管理系统,使场地回归自然。沿河而建的布鲁克林大桥公园,视野开阔,是最适合欣赏曼哈顿天际线的地方。在桥头设置的公共游览园地和新建的一系列运动场地、社交和娱乐场所,为纽约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空间(图1)。
图1 布鲁克林大桥桥头公园
在某景观桥设计中,我们采用不对称的斜跨拱桥,不仅可以因地制宜适应该桥位不对称的地形,还能充分结合滨河绿带,将绿化景观与桥梁景观融为一体,通过精致、舒适、实用的人性化设计,打造出兼具实用和美观的滨河景观。桥头绿地景观紧紧围绕着“凤鸣”主题,通过景观步道、绿化及休憩设施的布置,勾勒出凤凰羽翼的意向。在桥头空间设置座椅、硬质景观、喷泉水景,营造出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小型桥头公园(图2)。
图2 桥梁与桥头公园一体化设计
桥头公园的建设能显著改善桥头空间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弥合因桥梁建设而造成滨水沿岸公共空间连续性的割裂,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憩游玩、运动健身和文化娱乐的场所,从而促进城市滨河空间与跨河桥梁的协同发展,同时维系滨河空间的生态连续。桥头公园处于滨水地带,又与城市跨河桥梁景观相伴相生,在桥头公园设置观景台,能最大限度让身处其中的人们多视角近距离地观赏桥梁建筑造型艺术,使“景”与“观”的关系实现了紧密结合。
桥面空间的景观营造
桥面空间一方面联系着两岸公共空间,使其渗透并介入到了河道空间之中,增加了滨河景观体验内容;另一方面,河道空间的开阔与空旷,又为桥面空间带来了良好的视域广度,增加了滨河空间的景观视点。除提供到达彼岸的通道之外,还可成为人们在水域上方漫步、休憩和交往的场所。
人在桥面空间中的行为主要分为“通行”和“驻留”。跨河桥梁处于跨河地区的中心位置,理应成为滨水驻留空间中的重要构成。可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一些驻留功能移植到桥上,吸引过桥的人们更长时间的驻足停留。
桥面空间营造,应以提升人行过桥舒适度、创造复合多样驻留功能、塑造优质观水开放空间为目标。根据桥面以上顶面覆盖和两侧的围合程度,可将类型划分为开敞型、半开敞型和封闭型。
开敞型桥面空间
在建桥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桥梁型式多以石拱桥为主。桥面基本上都是采用平面等宽的布置,桥面空间环境显得单调平淡。布拉格伏尔塔瓦河上的查理大桥在桥面两侧的护栏处进行雕塑创作,不仅改善和营造了桥面空间氛围,还传承和表达了桥梁文化艺术气质。
随着建桥技术的进步日益丰富,桥梁造型和桥面空间形态摆脱了过往横平竖直的单一形态。开敞型桥面驻留空间可通过将步行空间局部放大、车行与步行平面分离,让过桥人流与驻足人流适当分离、互不干扰。还可构建形态优美的桥梁平面线形,通过桥面抬升或下降来营造桥面步行空间的景观序列,使步行体验充满趣味性。
现代人行桥在造型上的处理更具灵活性,其桥面空间营造也更具自由性。连接美国罗德岛的普罗维登斯人行桥采用变宽和立体的桥面空间布置,将人行道局部放宽,在桥面布置休闲台阶、景观绿化,通过营造形式丰富驻留功能和观水空间,形成极具趣味的立体化、多层次流线导向体验式桥面空间。普罗维登斯人行桥桥面空间是滨河健身步道的延伸,与两岸滨水广场无缝融合,创造出全方位、多视角的亲水开放空间。该桥将城市广场中的常用设施,如座椅、花卉等,“移植”到桥上,为人们提供交往、游憩、垂钓、驻足观景或摄影的空间,丰富了功能并延长驻留时间,成为当地居民向往的休闲场所(图3)。
图3 普罗维登斯人行桥桥面空间
对于车行桥梁,由于其车辆快速通过的特征,桥面空间景观的营造方式有别于人行桥。桥面空间的营造可充分利用其结构特征。对于缆索支承桥,可以利用桥塔造型和斜拉索来营造富有张力的桥面空间景观;对于中承式或者下承式拱桥,拱肋与吊索的组合能够形成动感和变幻的造型。
重庆被长江和嘉陵江分隔,轨道交通发展离不开修建桥梁。考虑到过江通道资源的稀缺性,每一座新建的跨江桥梁均应充分发挥过江通道的作用。虽然南纪门长江大桥功能定位为轨道专用桥,但大桥两岸的周边用地多为居住用地,人口稠密,若对南纪门长江大桥增加步行功能,能够更便捷地服务于两岸民众。在该桥的方案研究中,设计人员提出了双层桥面的布置形式。通过将人行道布置在上层桥面、将轨道交通布置在下层桥面,实现行人和轨行区在空间上的完全隔离。相对于轨道交通和人行道平层布置,可以减轻轨道车辆运行造成的气流、震动和噪音对行人带来不适体验,同时也能够防止行人强行闯入轨行区造成列车运行安全隐患(图4)。
图4 人车分离的双层桥面空间
设置于上层桥面的步行道,视野非常开阔,利用桥面自身的高度可以形成位置绝佳的江上观景平台。通过精心配置桥面景观绿化,可打造出绝无仅有的跨江空中花园步行走廊,为人们的通行、健身、游憩和观景提供高品质的户外公共空间。
半封闭型桥面空间
半封闭型桥面空间形式在古今中外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廊桥通常在桥面以上立柱构顶,桥面空间形成长廊式走道,桥廊两侧上半部分敞开,下半部分封闭。而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维奇奥桥和威尼斯的里亚托桥,其半开敞半封闭的桥面空间延续了两岸街道空间的围合形式,在保证城市商业氛围连续的同时,满足了行人过桥时观水景的需要。
在佛山市一河三岸景观人行桥设计中,设计人员将岭南古典建筑风格元素与现代中承式拱桥结构体系相结合。该桥桥面空间直接面向水域并与水域空间取得良好的关联,具有良好的开敞流动性。功能上,除了满足行人通行的基本需求外,亦可发挥遮阳避雨、休憩、纳凉、交流等作用。
高强度材料的使用和造桥技术的进步,让桥梁造型显得更轻巧,桥面空间也能营造出更新颖的形式。由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和平桥,在结构体系上是一个由双重螺旋钢管组成的管状桁架,由螺旋展开的椭圆形横截面,通过两个切向半径创造出半封闭桥面空间。桥身顶部被弯曲形状的玻璃叶片填充起来,保护行人免受雨雪淋湿(图5)。
图5 卡尔加里和平桥桥面空间
封闭型桥面空间
该类桥面空间遮风避雨功能强,但行人视野受限,人们行走其中难以体会和感知空间的流动性。封闭型桥面空间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建于近代的美国廊桥。
现代桥梁采用封闭型桥面空间的案例并不多,位于西班牙萨拉戈萨省的帐篷桥则是少有的典型代表。这座模仿剑兰花形的封闭式廊桥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2008年世界博览会主要建筑之一。帐篷桥创造性地将“桥梁”和“展览空间”相融合,在功能上同时承担了博览会入口处、跨河人行桥和展览馆。桥梁内部空间亦是展览厅,为世博会的主题展览提供展示空间。这座造型独特的封闭式廊桥整个桥体均由曲线和曲面构成,顶棚由4座相互搭接的“帐篷”菱形截面在河流上方不断弯曲伸展而成,既是结构的受力构件,也封闭和围合了桥面,形成了一处处具有强烈视觉关联的狭长空间,不但丰富了桥上活动内容,还可吸引人们长时间地驻足停留(图6)。
图6 西班牙萨拉戈萨廊桥桥面空间
桥下空间的景观营造
由于在桥梁规划和设计之初缺乏对桥下空间形态、美学和社会价值方面的关注,致使一些跨河桥梁的桥下空间在建成后成为灰暗压抑、利用形式单一、环境品质低下的失落空间。
跨河桥梁桥下空间的景观营造,应以尽量避免阻断河流廊道生态的延续、减小对城市滨河岸线环境的破坏,对公共空间进行综合性、复合化利用为目标。通过绿化来围合桥下空间,既能软化边界,又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效应。也可以从人的需求出发,设置休憩设施(如座椅、台阶、树池等)供人休息,既可形成景观又能让人观景。还可以从休闲生活场景的营造,通过在桥下空间中合理创建一些具有游乐性、运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游乐或健身设施,加入趣味性元素以吸引人们观赏和游玩,以创造活力和增进人与环境之间互动,满足人们交往与休闲的需求。桥下空间景观营造具体可从创造优美空间形态、改善采光环境等方面着手。
创造优美空间形态
跨河桥梁巨大的形体如同一把巨大的保护伞为桥下空间遮风挡雨,桥下空间景观营造可充分利用桥体空间形态,为人们构建一个可感知的开敞空间与视觉环境。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在武汉花山新城设计跨运河的桥梁,就是通过优美的桥梁自身形体造型,来营造桥下空间——利用桥面分幅镂空的结构形式,使得桥下空间得到了良好的采光,大量使用横桥向布置的平行曲线杆件,以形成流动的空间曲面,巧妙地解决结构受力问题,并创造出雅致而优美的桥下光阴效果(图7)。
图7 武汉花山新城临棕桥桥下空间
在桥头两侧位置设置供人通行、赏景用的阶梯式通道,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到达河滨公园的另一端。优美的桥下空间环境不仅能为周边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场所,也维系了滨水岸线公共空间的联系。
改善采光环境
为了适应机动车通行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城市跨河桥梁需保证足够的宽度。但宽桥梁体的遮盖将会严重影响桥下采光,致使桥下空间过于阴暗,难以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也无法满足植物对光照的基本需求。桥面水平遮挡是影响桥下空间自然采光的主要因素,而桥梁走向、桥梁宽度、桥下净空高度、桥身材质和表面色彩、墩台布置等因素,都会对桥下采光造成影响。
为改善城市跨河桥梁的桥下采光,在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桥下高度和桥面宽度的比例,减少桥梁在桥下地面形成阴影区,以利于更多的阳光直射或通过漫反射进入。对于桥面宽度大并且桥面距离地面和水面距离较近的情况,在满足项目建设用地范围许可的条件下,可以结合桥梁结构布置的特点,通过梁体分幅和桥面开孔,使光线进入桥下空间(如图8)。
图8 改善桥下采光的桥面布置方法
通过改善跨河桥梁梁底涂装色彩、梁体和墩柱布置形式,也有助于改善桥下光环境。如涂刷浅色或高光涂料、采用流线型或者大悬臂梁体结构、墩柱采用圆弧形同时尽可能缩小结构尺寸。另外,尽量控制邻近桥梁的建筑高度,避免种植形体高大、枝叶茂盛的树木形成新的遮挡。桥下空间若得到充足的自然光,将有助于桥下空间绿化的连续性。
跨界打造美好空间
现代城市跨河桥梁已不再纯粹以满足到达彼岸的通行功能为目的。把跨河桥梁建造成既能实现交通高效通行需求,又具有审美价值,还能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和艺术审美享受,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要求。通过跨河桥空间景观营造,实现“景”与“观”的互动体验,契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将有益于提升城市滨河公共空间品质,创造活力和实现多层次的价值。
城市跨河桥空间的景观营造要从城市总体空间层面、桥梁联结空间层面和桥梁主体空间层面入手,注重城市设计的先期介入,以实现要素整合和环境融合。在建设过程中要倡导各单位的协同合作,要鼓励桥梁工程师与规划师、建筑师跨越专业界限,携手共创城市美好空间。
城市跨河桥空间的景观营造需要实现桥梁主体空间景观和附属要素的品质提升。具体包括桥梁主体造型、桥梁色彩、夜景照明、慢行系统等方面和桥面空间、桥头空间、桥下空间的景观,多元化活动场所的构建和活力营造,桥梁结构造型美化等方面,同时还应增加人性化设计、提倡功能与美观相结合,以及从营造互动性景观、合理配置公共设施、提供公共活动支持等方面提升跨河桥空间活力。营造桥梁的场所功能可通过对桥域空间功能的综合设置,来增进桥上活动,促进行人驻留,优化观水空间。
内容源于网络,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料推荐:
某城市跨河桥梁建筑cad大样详图
https://ziliao.co188.com/d62769408.html
知识点:城市跨河桥梁的“景观”与“观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