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桥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记载的第一座拱桥是建于公元前179年的埃米利奥桥(Ponte Emilio),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台伯河上,为6孔石拱桥,而今称之为断桥。1880年大洪水冲刷后现存一孔拱跨,幸免遗留下来之后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钢桁架拱桥的前世今生
中国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代表作品是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这座巨型单孔坦孤敞肩石拱桥,主拱由28道拱卷纵向并列砌筑,桥长64.4米,净跨37.02米,桥身坐落在天然地基上,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
埃米利奥桥
赵州桥
伊兹桥
地狱门大桥
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用金属制成的拱桥——大铁桥,位于英国塞文河畔,跨度为30m;美国伊兹桥建于1874年,为密西西比河上最古老的桥,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座钢桁拱桥;玛丽亚·皮亚桥建于1877年,是位于葡萄牙杜罗河上的一座铁路桥,设计者是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居斯塔夫·埃菲尔;到了1916年建成的美国地狱门大桥,为跨度298m的中承式钢桁拱桥,是世界上建成最早的大跨铁路钢拱桥,成为了钢拱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之后随着钢铁技术和建桥技术的发展,1931年建成的美国贝永桥,主跨503.6m,是世界上建成最早、跨度最大的公路钢拱桥;1932年建成的澳大利亚悉尼港桥,主跨503m,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城市钢拱桥;进入到21世纪,我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上海卢浦大桥,2003年建成,主跨550m,主桥为中承式提篮拱;重庆朝天门大桥,2009年建成,主跨552m。
最近几年,已建和在建大型中承式钢桁架拱桥包含:2021年建成的武汉江汉七桥,为130+408+130m跨度的两桁中承式钢拱桥;2021年建成的广州明珠湾大桥,为150+436+150m跨度的三桁中承式钢拱桥;在建的株洲清水塘大桥,为100+408+100m跨度的两桁中承式钢拱桥。
近几年已建和在建大型中承式钢桁架拱桥
株洲清水塘大桥
株洲清水塘大桥横跨湘江,连接了石峰区和天元区。主桥为中承式钢桁架拱桥,跨径为100+408+100m,桥面以上拱高85m,边跨比为1/4。上层桥面为机动车道,总宽为31.0m;下层为人非道,总宽10.5m。
大桥主桥主跨效果图
主跨主梁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UHPC组合结构,两侧钢箱梁,UHPC为超高性能混凝土。两侧钢箱梁顶板采用焊接连接,腹板和底板栓接连接。边跨采用钢箱梁+预制C50混凝土桥面板组合结构;吊杆采用热挤聚乙烯高强钢丝拉索。
主拱采用上下弦杆+腹杆+风撑结构;上下弦均采用二次抛物线形。主桁跨中桁高为10m,主墩支点处桁高40m。主桁各杆件之间全部采用栓接,主拱共计630根杆件,15186块节点板,39.5万套(33.8万M30和5.7万M24)高强螺栓,全桥共计62万颗高强螺栓。除主桥外,南北岸陆上引桥采用现浇箱梁结构,水中引桥采用钢混组合结构。
智能化建造成为必然趋势
株洲清水塘大桥建设环境影响因素多:大桥跨江建设、水位环境要素多;桥位裸露砂岩、地质条件较复杂;内港五桥重叠、空间交叉受限制;沿线厂区农田、建设施工干扰多。
钢桁架拱桥施工技术复杂:工程涉及面广、工程核算体量大;结构体系复杂、交底作业不直观;毫米级别误差、加工精度要求高;百米高空对接、安装线形难度大。
项目施工过程管理难度大:作业点多面广、施工管理难度高;图纸体系复杂、专业交叉协调难;六种桥梁结构、工序衔接要求高;安全质量线长、管理闭合时效低。
基于以上建设环境和结构特点,项目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项目采取了“基于GIS信息化施工分析、基于BIM数据化数字孪生、BIM+GIS智慧化项目管理”的对策,助力拱桥的绿色建造。
基于GIS信息化施工分析——倾斜摄影技术、直观化场地影像;三维地质模型、集成化场地信库;预判施工环境、信息化场景模拟;GIS技术信息、智慧化数字沙盘。
基于BIM数据化数字孪生——利用BIM信息、快速化图纸校核;基于BIM模型、可视化进行交底;借助BIM数据、精细化建工制造;施工BIM模拟、信息化数字孪生。
BIM+GIS智慧化项目管理——智慧管理沙盘、项目化定制开发;全程进度管理、信息化分类协调;数字孪生语言、科学化建设工序;便携手机APP、全程化实时跟踪。
数字化展示体验
项目建立了三区、四墙、二长廊的数字化展厅。其中,三区包括:实景模型沙盘区、全息投影展示区、远程监控系统区;四墙包括:企业文化墙、党建引领墙、工艺技术墙、施工设备墙;二长廊包括观摩长廊、体验长廊。并且,项目部始终坚持的理念是“安全长廊重在体验 ,工程长廊重在直观”。
数字化展示体验
实景化数字沙盘
项目BIM实施流程
实景化数字沙盘的建设思路如下:首先进行项目的WBS分解,建立BIM建模,进行BIM构件归类与编码,完成模型总装,建立大桥BIM模型;采用倾斜摄影技术建立场地实景模型,综合BIM桥梁模型+GIS场地模型建立智慧沙盘。
BIM建模软件
建模主要应用的软件有:采用 Revit (利用参数化和Dynamo )建立混凝土结构模型;采用Tekla建立钢结构模型;利用Bentley建立场地模型,并导入Navisworks中进行模型总装。
下部结构建模
大桥建模最先开始的是下部结构,清水塘大桥下部结构建模工作利用了Revit模型参数化的特点,快速完成桩基、承台墩柱的建模工作。
参数化箱梁模型绘制
上部混凝土箱梁建模采用Revit建模。首先是绘制截面CAD图,导入Revit建立内外轮廓;随后将设计的信息进行导入,完成箱梁的建模工作。
Tekla钢结构建模
大桥主桥钢桁拱结构,共计630根杆件,15186块节点板,39.5万套(33.8万M30和5.7万M24)高强螺栓,杆件种类多、结构复杂、BIM建模量大。模型采用Tekla进行建模,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是导入设计的坐标点生成轮廓线,在轮廓线的基础上,按照设计图纸信息依次绘制各个板单元,并进行杆件组装。
Tekla钢结构建模
板单元绘制完成后,采用tekla自带的钢结构节点构造插件,精确完成节点的构造。本项目最复杂的B9节点要实现“3个方向、4个杆件、47块节点板、3588颗螺栓”的建模工作。节点完成之后,进行模型总装,最终完成全桥主体结构BIM信息模型。
附属及其他部位绘制
主体结构建模完成之后,针对其他复杂变截面结构和临时附属结构进行建模,完成全桥所有结构及附属构件的BIM模型。
倾斜摄影模型拍摄建模
为了直观展示项目设计信息和周边环境关系,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部署。项目采用无人机对大桥沿线50m范围内进行扫描,并结合GIS技术自动化建模,生成项目施工区域实景三维模型,并随着施工推进及时更新,建设大桥施工全区域的可视化、数字化沙盘。
模型总装
最后,将不同软件建立的模型在Naviswork中进行总装,生成数字化沙盘。
株洲项目数字化沙盘
信息化辅助系统
线形智能测量系统
为方便钢桁拱测量,在每节拱节侧面设置测点,全桥共安装268个小棱镜。
线形测量点布设:每节钢桁架侧面设置测点,测点采用莱卡全站仪检测直角小棱镜,以便于测量机器人自动采集。
由于主拱线形监测数据量大,项目部采用测量机器人进行主拱线形测量。能实现对测点自动跟踪、识别,照准并测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监测自动化和一体化。
应力动态采集系统
结合数值计算结果,选取大桥永久结构的关键节点进行应力监测,应力监测采用弦式应变传感器和相关无线集传输设备,自动监测杆件应变、温度,并传输至采集平台,上弦杆、下弦杆、箱型断面腹杆和H型断面腹杆的应力监测点按照规定位置进行布设,全桥共设置应力测点48个,完成了主拱施工过程的全覆盖。
对于关键受力部位,如扣背索、体外预应力索等关系到体系安全重点部位,设置了锚索计,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内力监控。
扣塔偏位监测系统
主拱在合龙之前为悬臂安装,类似于斜拉桥结构,但大桥的塔梁之间是铰接的,因此控制扣塔的垂直度,关系到全桥总体施工安全。为测量扣塔在施工过程中的偏位,在塔顶布设GPS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对塔偏进行自动化监测,保证塔顶位移值在±10cm范围内。
扣塔偏位监测系统通过在塔顶布设GPS,布设数据无线发射系统,开发定时数据提取整理软件和可视化窗口,在客户端远程读取塔偏并传输至主拱安装智能化辅助平台,为施工安全和调控提供参考。
气象水文采集系统
天气对钢结构的安装精度影响非常大,特别是日照、温度、风速等要素。为此,在主墩处设置气象水文站、扣塔顶部设置风速仪、钢结构杆件上设置测温仪,对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环境要素进行全程测量。
智能化辅助系统
前面提到的线形智能测量系统、应力动态采集系统、扣塔动态监测系统、气象水文采集系统,形成钢桁拱桥施工全过程智能化辅助系统,并结合设计图纸、施工监控参数,辅助决策钢桁拱桥施工和问题研判。
为保证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大桥主桥共布设线形观测点268个、应力点48个、GPS数据自动采集系统两套,风速监控记录仪两套,水文气象观测站1处。
各系统数据采集后,综合开发清水塘大桥智能化辅助系统,这个系统是智慧化管理平台的主要支撑板块之一,系统涵盖了应变、应力、温度、变形、安装进度、气象水文等信息。并设计了相应的预警阈值,通过邮件、短信实时提醒,实现桥梁施工全过程智能建造。
大桥数字化监测平台
智慧化管理平台
将清水塘大桥精细化BIM模型、数字化沙盘相结合,并综合物联网技术和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相融合,形成以“BIM+GIS”为引擎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
BIM可视化解决了钢结构复杂、交底困难的项目特点;精细化的建模提供了工程量信息统计、钢结构深化出图的功能,并且完成了图纸校核与碰撞检查。
GIS信息集成使得场地信息快速获取,实现挖填土方信息统计、施工合理部署,以及场地情况记录。
项目管理平台针对需求,实现了BIM落地,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定制化的办公,实现了无纸化文件流转,实现了图纸快速查阅。因此,智慧化管理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全面感知 。依托高精度“BIM+GIS”模型建立了清水塘大桥智慧沙盘,可以直观展现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水文地貌、红线土地征拆、施工场地部署、工程进度展示、质量安全等内容。可以直观感知项目施工过程全面情况,实现施工过程的全面感知。
施工技术智能 。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碰撞检查,图纸“数字化审图”,钢结构深化设计,并对项目进行WBS分解,将建设信息进行挂载,通过手机APP动态掌握现场施工进展。
管理终端的互联互通 。通过移动端APP和智慧工地平台,参建人员可通过手机直接上传现场的质量安全问题,并通知责任人进行整改、回复,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并通过物联网技术接入现场摄像头、门禁系统、船机设备等,实现项目管理信息、视频监控信息、物资设备信息的互联互通。
过程信息协同共享 。通过信息化平台使业主、设计、监理等多方参与,形成成套的信息化管理应用。可进行图纸会审、质量管控、安全管理、成本计量等工作。各方上传施工过程中的关键信息,通过协同平台反馈至相关单位,打通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多方信息协同共享。
工程决策科学分析 。基于工程互联互通及信息协同共享功能,将项目建设过程中多端平台采集到的信息,依照WBS编码挂载于BIM模型中,并进行分类聚合,实时分析出关键指标,综合评价工程受控程度,给项目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施工风险智慧预控 。通过物联网技术接入监控测量传感器,实现对桥梁关键指标进行实时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如扣挂系统GPS全天候侧倾,关键部位实时应力采集,将上述监测信息汇聚到云端大数据平台,与预警值实时比对分析,对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源进行智慧预控。
追根溯源的质量管理 。为了确保主体结构质量,项目混凝土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监控,从原材料把关、配合比控制、搅拌时间等方面保证混凝土质量。混凝土运输到现场后,现场试块、工程实体、单项工程均有自己的二维码,建立可追溯的质量管控体系。
全面信息化的安全护航 。针对项目点多、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应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实际需求,项目部建立了信息化远程监控中心,用电脑、手机终端可实时掌握施工现场动态变化。
与此同时,项目部应用北斗时空大数据平台,通过佩戴北斗定位系统,实现终端定位、数据采集、一键报警、电子围栏预警等,为项目安全推进保驾护航。
根据项目体量大的特点,采用Tekla进行建模,提高了建模精度,深化了钢结构BIM应用。基于BIM+GIS技术,充分展示了项目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而快速的施工部署。
在管理层面,从解决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定制化开发,满足项目管理需求,确保BIM技术落地。同时也希望未来信息化技术在桥梁智能建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