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成都大运会举办还有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彼时,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川蜀大地,在火辣辣的氛围里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但在中央媒体沱江行的采访过程中,不少记者却把目光对准了大运会场馆旁的东安湖。 除了大运会场馆所在地,东安湖还有个重要身份——沱江流域的“毛细血管”。沱江是长江重要干流之一,流经四川省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干净的东安湖水经由西江河汇入沱江,成为沱江水质从劣Ⅴ类到Ⅲ类“逆袭”的重要助力。
距离成都大运会举办还有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彼时,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川蜀大地,在火辣辣的氛围里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但在中央媒体沱江行的采访过程中,不少记者却把目光对准了大运会场馆旁的东安湖。
除了大运会场馆所在地,东安湖还有个重要身份——沱江流域的“毛细血管”。沱江是长江重要干流之一,流经四川省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干净的东安湖水经由西江河汇入沱江,成为沱江水质从劣Ⅴ类到Ⅲ类“逆袭”的重要助力。
在四川,像这样被喻为“毛细血管”的小流域有两千多个,它们的干净与否,关系到四川省乃至长江水质能否稳定提升,净化 “毛细血管”正成为四川省水污染攻坚的必答题。
01
治水主战场转向小流域
“实施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县级城市城区黑臭水体整治。”“以小流域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小流域水质稳定达标。”步入2023年仅4个月,“小流域”这个词已多次在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等重要文件、会议上出现。
“当前,四川省内大江大河水质已明显好转,但部分区域小流域尚未实现稳定达标,小流域已成为下一步水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杨长军博士告诉记者。
四川省的水质数据也可以对这一情况进行佐证——2022年四川省203个国考断面202个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断面占比99.5%;140个省考断面,139个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断面占比99.3%,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但据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最新公布的数据,2023年1月—4月,四川省203个国考断面,195个达到Ⅲ类及以上,优良断面占比96.1%;Ⅳ类断面8个,占比3.9%,其中包括自贡市釜溪河宋渡大桥、碳研所,内江市威远河廖家堰、清流河李家碥等断面。
“这说明改善水质的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但良好水体的‘密度’还不够。”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1年四川省河流水质状况显示,四川省大江大河水质状况较好,污染主要集中在小流域。图片来源:2021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这位负责人口中的“密度”就是小流域。四川省地处丘陵地区,溪流众多,省内共有2816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流域,且很多未设国考、省考核断面。
“如果把大江大河比作生态系统的‘大动脉’,那么,小流域就是穿行其中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不干净,‘动脉’就很难真正达到清洁无污。”杨长军表示。
治理好小流域,已经成为摆在四川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必解之题。
“必须牢固树立综合治理理念。”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坚持“三水”统筹、因地制宜、因河施策,以场镇生活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和河道岸线生态修复为重点,紧扣改善水质这一核心,系统制定水质攻坚方案,完善流域污水收集管网,充分对流域污染源进行截污。同时,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力保障生态用水,以流域为单元,有力有序整体推进小流域保护和治理。
此前,四川省已经围绕小流域治理进行了积极探索,除了对污染严重的10条小流域挂牌整治之外,还因地制宜开辟了城市和农村两大治污战场,成效初显。
02
城市:管网改造迫在眉睫
城市是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战场之一,污水溢流吹响了水污染防治攻坚的冲锋号。
2020年,四川省自贡市金子凼堰下,大量污水溢出,冲入釜溪河(沱江支流)。经调查,此次溢流的主要原因是自贡市城区原鸿鹤坝片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这场溢流也把地下的问题“冲”了出来。“雨水和污水本应归属两套不同的排水系统,但以前为了省钱,把它们合成了一套系统,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负荷。”四川省环科院沱江所副所长魏峣告诉记者,“晴天的时候还好,下雨时大量雨水涌入管网,超出污水处理厂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溢流。”
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自贡也是这么做的。通过新建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自贡主城区下泄污水和东部新城片区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同时,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管网22公里,从釜溪河金子凼堰下城区截污干管尾端起,沿釜溪河河岸进入厂区,日处理量达4万吨,有效解决了金子凼堰下污水溢流问题。
在自贡紧锣密鼓修建污水处理厂的同时,上百座污水处理厂在川蜀大地拔地而起。据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新建18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达662.31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96.4%。
溢流仅仅是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表现之一。当前,四川省仍有部分城市地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足或缺失,不具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这一情况或许可以从四川省的污水收集率中窥得。据住建部2022年公布的数据,四川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仅为56.4%,远低于94%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也低于96.4%的污水处理率。
“这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滞后有关。”魏峣表示。如果把污水处理厂比作污水处理工程的“心脏”,那管道就是“血管”,源源不断为“心脏”收集和输送污水。但是当前“血管”的状况不容乐观。除却前文提到的雨污合流导致的污水外溢之外,部分城区尤其是老城区“血管”老化破损、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也拖慢了污水收集率上升的步伐。
因此,加强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接合部等城市“空白区”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有序实施城镇排水老旧破损管网改造修复、加强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等措施迫在眉睫。
“未来,我们将建立长效机制,每年汛期前清理雨水管道、涵闸、坑塘沟渠积存污水、垃圾,防止雨季冲刷入河,并在重要节点建设截流调蓄池、快速净化设施等,有效减轻初期雨水污染。”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加快环境基础设施补短,延伸污水收集管网覆盖面,强化二级、三级支管网建设,实施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有效提升污水收集率,减少污水直接下河。”
03
农村:破解面源分散难题
相较于城市,农村区域小流域治理的难度更大。
“农村地区环境基础配套设施较差,污水处理能力更弱。”杨长军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四川省在农村人口较为聚集的地区建起了污水处理厂。
“以前隆昌河(沱江支流)污染比较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有监测记录以来,长期为Ⅳ类和Ⅴ类水。” 站在隆昌市骡子滩村隆昌河畔,隆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肖峰讲起隆昌河近些年的变化,“现在不一样了,水变好了,来遛弯的居民也多了。”
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污水处理厂这位“功臣”。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四川省共有43.6%的乡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乡内共有247个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0.10万立方米。
沱江(狮市镇段)水清岸绿鸟语花香。任靖摄
但不是所有的农村地区都适合建污水处理厂。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收集上来的污水水量不高,规模处理效益较差。另一方面则是农村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不像工业污水那么多,存在进水浓度不高、污水处理能力下降的情况。
此外,农业面源点多面广是农村小流域治理的另一大痛点。“尤其是像四川这样的丘陵地区,农民更加分散,很难像城市那样对污水进行大规模集中处理。而且农村的责任主体是一户户老百姓,要求他们主动投入治污的难度很大,所以治理的压力都给到了政府。”四川省环科院规划所高级工程师张李玲告诉记者。
因此,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用更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果,成为农村小流域治理的应有之义。
对此,资阳市进行了有益尝试——生态沟渠。地表径流经生态沟渠净化进入河流,有效削减了农田面源对河水的污染,降低了污染直接入河的风险。
地表径流在鸢尾花的掩映下经农田沟渠、生态沟渠、生态滞留池流入生态湿地,其中的过滤介质和生态植物能够净化来水。此举有效削减了农业面源对河水的污染。任靖摄
“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沟渠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还能充分利用生态自我调节的功能,实现污水处理效益的最大化。”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副县长罗旭表示。
同在沱江沿岸的内江市也有类似的措施。在内江市胡家镇同心圆村,有一片稻虾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区内采用占地面积约8200平方米的“三池两坝”净化养殖尾水。“这种做法用地成本较大,并不是所有农村地区都能拿出这么大一块地方。”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工作人员的表情有些凝重,“不能拿大炮打蚊子正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痛点。”
“所以对于农村污水治理要因地制宜。离县城比较近的地区可以通过管网将污水引入县城的污水处理厂;较为分散的地区可以使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或者建设湿地、生态沟渠;更分散的就利用化粪池。”在日常的调研过程中,张李玲发现,农村散户的污染反倒更小,“农户会把厨余、粪便留下来沤肥,进行资源化利用,污染较小。因此,如何提高资源化利用率是我们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对于农村小流域治理,自贡市则想得更远一些。“我们曾计划把农业面源治理和产业转型结合起来,通过和水利、交通等部门联合治理小流域,发展观光农业。”自贡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肖万森说,“不过,不同部门之间协作的难度比较大,当务之急还是把水质提上去。”
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和生态流量保障正是四川省为进一步提高水质做出的谋划。未来,四川省将通过修复河湖基底和岸坡生境、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毗河引水二期等基础性水利工程及河网贯通项目建设等措施,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水污染防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转变,加快构建“三水”统筹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