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罗劲工作室新作: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叠加情感,构筑建筑

罗劲工作室新作: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叠加情感,构筑建筑

发布于:2023-05-17 09:18:17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 晟龍


场地踏勘


记得第一次去铜官窑是2010年的夏天,江水苍茫,牛群在堤岸上悠闲踱步,有一种水韵乡野的气息。管理处的领导带我们参观20世纪80年代至今还在使用的一条龙窑,长长的龙窑仿佛还具有延续的生命力,可以看到从那时流淌到现在的每一个部分、每一次燃烧、每一次从炉火中成器。凝结在窑壁上的晶莹琉璃照亮了窑内的通道,这一次时间的流淌恰是生命的见证。


▲实景鸟瞰 ? 何雨婷


我们小心步入泥土采集的洞里,瓷土还保存着原始状态。由于瓷土不是那么光洁亮白,当时聪明的工匠们把反映生活的彩绘和诗词融进器物中,反倒形成了长沙窑独特的气质,充满了生活情趣,更是出现了那首著名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诗句,带来生动的伤情画面。


面朝湘江,背靠觉华山,踩着千年前的土地,想象着窑火满天的场景,不得不说那一瞬间涌上一种创作的欲望。


▲原始场地龙窑 ? 罗劲工作室

▲碎瓷片小路、瓷器堆积层 ? 罗劲工作室

 
 

▲现场草图 ? 罗劲工作室


基本情况


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是湖南省三大遗址公园之一,是湖南省第一批获批的国家级遗址考古公园,而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项目正位于遗址公园遗址核心区内,考虑到整体布局与已建的管理中心的相互联系又独立分开的格局,我们将铜官窑遗址管博物馆设置在场地西南角,与觉华山宝塔遥相呼应。建筑西邻滨江大道,与湘江一路之隔,在山水之间,宁静风雅,颇具有风韵。


▲区位图 ? 罗劲工作室

▲总平面图 ? 罗劲工作室


因此建筑如何充分满足博物馆的功能需求,如何呼应场地条件,如何突出铜官窑的特质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让建筑以一种最接近大地的状态回归自然,是我们构思立意的起点。


▲场地鸟瞰 ? 晟龍


构思立意



01. 

龙窑,生命的启示


任何器物都是从泥土中来最后回到泥土中去,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紧紧抓住这一创意点,感觉建筑与龙窑的形式不谋而合,同时也非常适合博物馆的线性流线设计。



▲构思草图 ? 罗劲工作室


从参观者的角度看,建筑的整体格局平缓、自然、流动。在山体水体之间,建筑仿佛一条长长的记忆的载体——龙窑,从地面升起再回到地面,建筑的行走过程,他的起伏与高潮像瓷器烧制过程一样,在出窑的那一刻完成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们当时第一感觉是用了一个从地面渐渐升起的线型的展览流线,暗合龙窑的形式同时也满足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一个是它的流线非常清晰,再一个就是自始至终的转承启和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出口与入口完全设置在同一个竖向标高上,上与下之间,终究将回到地面,中间一切不过是一个过程。


▲建筑生成 ? 罗劲工作室

▲建筑流线 ? 罗劲工作室



02. 

观光塔,升华的器物


解读长沙窑文化的时候,我们读到了包容,开放,创新,也读到了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的最朴素的哲学。


我们在博物馆这线性的建筑中结合地形在中间构成一个转折,自然形成了一个庭院,既是行走路线途中的一个缓冲地段,打破冗长的线性展厅,也是给参观者一个相遇的空间节点,创造博物馆于生活层面的小插曲,这种设计思维模式与铜官窑的制作场景有某种层面的开放包容的契合。我们在庭院的中间设置了一个垂直交通体,与后面的觉华塔遥相呼应,两个高点串起自然山与水。


▲观光塔与觉华塔遥相呼应,串起自然山与水 ? 晟龍

▲观光塔,升华的器物 ? 晟龍


他从下沉庭院底部一直上升超越至最高的屋面,我们利用堆积层的概念在下沉式庭院内侧镶嵌了层层的陶瓷碎片,于是这个垂直的主体仿佛龙窑的烟囱,又好似一个器物从堆积层中获得重生,站在塔上,低头看下去,是历史,是碎瓷片堆积,抬头远眺,是现在以及未来千年不变的湘江。


这许许多多的材料和空间的组成,一直都在暗示着一个主题,无数的积累与放弃成就了精美的器物,人的成才成器大抵也是如此。


▲观光塔从下沉庭院一直向上 ? 晟龍

▲从建筑内观光塔远眺湘江 ? 罗劲工作室



03. 

空间,陈列的舞台


铜官窑博物馆陈列大纲在建筑设计之前就已经成熟,对设计师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在设计之初,展陈与建筑空间结合,分为七个部分,从序厅到尾厅,建筑空间被不断斜向上升的坡道与台阶巧妙分割。顶部的天光部分提供了多角度的展陈方式。直线、折线与大形空间相结合,在内部行走观展的过程中,平添趣味。


▲平面图 ? 罗劲工作室

▲室内展厅 ? 晟龍


建筑展示空间按时间发展顺序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展厅时而平缓、时而高低错落,建筑本身形成的格局带来空间的丰富性与趣味性。细细品味周边的布置,还原的场景,极富表现力的造型给参观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剖面图 ? 罗劲工作室


不平凡的瓦渣坪往事,遍地瓷片,俯拾即是,似乎在诉说着长沙窑当年那段辉煌的历史。而心手之间的造化主要体现长沙窑瓷的制作工艺,窑火灵幻部分则将长沙窑的烧造工艺,放在建筑有天光的一侧,给线性空间带来惊喜。


时空留痕处,恰是首尾相通的贯穿,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整个展场突破了以功能分区、展陈结构为骨架的传统观念,寻求到了人与自然在空间认知上的同构关系。


 

▲室内展厅 ? 晟龍



04. 

复合,生活的诗与画


紧靠着江边的博物馆,让人们从西南、东南两个方向汇聚而来,沿着滨江路极富情趣的前广场,作为观展人流的入口。利用上下叠加部分设计了开放式的图书阅览与餐厅、办公区等功能用房,做到场地的最有效利用,观展与休闲,行走在过程中,建筑内外皆是美景。


 

▲建筑实景 ? 晟龍


建筑造型自然洗练,一气呵成,体现出流动的美感与山水相映成趣。建筑背靠觉华山,面朝湘江,低调而谦和地匍匐在堤岸上,似乎还原了那场唐代的炉火漫天。相遇的节点,丰富的临展厅,面对自然山体的图书阅览室,参观途中可以停下来的手工教室,美好而有历史层次感的下沉庭院,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的湘江,这一切不仅仅是参观学习交流的公共空间,他们已然复合成了所有人生活中的诗与画。


▲从观光塔远眺湘江 ? 罗劲工作室


绿色节能


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充分结合气候条件、建筑的使用特点及项目所在地地理位置状况,以“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可再生能源和非传统水源补充”为基本技术路线,量身定制了绿色设计方案,获得了三星级设计标识。


一、结合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进行设计,保留北侧原有自然水体、东北和西北侧自然山体,减少建筑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建筑开发完成后修复过程中资源的浪费。保留原有山体同时也利于对场地微气候的营造。项目为地上2层建筑,能利用保留的山体和树木实现对建筑的遮阳作用,有效阻挡冬季西北方向寒风直吹。项目南侧则放开在夏季和过渡季引入湘江凉爽的自然风。


▲建筑保留原有山体、水体 ? 晟龍


二、合理使用地源热泵及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供应冬季全部热负荷和50%的夏季冷负荷,场地东南侧室外绿化地下部分设计192口双U型地埋管井。利用地下土壤温度全年相对恒定的特点,由土壤源热泵提供夏季大部分空调制冷负荷和冬季全部空调制热负荷,大大降低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同时避免了冬季供暖采用燃气锅炉。目前使用效果良好。


▲屋面太阳能板 ? 何雨婷


三、外墙的装饰混凝土轻型墙板以当地矿山工业废料(石渣、石粉)为主要原材料,不但可以强烈的表现特殊质感,还能有效防止开裂、降低成本,而且消化当地工业废料,从而起到节约资源,促进生态建设的作用。


▲装饰混凝土轻型墙板 ? 晟龍


结语


无数次去铜官窑,从方案到施工图,从修改到修改,从场地平整到露出地面,从牵牵挂挂的藏品等待到找到归宿最终落成。江水一年年丰盈了又干涸,远远的小树隐隐约约排成几行,飞鸟似乎在拍打着它们的层次,有一种苍凉朦胧、一望无际的美丽,一如初见。


建筑设计其实就是这样一件遗憾却美好的事情。铜官窑普通的瓷土能够创造出优质的器物,附着远古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流转融入到当今的建筑之间,再一次叠加当代人的多元思考。至此,人与建筑、人与人,在这以前及在这以后,可以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从觉华塔远眺建筑 ? 罗劲工作室


项目名称:铜官窑遗址博物馆
 
项目类型:博物馆      
设计方: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罗劲工作室      
公司网站:http://luojinstudio.cn      
联系邮箱:luojinstudio@cmie.cn      
项目设计:2011-2014      
完成年份:2018      
项目负责人:罗劲、谭志明      
设计团队:张昱婷、向宏、陈立、盛利、黄文斌、周红伟、刘建明、程启、张勇华、徐陆、杨帆      
项目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      
建筑面积:11436.5㎡      
摄影版权:晟龍、罗劲工作室、何雨婷      
客户:湖南长沙铜官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湖南省沙坪建筑有限公司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中心

四川·九寨沟游客中心 清华建筑设计院 项目简介 Project Profile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位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沟口。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总用地面积8.996公顷。建设内容包含游客服务中心、国际交流中心、荷叶宾馆改造、林卡景观、白水河和翡翠河驳岸加固、立交桥及引道建设等。作为景区标志性建筑及门户,项目建成后,将为每天最多4.1万人次游客提供交通接驳及保障性服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