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促进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石化行业要细化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动大宗化工废弃物的高值利用,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将“创新驱动”原则落到实处,使循环经济金字“招牌”更加夺目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重要战略部署,强调坚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关于“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立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本文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和助力石化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路径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促进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石化行业要细化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动大宗化工废弃物的高值利用,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将“创新驱动”原则落到实处,使循环经济金字“招牌”更加夺目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重要战略部署,强调坚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关于“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立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本文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和助力石化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路径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促进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等原则,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利用体系,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以工业现代化为抓手,推动制造业迈上绿色低碳、创新引领、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专利和知识产权等价值链高端,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增长新动能;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为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构建起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内涵特征的现代经济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开采-生产-消费-利用-废弃”的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大量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空前的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生态系统安全。循环经济通过可回收利用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从线性式的发展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的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转变为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从重视发展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从根本上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和对环境的破坏,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的必然选择。西方国家工业化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实践证明,“末端治理”是费而不惠的措施,难以从根本上化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循环经济一头连着资源,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施行清洁生产,实现效率变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提高资源效率的同时,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天蓝、地绿、水清、环境更宜居的新诉求,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消耗、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30·60目标,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扬和积极响应,碳中和成为各国的共同取向。2020年12月,欧盟发布新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要求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产品设计、生产和消费全过程,以提高资源效率。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研究表明,循环经济可有效减少全球水泥、钢铁、塑料和铝行业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采用减少废物产生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材料循环利用等措施,可以分别减少10%、12%和18%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是能源转型所无法解决的。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国迈向自然受益型经济的机遇》指出,社会经济转型将在中国创造1.9万亿美元的产值和88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推广共享交通出行方式、循环利用报废汽车、轻量化设计燃油车、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等措施,交通行业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可减少9%,细颗粒物(PM2.5)排放量可减少10%,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打造更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开创更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尽可能少的经济投入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在分析“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十四五”面临形势基础上,《规划》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部署了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行动,政策措施和组织实施,是“十四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部署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也为石化行业结合实际加以细化形成施工图和工笔画指明了方向。
《规划》部署的三大重点任务、11项重点工程与行动,构成“十四五”期间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通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与行动的实施,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大宗固废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为重要。《规划》从产品绿色设计、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化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等方面进行部署,以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循环型发展格局;对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规范二手商品市场发展、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通过推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和循环型农业发展等,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规划》重点工程和行动,将选择60个城市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对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2025年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建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各50个
;突破一批绿色循环构建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形成10个左右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和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等行动。
实现碳中和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仅要加速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能效水平,还要改变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方式,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依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石化行业实际,本文提出碳减排的若干路径。
一是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循环经济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3年1月《国务院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近期行动计划》出台,提出石化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路线图。《循环发展引领行动》要求,“十三五”加快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则要求着力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石化行业应从实际出发,制定行业循环经济的实施行动方案,提出相应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保障,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二是通过绿色设计和源头减量实现减排。 开展产品绿色设计和生产流程再造,优化或缩短生产流程,降低产品生产、运输、消费、废弃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中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化工生产减量化、绿色化和可循环化。生态设计的核心是减材、去毒、降碳;通过高强度新材料使用,不仅可以减少钢铁等材料的利用,还能减轻物体重量;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可以发现并替代有毒有害材料的利用;通过改变技术路径和生产工艺,充分利用化学反应的一氧化碳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改变原料构成、物理或化学反应条件、使用催化剂等途径,可以将其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并用作下一环节的原料,以降低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
三是通过产业链延伸或供应链优化实现减排。 随着技术进步,化工产品越来越多。石化行业从原料输入到产品输出,存在许多中间生产环节和中间产品,通过产业链招商等途径延伸产业链,利用先进大型高效设备替代中小型落后设备,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技术和工艺,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减少中间品周转或运输,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例如,一氯碱厂生产的氢气用于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合成氨生产,钾盐产品用于复合肥生产,构建了“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海水送热电冷却、精制卤水送到氯碱装置制取烧碱”的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显著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清洁燃料替代实现减排。 在满足能源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应用节煤、节油、节电等技术减少能源消费和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例如,通过回收利用化工生产中的余热、余能、余压实现节能提效,利用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非化石燃料取代高碳化石燃料,不仅可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还能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中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例如,石化行业主要是以能源为原料的转化行业,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就可以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五是利用废弃物或可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实现减排。 推动废弃材料或报废产品的回收加工再利用,开展企业生产废弃物/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使用相同/更高等级或更低等级的再生材料,与直接使用原生材料相比可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和泥浆状废物,以及不合格的产品、不能出售的副产品、反应釜底料、滤饼渣、废催化剂等,可以依靠技术进步,提取其中的有用物质,可减少原矿开采,并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例如,扬子石化通过火炬气的回收并用作燃料,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又如,回收1吨废塑料与使用化石原料生产1吨塑料相比,可以减少排放1.1吨-3吨二氧化碳。
六是通过化工产业园区产业耦合或废物处理利用实现减排 。在一氧化硫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热,利用好这些热能,可以减少能源需求和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十三五”以来,化工园区把安全、绿色、智慧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安全水平、能源循环利用率不断提升。有关研究发现,利用化石能源可以生产高碳材料,从而将二氧化碳固化在材料中实现减排。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的支持下,许多园区开展了循环化改造,一些化工园区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一些园区入选“绿色化工园区”和“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单位。通过对化工废物的分级分类处置,可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梯级利用,降低废弃物处置不当产生的环境影响,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既取得了明显进展,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2021年,《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文件先后印发,均强调要进一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更好发展石化行业循环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重新认识和定位石化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文中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造条件加快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随着能源作为材料使用概念的提出,要求石化行业研究新的定位:大多数石化企业是将能源转化为能源产品(如炼油)或化工产品,而不是消费能源。因此,要研究能源转化行业的内涵特征、评价指标体系、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排放的“领跑者”指标,细化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动大宗化工废弃物的高值利用,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将“创新驱动”原则落到实处,使循环经济金字“招牌”更加夺目。
二是健全法规统计基础。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将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为此,石化行业要健全化工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污染控制标准体系、重点产品生态设计标准体系、综合利用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和绿色供应链建设标准体系,构建一套国际通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系统全面的石化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统测结合、可操作的资源产出率测算方式,建立主要资源的物质流账户,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或化工园区建立完善资源消耗、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数据的直报系统,支持科研机构和社会第三方分析评价石化行业资源产出率指标,分析不同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资源产出效率的提升路径和具体措施,引领和促进石化行业资源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为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以国家需求、重大战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统筹引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大科技前沿支持力度,瞄准和抢占原始创新研究制高点,加强基础和难点问题的攻关,破解关键科学技术难题;通过交叉融合、协同攻关实现化工废物领域智慧感知与精准分离、智能化成套装备和控制系统、耐高温耐腐蚀高性能材料和装备零部件等“卡脖子”问题的突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智能合约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攻克回收工艺关键技术,提升化工废物再生产品质量;通过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方式减少原材料投入,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化工废物分类资源化水平和生产过程的环境风险防控水平。
四是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管理。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化工企业不断向园区集中,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化管理水平较高的园区,在推动石化化工行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应当看到,不同园区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园区布局规划不合理,规划实施过程中随意变动,项目管理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安全环保隐患大等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规范引导。要强化绿色发展,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化工园区环境影响评价,及时核查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加强环境监测,包括设置在线监控装置、视频监控系统、流量计及自控阀门,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并向社会发布相关监测信息。强化“三废”防治,尽可能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建设园区环境风险防范设施。积极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能效提升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化工园区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水平。
五是优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应当加大对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资源税、环境税等对化工废物源头减量和可利用废物焚烧、填埋处置的约束,扩大综合利用产品税收优惠、绿色采购、产品限制淘汰、政府补贴等范围,量化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完善化工废弃物全过程、精细化循环利用方案,促进可回收且资源—环境—经济效益高的物质循环,形成“谁利用、谁受益”“谁回收、谁受益”的政策体系;加大政府采购力度,采购资源再生产品,培育资源化产品发展内生动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领域重大工程的投融资力度。加强行业监管,使循环经济相关行业得到规范发展,真正收到节能、节水、节地和减材、减污、减碳的效果。
六是要以市场为导向,这是《规划》强调的原则。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的内容,对循环经济发展、再生资源产品生产更应重视需求导向。“十四五”的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建设应当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把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纳入法规制度,并完善配套法规政策,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政策性文件,从生产、流通、消费、废弃、处置等环节加强规范,确保各个环节循环衔接,避免以往实践中存在的不是对废物量估计过多,上了大标号的设备却没有那么多的“废物”原料,出现“吃不饱”“小马拉大车”的结果;或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购买了设备却不敢生产因为产品没有买家,避免“循环不经济”问题产生。
七是健全循环经济国际合作机制。 推进全社会资源消费从线性模式走向循环模式,是一场从理念、技术、管理到消费的系统性变革。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和话语权,需要在经济政策与制度框架制定、主要价值链中绿色商业发展、全球循环经济转型融资支持等方面,统筹建立协调的国家间、区域间合作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部署和整体性推进;在绿色“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中,尤其要统筹协调与沿线各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机遇,激励技术创新,完善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球资源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