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四时之景” 中国本土规划历来注重与自然天地万物的循环往复之道相结合,通过访察地方风物、遍览四时地景变幻、体察农作乡俗代序、借时节之巧营人工建设、因时节之异寓情于景,创造感知时节变化的风景体系,由此累代形成“四时之景”的风景营造理念。古代“四时之景”在城乡旷域层出叠见,同一城镇、乡村、场所,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亦有不同景象,所谓“四时之景不同”“四时景物皆成趣”。古文献中记载的“四时万景,纷翠毕陈”“江山之景,四时朝暮,变化无穷”“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踞一城之胜,收四时之景”等皆表此意。
1
何谓“四时之景”
中国本土规划历来注重与自然天地万物的循环往复之道相结合,通过访察地方风物、遍览四时地景变幻、体察农作乡俗代序、借时节之巧营人工建设、因时节之异寓情于景,创造感知时节变化的风景体系,由此累代形成“四时之景”的风景营造理念。古代“四时之景”在城乡旷域层出叠见,同一城镇、乡村、场所,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亦有不同景象,所谓“四时之景不同”“四时景物皆成趣”。古文献中记载的“四时万景,纷翠毕陈”“江山之景,四时朝暮,变化无穷”“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踞一城之胜,收四时之景”等皆表此意。
作为一种重视时节风景感知的风景营造观,“四时之景”重在因循和巧借自然的万千变幻,将四季节气与四时景致深度耦合,将农作祀俗与四时风土紧密结合,将人心化育与四时情景有机融合,通过细琢、放大、统筹经营不同时景,形成感知“时时有景、景皆成趣”的风景体系。论其实践要义,旨在基于仰观俯察,辨识四时而现的青花山水、沧海桑田、云雾烟岚等自然景致,择址布置亭、台、塔、阁等人工建筑,巧塑自然与人工景物时空连续的交相辉映之态;结合四时举行农事与祭祀礼节、民风习俗等活动,孕育敬畏天地感苍恩、慎终追远忆先贤等周期性景观风尚;通过登高望远、览景望怀、俯瞰凭思等方式,融合视听触味等多感官体验,构建寓情于景、贯注理想的精神家园。此番实践体现了古人将不断变化时空环境纳入到风景营造,折射出风景的动态性、生长性和周期性,更体现出古人理解自然与生命、时间与空间的价值观念。
2
“四时之景”的传统实践
结合历史文献、图景以及实地调研体会可知,中国历史上秉持“四时之景”理念的风景营造范例不胜枚举,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如河南登封,建测景台以“验四时之气”,于城郊嵩山之巅俯瞰城野四时迭观与吞吐气象。
▲ 河南登封县图及嵩山、测景台图景 [左引自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集》,右上、右下引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登封县志》]
黑龙江拜泉,城南木桥、桥周景物与四时月色互异,秋冬之际,新雪初霁,四望皎然,成邑之首景“南桥晓月”,另有旱湖秋色、明水春渡、桦门霁雪等皆显邑之四时奇观。海南琼州,为念东坡开泉之功,于城北修祠造亭、营建书院,书院内秋望皓月、冬见寒秧,初阳塔影、百雉霞光,四时之胜景变换,可相天机而拓文心。甘肃临洮,邑人建园池台榭可观水之涓、望山之巍,得山水气象可感四时之景,营观游之所以通四时之乐。
▲ 甘肃临洮府境图与四时之景 引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临洮府志》
▲ 山东沂南竹泉村三维格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自绘
安徽宣城,踞势险要、城池壮丽。城北门外有楼踞陵阳山峰为合城之高阜,登高纵目可见敬亭苍翠,可览“春花开而散锦,夏木茂而成幄,秋宵静而月明,冬晓温而雪霁”之四时景致。城南为补培地气营建南楼,左右分置正学书院、孝子祠以兴教化。南北二楼相互照应,寓情于景,构成涵育无垠、旷览四时的风景体系。

安徽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城周山川环绕。欧阳修依其西北多山之势建醉翁亭、丰乐亭,“道其风俗之美”,为邑人游观之地。登醉翁亭可观琅琊山水之乐,赏花、木、霜、雪等四时之景。登丰乐亭可“掇幽芳而荫乔木”,观“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凡此“四时之景,无不可爱”,筑成滁州四时山水人居美景,提振邑之文境。

▲ 山西河津樊村堡古貌图 图片来源:樊村堡村口广场墙绘《樊村堡古貌图》
陕西蓝田辋川别业,拥山水林田泉溪之胜。王维访察地方风物,广揽山川形胜,以山川泉石、地物时节题名,营造辋川四时二十境。园内辛夷坞春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时见“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又有“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秋日“栾家濑”中“飒飒秋风中,浅浅石溜泻”,大小景致尽现自然与人居趣味,四季景概与诗人心性方显,所谓“景物因人成胜概”。
▲ 《辋川图卷》局部 引自元王蒙(王叔明)摹右丞辋川图卷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YFD1100904)、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0J015)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