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条新闻火了,跟“二师兄”有关。据新华社报道, 湖北省鄂州市一栋26层高的养猪大楼近日正式投产,首批引进3700头种猪。 该养猪大楼各楼层温度、湿度等可自动调节,喂料、排粪等操作都通过自动化控制完成。每层楼是一个独立的集约化养猪场,可避免人员、物资、猪在各层间交叉流动,从而有效阻断疾病传播。工人只在必要的时候进入猪舍进行日常巡查、打疫苗、调整猪栏等工作。
1、企鹅池
从蝙蝠的生活习性出发,根据不同品种蝙蝠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做出符合生物习性的设计,做到真正的“以蝠为本”。
3、熊猫屋
哥本哈根熊猫屋,是由 BIG Bjarke Ingels Group 与 Schonherr Landscape Architects,两大专业团队合伙设计的。团队里集合着著名建筑师,工程设计师,熊猫专家,动物学家,以及专业的兽医,旨在以哥本哈根动物园为锚点,设计和打造出最符合熊猫生活习性,以及最舒适的熊猫生活环境,以求真正意义上保护全球稀有动物。
熊猫屋的圆形设计,一阴一阳,相抱而生。
![](http://g.co188.com/img/topics/new_topics/images/blank.gif)
BIG 创始合伙人 Bjarke Ingels在谈及熊猫屋的创作时说:“做建筑如同画人像。为客户设计一幢房子就像在捕捉他们的本质、他们的性格和特点,然后融入建筑形态。这次我们的客户就是两只大熊猫,他们喜好孤独的特质需要设计师为他们创造两个相似但彼此分离的栖息地——一个属于她,另一个属于他。熊猫栖息的空间像一个巨大的太极符号,阴阳的两半分别象征着:男跟女,彼此补全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场馆弯曲的线条在一些区域抬升形成了他和她之间以及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必要分割。位于公园的中心地带,我们的设计使得整个周边的交通都与场馆相连,两只大熊猫变成了哥本哈根动物园宇宙的中心。”
动物园的内部空间非常大,遍布各种植物,岩石,攀援树和树干,让大熊猫们有空间休息,玩闹,进食,同时,盆地,溪流,瀑布等各种元素的使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同时起到降温的物理作用。
福斯特事务所完成的哥本哈根动物园的大象屋,供一群印度大象使用。 大象屋由大面积的天窗覆盖,玻璃穹顶不仅为大象活动区提供了遮蔽物,而且使大象屋室内与天空交接、获取日照。大象可以聚集在这儿,或者到室外的活动场活动。穹顶外部有一圈阶梯状的参观台,一个倾斜的步道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参观空间,沿着步道人们可以看到活动场内大象的活动。建筑师对动物和游客间的屏障进行了精心设计,大象活动场的围墙隐藏在一个加长的水池中,不仅对大象和游客进行了隔离,同时,当人们在公园中游玩时,突然看见眼前出现的大象,会感到额外惊喜。
蝴蝶鸟舍位于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尔诺尔岛的一个较大景点上,为游客创造了多种感官体验。其标志性的金色屋顶以树叶状的图案悬垂在鸟舍上,而有机形状的天窗和全方位的玻璃将天空和地面融为一体。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在生物群落中创造出独特的光感。
屋顶使用的茅草,是村民们在农闲时采集和编织的,兼具防水和透气的功能。无论是青竹、鹅卵石还是茅草,都是采自山林的自然材料。搭建也是由村民一起完成,五六个师傅在两个星期内就可以搭完。
建筑师在设计中,为了保护农田,猪舍没有地基,巨型青竹构筑成一个自我稳定体,如同一只大鸟,轻盈地落在鹅卵石砌成的矮墙上。茅草的长边形成有效的屋顶防水系统,又能保持呼吸性,气流可以加速吹干茅草,防止腐烂和蛀虫。鸡舍同样是纯天然的竹构建筑,底部由木栅构成。五间亭由五个小间组成,可供游人休息喝茶。
日本铁路的乌龟专用道
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山羊栈道,缩短羊群行进距离
澳大利亚为 红蟹 筑的“蟹行天桥”
非洲的大象涵洞
好的建筑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如果因为人类的存在,动物的生存空间就要被压缩、被破坏,无疑是一件非常不人道的事。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建筑设计除了要“以人为本”为核心设计理念,还应该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为它们打造多样化的宜居性空间,也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