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坚决贯彻落实“无废城市”建设决策部署,加强统筹谋划,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制定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着力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树牢“无废”理念,提速五大领域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着力推进源头减量。 坚持绿色转型升级,推动9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2022年合肥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肥西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2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1个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省级绿色工厂55家、绿色设计产品170款、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家,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推进绿色矿山创建,4个矿山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2022年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绿色生产面积12万亩,共建设化肥、农药减量示范区237个,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七连降”。庐江县、长丰县入选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肥东县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获批全国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9%,2023年一季度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45.28%。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根据“2022年天猫双11绿色物流报告”减碳排行榜,合肥市名列全国绿色物流减碳大市第5名。
合肥市坚决贯彻落实“无废城市”建设决策部署,加强统筹谋划,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制定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着力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树牢“无废”理念,提速五大领域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着力推进源头减量。 坚持绿色转型升级,推动9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2022年合肥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肥西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2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1个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省级绿色工厂55家、绿色设计产品170款、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家,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推进绿色矿山创建,4个矿山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2022年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绿色生产面积12万亩,共建设化肥、农药减量示范区237个,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七连降”。庐江县、长丰县入选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肥东县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获批全国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9%,2023年一季度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45.28%。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根据“2022年天猫双11绿色物流报告”减碳排行榜,合肥市名列全国绿色物流减碳大市第5名。
健全收集转运体系。 完善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建成4个一般工业固废分拣中心,不可利用一般工业固废主要依托工业炉窑、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焚烧。分区建成4个危险废物小微贮存转运中心,切实解决小量危险废物收集难、转运慢、管理弱等问题。建成生活垃圾投放点4814座、生活垃圾转运站16座,经改造后半数以上的中转站设有厨余垃圾专用泊位。入选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推进“两网”融合,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点445个、乡镇分拣中心101个、再生资源产业园1个。构建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收储点的“1+X”秸秆收储网络体系,建成70个标准化收储中。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处理体系,设立村镇回收网点957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巢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基本实现全回收。
提升利用处置质效。 重点突破尾矿、工业污泥等传统大宗工业固废深度利用难题,强化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完成省级验收,培育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上企业130余户,沙溪铜矿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实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预计处理尾矿170万吨。全市6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9500吨/日,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全焚烧”。建成3座餐厨垃圾利用设施,处理能力1600吨/日。着力补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短板,高新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蜀山区小庙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长丰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改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对全市建筑垃圾占比较大的工程渣土,按照“就近消纳、对口包保”原则,采取建设项目土地平整、城市生态廊道区域内洼地填平、提高道路标高等多种方式进行利用。推进五县(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