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通知》, 提出到 2025年 ,实现5米格网的地形级实景三维对全国陆地及主要岛屿覆盖,初步实现5厘米分辨率的城市级实景三维对地级以上城市覆盖 。
利用实景建模技术,可以更快的为项目提供工程级别的实景模型、正射影像、数字表面模型(DS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点云等,从而提高项目效率,降低项目成本。
用户利用无人机采集影像,收集创建高精度地理参考三维模型所需的信息,从而降低在危险场地工作的安全风险。通过实景建模软件可快速生成三维实景模型,优化项目工作流,为项目设计、施工和运维提供支持。
倾斜摄影技术是国际测绘领域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颠覆了以往正射影像只能从垂直角度拍摄的局限,通过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多台传感器,同时从一个垂直、四个倾斜等五个不同的角度采集影像,通过建模软件运算获得仿真的地表三维模型,而这一建模过程往往需要海量的影像数据来支撑。
面对海量的数据,如何协调生产过程中每一步的生产效率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在提高生产效率上,可分为 硬件 和 软件 两方面的提升。随着建模软件的增多和不停的更新换代,我们的生产效率也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更直接的是我们可以升级计算机的数量和配置,对于计算机自动化建模,业内最开始的认识就是要用好的 显卡 ,其次是 大内存 ,再就是需要 性能强的核心组件 。
而除了 显卡内存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 存储器设备 。
数据存储器会影响生产效率,这个我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数据放在固态硬盘就会比普通硬盘处理的快。
大规模的实景三维建设,常规存储系统往往会遇到如下问题:
1
数据读取效率低: 测绘数据导入阶段和处理阶段,无法支持海量原始图片的快速写入与读取,存储系统性能往往成为了整个处理集群中的短板。
2
需要大规模算力支撑 : 数据处理与建模阶段,多数存储只能提供单一IP的访问方式,当几十台或上百台电脑同时访问存储系统,存储系统就会变得低效无法兼顾,无法满足大规模集群作业的需求。
3
存储空间不足: 受存储成本的限制,实际生产中可能无法对每天拍摄到的影像数据进行长期存储,仅能在业务场景需要时申请指定区域的部分影像。 即使是这些部分影像,也是动辄几十TB,导致整个影像资源存储、共享难度大。
4
数据存储查找慢: 随着测绘数据的不断增长 ,数据查找慢的问题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