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之美尽在细节中
艾不闻哇哇
2023年11月13日 10:00:40
只看楼主

古时候的装饰,讲究方位、应用时间、美观和寓意,所用的材料力求健康,并且历经几百年而不败。现在的装饰,只是把个人认为好看的东西罗列在一起。也不管有用没用,是否占用空间,是否长久,是否有损健康,更不要说能否带来吉祥了。 从这点对比,古今建筑的体与用就相差太远了。      


古时候的装饰,讲究方位、应用时间、美观和寓意,所用的材料力求健康,并且历经几百年而不败。现在的装饰,只是把个人认为好看的东西罗列在一起。也不管有用没用,是否占用空间,是否长久,是否有损健康,更不要说能否带来吉祥了。 从这点对比,古今建筑的体与用就相差太远了。      

     
     

     
说起 中国古建筑,第一想到的就是磅礴大气、富丽堂皇。 待之后细细欣赏,便会发现她的美更多地体现在一处处的细节中,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1、雀替      

     
     

     
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中国古建筑的制式和特色构件之一,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也用在柱间的挂落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 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并一直沿袭至今。      
2、斗拱      

     
     
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在中国古代,斗拱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只是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有很强的抗震、抗压能力。      
3、挂落      

     
     

     
挂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 在建筑外廊中,挂落与栏杆从外立面上看位于同一层面,并且纹样相近,有着上下呼应的装饰作用。 而自建筑中向外观望,则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组成的景物图框中,挂落有如装饰花边,使图画空阔的上部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层次,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4、柱础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 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      
5、悬鱼      

     
     

     
悬鱼是位于悬山或者歇山建筑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元素,最早出现在唐代,但从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保留下来的唐代实物很少,所能见到最早也是宋代所建。 典出《后汉书·羊续传》。 讲的是东汉羊续任南阳太守时,下属送给他生鱼,他收下来悬挂在院子里,后来这人又送鱼给他,他把上次悬挂的鱼给这人看,叫他以后不要再送。 这样,“悬鱼”一词便成了官吏廉洁的代名词。 宋徐积有诗句云: “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      

     
6、吻兽      

     
     

     
吻兽是位于殿宇屋顶的装饰性建筑构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7、影壁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琉球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 屏风的作用与影壁相似,琉球语里直接把影壁称为屏风。 影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影壁,后者称为外影壁。 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 著名的影壁有故宫的九龙壁、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为人民服务影壁等。      
8、雕刻      

     
     

     
雕刻是和建筑主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理想、追求相呼应的。 明、清两代所采用的木雕花纹图案的突出特点在于大都追求高雅、富丽、吉祥,寓理想、观念于图案之中。 另外,不同的雕刻物,有不同寓意,他们刻意追求的是增福添寿,比如蝙蝠,寓意福寿; 松、竹、梅、兰,寓意文雅气节。      
9、门簪      

     
     

     
门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构件,用来锁合中槛和连楹的,它就像是一个大木销钉,将相关构件连结到一起。 门簪有不做雕刻的,也有做雕刻的。 做雕刻的门簪其雕刻部位主要在簪头的正面,题材有代表春夏秋冬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四季花卉,象征一年四季富庶吉祥; 或是雕“团寿”,“福”,“吉祥”等字,然后贴在门簪上。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0、额枋      

     
     

     
额枋也叫檐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南北朝的石窟建筑中可以看到此种结构,多置于柱顶; 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到宋代始称为“阑额”。 有些额枋是上下两层叠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 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额枋的主要作用是承托上部头拱。 额枋由于处于建筑物的显要部位,是视觉感受到的重要对象,因此,一般都把它作为装饰的突出部件,常常施彩色雕塑进行装饰。      
11、门枕石      

     
     

     
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它不仅能承受和平衡门扉的重量,还可强固门框。故其门内部分是承托构件,门外部分是平衡构件。门枕石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品。      
12、墀头      

     
     

     
墀头(chí tóu)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建之一。 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两边山墙边檐,用以支撑前后出檐。 本来承担着屋顶排水和边墙挡水的双重作用,但由于它特殊的位置,远远看去,像房屋昂扬的颈部,于是含蓄的屋主用尽心思来装饰。 墀头筑于一栋房屋的两边墙上,俗称“腿子”,或“马头”,多由叠涩出挑后加以打磨装饰而成,所以成对使用。      
13、藻井      

     
     

     
天花是遮蔽建筑内顶部的构件,而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则称作“藻井”,这种天花的每一方格为一井,又是以花纹,雕刻,彩画,故名藻井。 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绘有彩画、浮雕。 据《风俗通》记载: “今殿作天井。 井者,东井之像也。 菱,水中之物。 皆所以厌火也。 ”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祐建筑物的安全。      
14、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中扮演重要特色。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墙体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      
15、月梁      

     
     

     
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加之南方天气炎热,殿堂基本上都做“彻上明造”而不做天棚,这样一来月梁的形象暴露于外,当人们进入殿堂时,全部梁架构造一目了然。月梁的侧面常常施以雕刻纹样极为精美,加上梁本身柔曲的外形,真是非常的美观而精巧。宋代以前大型建筑中露明的梁多采用“月梁”做法,到了明清时期,官式建筑中已不再使用,但在江南民间建筑中却仍较为常见。      
16、望柱      

     
     

     
望柱也称栏杆柱,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桥梁栏板和拦板之间的短柱。 望柱有木造和石造。 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 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 望柱主要有柱头和柱身两部分构成。 柱身比较简单,大多都只做成方形石柱形式,而望柱的形式主要表现在柱头上,可以雕刻多种不同的柱头样式。      
17、漏窗      

     
     

     
漏窗,俗称漏花窗(即有部分空透的墙窗)、花窗,是窗洞内有漏空图案的窗。漏窗一般用于封闭的小视距的空间(视距比1:2.5-1:3),可以免除小空间的闭塞感,增加空间层次,做到小中见大。江南宅园中应用很多,北方较少。漏窗作为窗的一种,首先起着通风、采光的作用;此外,漏窗又有透景的作用。园林中的景有旷和奥两种,漏窗得景,介于幽旷之间,既不完全暴露,又不完全遮挡,可望而不可及,正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 

免费打赏
真仙
2023年11月20日 16:22:18
2楼

很不错的文章!感谢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