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深圳市光明区建筑工务署发布的科学城体育中心项目全过程设计招标中,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建筑设计院提交的原创设计方案成功中标。 ▲ 清晨效果图
近期,在深圳市光明区建筑工务署发布的科学城体育中心项目全过程设计招标中,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建筑设计院提交的原创设计方案成功中标。
▲ 清晨效果图
▲ 黄昏效果图
项目选址于深圳市光明区科学公园北侧,与深圳科技馆、西方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建筑共同打造城市景观界面。北侧为城市重点打造的科学环廊界面,与新兴产业用地共同塑造活力街道空间。基地东南方向与柴山山体自然衔接,景观资源得天独厚。
基地呈不规则形状,总面积约5.25万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西南毗邻地铁六号线科学公园站,交通便利。
▲ 项目区位
▲ 点击观看项目视频
渗透 · 隐山间、融自然、行云叠翠
▲ 科学岛视角效果图
设计初始,从周边丰茂的自然环境入手,试图通过创造不同标高串联的草坡、城市阳台、屋顶花园等开放室外公共空间,将柴山之苍翠自然引入场地之内,层叠渗透于建筑之中。市民穿行其间,慢行休憩、远眺柴山、对话城市,共享自然。建筑西侧以简洁有力的线条面向城市,彰显运动的速度与力量本身,东侧延续自由流动的曲面造型,弱化体量。如山间行云缭绕,融于山体,隐于自然。
起伏的平台草坡与流动的建筑形态相结合,可穿行于不同标高的环绕立体步道和观景平台将基地周边的城市功能与科学公园有机结合,通过商业配套等功能置入,形成了可游玩、可慢跑、可购物、可观景的多层次健身休闲景观空间,打造容纳丰富生活场景的体育生态节点。
▲ 室外漫游流线
▲ 柴山观景台视角效果图
延展 · 迎城市、望山水、缝合城市
▲ 科学环廊(图源《城市设计导则》)
项目北侧为科学环廊的活力街区空间,南侧为科学公园城市景观界面,基地周边衔接各类功能不同、尺度各异的功能布局,因此, 如何对话周边,自然过渡,成为本项目重点解决的任务。 设计力求通过打造柔性延展的城市界面,结合商业布局打造地面活力空间、利用平台形成多层次连续的空中开放空间及城市阳台,从而联动西侧商业,激活北侧产业园区、对话自然景观,呼应文化建筑,将各功能空间自然延展,缝合城市。
▲ 北侧产业园区视角效果图
设计利用舒展的曲线柔化建筑体量,化解用地不规则带来的制约,使建筑自然融于南侧大尺度的科学公园景观界面之中。北侧结合体育建筑疏散大平台的特性,合理利用综合馆裙房布局,通过尽可能高的贴线率塑造完整连续的科学环廊城市界面,通过连续的架空走廊结合底层面向公众开放的服务空间,打造连续的清凉场所,形成富于“烟火气”的充满活力的体育文化商业街区,通过不同标高、多角度的视觉通廊,将都市产业与自然景观的延展交融。
▲ 城市阳台
▲ 空中开放空间与城市阳台互动
▲ 空中花园效果图
▲ 中部活力广场效果图
融合 · 集约化、高密度、多核赋能
▲ 集约化功能布局
▲ 清晨效果图
当下,体育建筑已逐渐步入后奥运时代,体育中心的定位也在经历着从“竞赛主体”到“运营核心”的蜕变。结合深圳城市土地高度集约的开发模式,设计弱化了传统的体育中心形象,将健身休闲功能与商业经营设施贯穿连接,结合融于自然的公园景观式休憩空间,创造集“竞技体育、活力演艺、全民健身、休闲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2.0升级版体育中心。形成集赛事核心、训练休闲运动核心、景观生态核心、体育商业核心于一体,多核驱动的“Sport+”体育休闲综合体。
项目开发强度相对较大且用地不规则,因此设计大胆尝试以高效、融合的布局模式,将体育馆与热身场地叠加、综合馆与运动员公寓组合,在有限的用地空间内,顺应人流朝向、契合基地轮廓和周边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地面活动、开放共享的交流空间。
▲ 形体生成
▲ 剖轴测图
▲ 体育馆比赛厅室内效果图
▲ 休息厅室内效果图
▲ 综合馆多功能运动场地
▲ 综合馆游泳馆
▲ 热身场馆
城市公共空间纽带 · 打造 “SPORTS+” 体育休闲综合体
方案基于高度集约的设计定位,既可承办国际顶级体育赛事、服务专业运动员集训,也是融合观演、展示、商业、文化、餐饮等多功能运营的开放性休闲体育中心。在满足体育建筑核心功能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于建筑与城市的对话,环境与景观的融合,将活动广场、健身步道、观景平台和沿街商业配套等元素统筹规划,打造富于标志性的城市空间纽带。以体育为核心,塑造汇集城市人气的“Sport+”体育休闲综合体。
▲ 西侧主入口广场效果图
▲ 南侧活动场地效果图
▲ 夜景效果图
项目图纸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三层平面图
▲ 四层平面图
▲ 剖面图
▲ 南立面图
▲ 北立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