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轨道交通:运维后市场积势蓄力,轨交新生态聚势拓能

轨道交通:运维后市场积势蓄力,轨交新生态聚势拓能

发布于:2023-12-08 14:21:08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轨道交通作为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带动轨道设计、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又为人力、物资、信息、技术等流动提供渠道支撑,串联城市产业,使城市用地空间将得到立体化、复合化集约利用,为多个产业领域“输血”。2022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6537亿元增长到967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3%,铁路轨道交通、城际市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三线全开,我国已进入轨道交通全面提速时代。同年,成都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约2000亿元,城轨车辆装备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50%,成为国内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以及产业链最齐备城市之一。



轨道交通产业链


轨道交通可以分为传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城际轨道交通三大类型,其中传统铁路包括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磁悬浮列车等,城际轨道交通为新兴的轨道交通类型,主要负责高速度兼中距离的旅客运输,通常由大型动车组运载乘客以实现相邻城市间的快速联络。 上游 分为设计咨询、机械零部件、专用材料,主要包括咨询、规划、设计、车内设备、先进钢铁材料等行业领域; 中游 分为建设施工、机电设备及系统、整车制造,包括工程建设总承包、牵引转动系统、铁路客车整车制造等行业领域; 下游 分为运营维护、增值服务、运输服务,包括交通客货运、商业广告、资源管理、行车组织管理、客运组织管理等行业领域。

▲          轨道交通产业链(数据来源:锐成产城咨询分析)



           

全国轨道交通

发展情况

■ 总体概况              

             

轨道交通持续扩容, 运维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近年,我国轨道交通总营业里程及路网密度不断提升,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提供契机。截至2022年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规模达9673亿元,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轨交建设由“大修期”逐步进入“维修期”,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分别为7109亿元、5443.97亿元,分别下降5.1%、7.1%,整车制造领域基本被中国中车垄断,市场份额超过95%,旗下株洲电力机车、南京浦镇、长客合计占据了81%的市场份额。          

         
从轨道交通运维市场看,           2022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维护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66.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铁路运维市场占比在89%左右,城轨运维市场占比在11%左右,维修运营成为轨交“存量”市场新发展点。          

         
从轨道交通运输市场看,           2022年我国铁路货运总发货量达49.84亿吨,同比增长4.4%;受疫情因素影响,我国轨道交通客运规模出现下滑,2022年我国铁路客运量为16.73亿人,同比下降35.9%,城轨客运量为193.02亿人,同比下降18.5%。          


■  主要政策规划


2022年12月,国务院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提出,到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加快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2022年12月,国家铁路局 《“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 提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坚持以国家需要为指引,以重大工程为抓手,推进铁路领域战略高技术、装备和系统集成攻关,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  近年来中国轨道交通主要政策(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锐成产城咨询分析)



主要城市与重点企业

发展情况

■  区域发展


五城引领、齐头并进


北京 具有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中国中铁、中国通号、中国物流、中铁工业等龙头企业总部均已落地,已形成“中央企业+上市企业+地方进京企业”发展格局。


广州 聚集广州地铁、广州中车等30余家龙头企业, 在规划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运营与增值服务、装备制造等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值占比在70%以上,形成了以运营服务为主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2022年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


青岛 集成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能力,具有中车四方股份等龙头企业、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和2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具备高速动车组、跨座式单轨车辆、悬挂式单轨车辆等生产能力,生产的高铁动车累计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约60%。


株洲 打造全国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齐全的轨道交通制造集群,拥有中车株机、中车株所等5家百亿级的龙头骨干企业和35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具有国产化高速动车组的核心技术,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


成都 依托西部大开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建设等战略机遇,建有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成立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联盟,有轨道交通企业400余家,形成了以中车成都、新筑股份等企业为龙头,康尼装备、海康威视等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


         

         
■  行业重点企业          

         
市场呈现垄断竞争格局            

           
从企业分布看,北京成为龙头企业集聚区,江苏、广东、山东企业资源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行业龙头总部位于北京,截至2023年5月,全国轨道交通企业有18429家,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分别有2090家、1920家和1408家。            

           
从市场竞争来看,轨道交通装备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形成中国中车、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三足鼎立”格局。               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和中国中车相关业务收入均超千亿元,相比其他企业形成“断层式发展”格局,2020年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占铁路建设施工总市场份额75.7%,2021年中国中车全球市场份额占54.2%。其中,中国中铁是城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系统服务商,其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超全国已开通总里程的三分之一;中国铁建在地下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963亿元,同比增长7.48%;中国中车是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业龙头,2022年营业收入为2229.4亿元,占据23%的北美市场、25%的东南亚市场。            



▲  中国轨道交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前三分布情况(数据来源:锐成产城咨询分析)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及区域分布(数据来源:锐成产城咨询分析)


                 
▲  2021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要上市企业业绩前10(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数据,锐成产城咨询分析)



成都轨道交通

发展情况

■  总体概况


开拓千亿版图, 初步形成轨交全产业链


成都初步具备从创新研发、制造生产到运营维护的轨道交通全链条体系,着力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成都具有超大规模轨道线网资源,2017年至2022年,成都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强度连续五年位于全国前列,已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558公里,为全国性铁路综合枢纽,2022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约2000亿元,年均增速10%以上,城轨车辆装备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50%,成为国内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以及产业链最齐备城市之一:


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       成都汇聚了中车成都、中车四方、中车长客等30余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400余家,推动轨道装备智慧工厂、交控科技西部区域总部等14个“ 专精特新 ”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成都,实现直接投资签约额超13亿元,带动市域外投资超18亿元,形成车辆智慧检修、下一代智慧列控系统、自主化电气牵引系统等产业关键设备及系统的研造修能力,逐步实现“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创新动能逐步增强。       聚焦轨道装备智能化、设备统型、国产化替代、新材料研究等方向,成立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轨道时代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材料与工程创新中心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打造了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新一代综合监控研究测试平台等多个“国内首个”技术研发平台,提供多系统智能运维技术试验、多功能综合测试,加快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目前成都轨道集团已研发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40—160km/h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全自动市域列车,培育孵化了全球首台套地铁线路巡检机器人等20多项成都“智”造新技术。    

   
智慧维保功能日益健全。       围绕轨交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成都打造产线数字化集成系统,创新构建“1+N”城轨智能维保体系,建有西部地区首个具备城轨A型电客车自主检修能力的维保基地“成都轨道装备智慧工厂”,推动检修车型更兼容、管理更智慧、检修更高效,形成每年超过250辆的“整车+转向架+大部件”核心检修能力,打造国内城轨车辆智慧检修合作标杆。    



   
■  主要政策规划          

         
2022年5月,成都交通运输局、经信局等《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2019—2025年)》提出,立足金牛、新都、新津、蒲江四大产业功能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成都与周边市州积极开展产业链配套协作和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将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打造成为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和轨道交通产学研用融中心。          


2022年5月,成都人民政府《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落实市委产业“建圈强链”行动部署,抓住高原铁路、成渝中线等重大工程建设机遇,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深耕城轨、发力大铁、培育新制式,打造全产品链谱系,着力提升装备制造能级、打造制造服务增长点、培育泛轨道交通领域。


         
▲  近年成都轨道交通应用主要政策(数据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锐成产城咨询分析)      

     

     
■  产业布局      
     

     
两主多协同      


根据《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构建以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主要承载地,金牛坝科技服务产业功能区、中德(蒲江)产业新城为协同发展地的发展格局。其中: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 规划总面积40.8平方公里,以中车成都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布局发展城轨地铁、城际动车组、氢能源有轨电车等车辆研制,以及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维保检修、科技服务等制造服务业领域,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保基地。


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 规划总面积48.7平方公里,聚焦智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新制式轨道交通装备、铁路创新装备等细分领域,重点布局发展城际动车组、地铁、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以及工务产品、节能环保产品、声屏障产品等轨道系统产品研制,全力打造轨道交通新制式创新基地。



   
■ 重点企业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工业拟推荐企业为成都中车电机、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成都运达科技等4家;轨道交通产业链服务业拟推荐企业为中铁科学研究院、中铁产业园(成都)投资发展;轨道交通产业链建筑业企业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



▲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拟推荐链主企业(数据来源:成都市经信局,各公司官网,锐成产城咨询分析)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

发展思考


成都将轨道交通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范畴,紧抓西部大开发、高原铁路、成渝中线等重大战略工程发展契机,通过“市场换产业、龙头引配套”,初步形成了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智慧运维与增值服务等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态势,但对标北京等先发地区,仍旧存在轨交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亟须提高、多维市场拓展较弱、行业话语权有待增强等问题,还需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力等方面,增强轨交对城市经济的引领支撑作用。


■ 强企业——提高         产业链核心竞         争力

做强做大轨交链主企业。         支持成都中车电机等头部企业牵头,联合西南交大等高校院所成立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创新发展工程任务,聚焦信号系统、通信系统、制动系统等关键核心领域,以内部企业孵化实现本地产业配套率提升,参与研究制定轨道交通重大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提升“行业话语权”,助力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打造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加强成都中车电机等在蓉企业与国铁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国字号”单位的沟通协调,定期召开供需对接会,推动多方合作与资源共享,促进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和配套协作。推动成都中车电机等链主企业向在蓉中小企微企业开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平台等创新平台、实现重大项目共申共研,实现轨交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部件制造能力提升,加快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 夯技术——推动创新成果应用转化

强化轨交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高原铁路和行业需求为牵引,聚焦多制式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技术、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信号控制、关键系统可靠性、列车运行节能优化等技术方向,推动成都中车电机与西南交大等高校院所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解决关键技术工艺瓶颈问题。向轨道交通企业发放创新券,将轨道交通计量研究中心、产品认证认可中心等纳入科技中介名单,支持企业使用科技创新券购买服务,降低企业技术研发成本,提高企业创新研发积极性。

加强轨交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高原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基地、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复杂环境隧道结构实验室、新制式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平台等建设,聚焦新技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试基地和小试车间,加快氢能源燃料电池、特种材料、多制式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技术等核心技术在城市轨道领域的转化应用。

■ 拓市场——加快上下游左右岸延伸

打造泛轨道交通产业。         聚焦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等铁路专用产品、轨道系统及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工程材料、新型非金属材料等专用材料,引进二重(德阳)重型装备等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大力推广应用轨道交通装配式建筑产品。建设工程施工装备租赁平台,推动施工装备管理与租赁和工业互联网相互融合。拓展TBM等大型施工设备的主驱动变速箱、中心回转装置等关键件再制造领域,构建施工设备关键件配套及整机再制造的产业链条。

拓展轨交衍生服务业态。         依托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联合中铁二院、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开展轨道交通智能化运营、空间信息技术、大客流监测与预警、安检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推进轨道站点的TOD综合开发,构建时尚消费、泛文创休闲、商务服务、旅游服务等消费场景,推动轨道“人流”转换为空间“商流”。

■ 促协同——加强域内域外开放合作

构建成渝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搭建成渝轨道交通企业合作交流平台,聚焦跨坐式单轨、CBTC列控系统互联互通、融合供电技术、进口牵引系统改造及检修技术等轨道交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通过科技资源共享、核心技术共研、产业人才共育、平台共建、项目共申、成果共孵、活动共办等方式,推动两地轨道交通及其配套产业供需对接、校院企地协同攻关,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推动成德眉资轨交产业配套协作。         依托成都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成德眉资轨道交通产业供需清单、产业链重点配套企业名录等,发挥轨道交通行业协会、产业生态圈联盟等作用,常态化举办轨道交通主题展会、高峰论坛、投资推荐等活动,加强成德眉资产业链头部企业与关键配套企业供需对接,促进政企交流、企业互动和资源配置。

■ 造场景——深化智能交轨运维体验

打造智慧城轨市场新场景。         鼓励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技术与轨道交通场景的融合应用,依托BIM等智慧建造技术及车辆智能运行、车内环境智能控制等智慧装备研发推动智慧城轨发展,打造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智慧出行云平台,提供轨道交通大脑整体解决方案,培育发展虚轨列车、无人驾驶等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场景体验服务。

强化智慧维保场景建设。         完善智慧运维“一网三中心”体系联动机制建设,推动迭代升级,深化MRO(城轨检修系统)、IOT系统(产线数字化系统)、城轨列车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等智能系统在成都轨道装备智慧工厂、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中的融合应用,全面推进修程修制动态优化,实现运维处理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提高智慧检修、智能运维效率。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从企业分布看,北京成为龙头企业集聚区,江苏、广东、山东企业资源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行业龙头总部位于北京,截至2023年5月,全国轨道交通企业有18429家,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分别有2090家、1920家和1408家。   

    2023-12-12 13:41: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8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市场化的超级总部 ”的新规划模式,值得大家去留意...

提起超级总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深超总,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上海杨浦滨江这几年不吭声的搞了一个‘’沪超总‘’,   并且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这种新发展模式值得大家去思考。 杨浦滨江的定位是 世界级城市会客厅 ,它的创新点在于: 是以旗帜性龙头+地标性商业+引领性文化,开放式融入城市功能的发展模式。 也就是说,与传统的城市设计框定好,密集的布局超级总部企业不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