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境内拥有京杭运河以及浙东运河,近些年来,浙江积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运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编辑 |
浙江境内拥有京杭运河以及浙东运河,近些年来,浙江积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运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编辑 | 张宁
“暖暖的午后跟我到梦里的水乡,谁也载不走那扇古老的窗,玲珑少年在岸上守候一生的时光……”行走在绍兴800余年历史的八字桥上,一段段婉转的歌声从乌篷船里飘扬而出。与歌里唱的一样,乌篷船的主人——今年70岁的船夫张水更已经在水上“守候”了20多年,对他来说,古运河两边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走喽!”买一张船票,便可以登上船,听张水更口述运河的变迁。船桨摇起,乌篷船在水面上荡起了一圈圈涟漪。“你看前面的八字桥、广宁桥,都是古桥,现在也依然能用。”
张水更与乌篷船 高雅 摄
张水更口中的八字桥、广宁桥等是“绍兴桥群”的组成部分,作为绍兴历史文化的象征,这些古桥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是研究宋代桥梁建筑技术和中国桥梁史的重要实物例证。古桥犹如运河上的条条丝带,与浙东运河相伴相生。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2008年11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和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浙东运河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5月,浙东运河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大运河项目的一部分。
历经沧桑,浙东古运河航道尚存,曾经的“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如今依然航船辐辏、工商并茂,发挥着重要的水利、航运、生态等作用。
八字桥 高雅 摄
“都是运河保护得好,现在大家才看得见嘛。”说起20年来的变迁,张水更很有感触:“改变很大的,之前游客没有这么多,环境也没有这么好。现在运河保护得好,越来越多游客来坐船听故事了,我们划船也越来越起劲儿。”
聊到未来的期盼,张水更说希望能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运河文化,来乌篷船里听一听历久弥新的运河故事,到附近的鲁迅故居和浙东运河博物馆感受运河滋养出的优秀文化。
“文化传承就是要从娃娃抓起!”钱银是浙东运河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说起文化传承与保护,这个“90后”姑娘有着自己的见解,不过,这见解背后也下了不少的苦功夫。
“自从知道有机会成为讲解员的那天开始,我就开始投入学习了。”上岗前,钱银还接受了为期一周多的培训。“一万多字的介绍需要在一星期之内背完,而且内容还在不停更新,筹备期间一两个月没有休息,每天晚上到10点还在走展厅,学习展陈内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钱银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古运河文化的传播者,工作5个月,给她印象最深的讲解对象是小朋友。
正在讲解中的钱银 受访者供图
“可能很多小朋友对书本上的运河文化了解得不透彻,仅仅停留在表面,来到博物馆听了讲解之后,知道了水闸和水坝的区别,甚至有的小朋友说自己长大之后也要做建筑师,保护更多古建筑。”钱银说自己在工作中经常思考,作为一名一线讲解员,怎样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让参观者更加身临其境地带入到文化中,为此,她经常在下班时间“补习”历史,不断地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
“我的工作就像在播种,也许很多年前在小朋友们心中种下的一颗种子,很多年后会慢慢发芽。希望启迪更多人加入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队伍中,生生不息。”
在浙东运河博物馆主馆大厅内,一条以“古韵今作”建筑手法呈现的“浙东古运河”夺人眼球,整个建筑层高26米,是绍兴现有博物馆中层高最高的序厅。
在这一幅“运河长卷”中,可以找到运河边上的各个镇街,全方位地呈现了浙东运河沿线的人文历史价值与内涵。除了“运河长卷”,展馆内还有万牛回首等多处独具匠心的陈列和设计。
万牛回首模型 高雅 摄
运河文化浙东运河博物馆馆长张慧说,在策展设计和布展提升过程中,博物馆在文化遗产、文物、水利、交通港航等方面不断梳理,力求深度解读浙东运河的价值内涵,同时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为参观群众展示运河的历史文化、科技内涵等。
除了陈列,对新媒体的运用也是博物馆内的一大特色。“我们用数字化来展示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版图。”张慧用手指点在按钮上,可供选择的朝代和地点便随即出现,十分直观。
展馆内的新媒体设施 高雅 摄
“浙东运河博物馆采用高科技实物保存技术,运用声、光、电技术的配合,以数字场景重现浙东运河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参观者提供多元的互动体验。”张慧说。
据统计,浙东运河博物馆于2023年9月底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已接待超过12万游客观众,说到下一步怎样更好地让运河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张慧表示,为不断提升观众体验感、获得感,现在已经启动研学课程等项目,博物馆所在的浙东运河文化园也已启动整体运营提升工作,将会为观众带来浙东运河参观游览的更好体验与服务。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繁花》刷屏了。
它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上海繁华景象,展现了中国工业的光荣与梦想。
与“工业”主题相呼应的是,《繁花》的出品方之一上海繁花里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所在的上海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就由老厂房改造而来,已集聚300余家影视文化企业。
1月12日,萧山浙东运河畔、西山脚下、湘湖路34号,海鸟·西湘里文创园也在一片繁花中开园,一座“历史的红砖”与“工业现代化”相结合的老旧厂房此刻重新焕发青春。
“第一次看见这片老旧厂房,心里咯噔跳出一个念头:西山脚下,竟还有这么块宝地,与那些动辄几万平方米的大园区、大街区不同,这里小而美,巧而精。”西湘里文创园运营负责人黄善提也因此取西山、湘湖之意,将这块小小文创社区命名为“西湘里”。
据悉,“西湘里”前身为大唐玩具厂,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工业厂房。2022年,所在街道城厢街道将其作为十大项目之一,正式开启“腾笼换鸟”,并引进第三方运营企业。
开园当天,一场“苏轼诗书画展”主题市集也拉开序幕,让观众能近距离品鉴一代诗人与书画名家苏东坡的经典作品,感受宋韵文化与现代人文科技之间超越时空的激情碰撞。
苏轼诗书画展
某种角度看,举办诗书画展,也是因为浙东运河。萧山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馆长申屠勇剑介绍说,西湘里所在的位置在400多年前,明嘉靖年间已经非常繁华。这里因为靠近萧山古城,就在墙根脚下,原来也叫西门外。一条浙东运河穿城而过,水路的繁华,带动了萧山的西门、东门。“王阳明、张岱等都是沿着运河,来到萧山,留下不少诗篇佳作。”
黄善提介绍说,在西湘里,既可以感受工业风的咖啡、餐饮,也可以逛逛书画展、潮流店。目前园区入驻率约70%,后续将积极引流,定期推出各类主题市集等活动。
据悉,通过空间改造与功能重构,西湘里将打造一个以西山森林与廊桥景观为亮点,融合文化、办公和商业等,具有深度人文特色的开放式邻里社区,致力于成为“老萧山的新名片”。
对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来说,西湘里文创园区的开园有特殊意义,这是该区域文创园区建设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跨过运河。
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
现在的运河两岸,以蝶变的“原点”东巢艺术公园为圆心,西湘里、五七公社、萧然山街以及未来的西山1977坡地运动公园、东岳庙文化公园等聚势成力,正形成一股“人文经济”新势力。
2023年初,《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杭州市政府批复,它的规划范围只比北山街小一点,是杭州面积第二大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也是杭州大运河沿线唯一一个现存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铁路遗存集聚区域。未来,这里将以东巢为核心,打造集文化、商业、旅游、交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型工业遗存集聚街区,并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不断推进水、岸、产、城融合发展。
接下来,街区队伍还将变大。2023年底,萧山正式组建大运河专班,举全区之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其中就包括大运河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三期建设,以更烟火、更年轻、更潮流的形式,让古老浙东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今年,萧山将加快打开六条发展新通道,其中之一就是打通人文与经济之间的新通道,繁荣发展人文经济。正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所说,文化赋能经济,文化助推经济,文化经济协同,经济扎根文化,技术创新带动了文化生产的供给侧变革,实现了文化需求侧的普惠性繁荣,同时文化的创新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变革。
不得不说,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是读懂“人文经济学”的一个鲜活样本。
那么,“人文经济”何以唤醒大运河?萧山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说,萧山最大的特点是用社会资本撬动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同时运河两岸一个个文创产业项目的“冒尖”,反过来又加速运河综合保护的进程。
东巢艺术公园俯瞰图
以东巢艺术公园为例,三年前37处红砖墙仓库及楼房通过修旧如旧和整治开发,焕新成艺术展览场馆、音乐剧场、建筑设计展厅、亲子互动剧场等功能性建筑,脱口秀、落日音乐会、月台咖啡等文艺项目展现着“文创、潮文化、夜经济”等人文经济新气息。谁又能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萧山城区西郊一块“城市牛皮癣”,一堵围墙将它与萧杭路隔了开来。
从门可罗雀到车水马龙,藏在街区里的流量密码则是运营。去年,东巢运营方举办了潮音计划音乐赛事、巢栖里艺术家栖息地等200余场活动。与乌镇景区3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相比,仅4万多平方米的东巢,匹配如此规模的活动体量,在很多外人看来,是非常“不经济”的行为。但在东巢运营方负责人丁波看来,文创园区的运营,不能只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只博眼球,它一定是文化培育的长期战略。
大运河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生,是理念、运营的重生。萧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往文创园区都是园区概念,市民参与性不高,萧山以东巢为试点,探索“文创街区”概念,打破围墙限制,打造情景式体验文创街区,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沉浸式体验文化创意给生活带来的新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