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剪力墙结构设计进阶之路(五)——跟着变形调模型(实践篇)

剪力墙结构设计进阶之路(五)——跟着变形调模型(实践篇)

发布于:2024-01-31 16:13:31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在进阶之路(四)中,大白用简单算例,尝试验证了侧移变形形态与结构高宽比的联系,本文开头将继续利用该算例,考察“进阶之路(五)——理论篇”中调整策略的有效性。

 

某33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层高3m,墙厚200mm,梁高200×600mm,结构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完全重合。经初步试算,该方案在X向地震和Y向风荷载工况下,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亦即层间最大平动位移角)未满足高规的限值要求,需进行结构调整。


图片

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片

结构侧移变形曲线

 

根据初步方案的结构侧移变形曲线,可知X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侧移变形为弯剪型;Y向风荷载作用下为弯曲型。

 

依据大白提出的调整策略,选取3轴墙体进行局部调整,如下图方案一所示; 

 

为方便对比,以相反策略对3轴墙体进行局部调整(图中方案二);


图片

a)方案一(加强翼墙)            b)方案二(加强横墙

结构调整方案


计算结果都汇总到下表:

 

图片


与理论分析的预测结果相同,在增加同量墙体(增加的结构重量也相同)的情况下:


方案一同时实现了提高X向横墙刚度和增强Y向翼墙共同作用的目的,结构的层间最大平动位移角能同时满足规范的要求。

 

方案二的新增墙体仅加强了Y向的横墙刚度,对风荷载下位移角的约束效率不如方案一;


X向的侧向刚度未得到提升,反倒结构重量增加使得地震荷载增大,层间最大平动位移角越调越大。




让我们看看,工程实践中如何运用该策略:

 

某28层剪力墙住宅,建筑高度84.6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45s,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8 kN/㎡,地面粗糙度为A类。


标准层结构初步方案如下:

 

图片

28层住宅标准层结构初步方案


图片

各向控制工况下的侧移变形

 

经试算,Y向的控制工况为风荷载,层间最大位移角出现在第24层,为1/970,未满足规范要求,需要进一步调整。

 

图片

结构初步方案Y向风荷载下的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

 

该层的位移比为1.0,已是实际刚度,无法运用控制扭转位移的调整策略。

 

结构高宽比为84.6/15.3=5.5,侧移变形呈弯曲型,故采用加强翼墙共同作用的调整方案,选择楼梯间外墙处两侧各加长翼墙600mm,如下图所示:


图片

加强翼墙的调整方案


调整后的层间最大位移角减小至1/1018,已满足规范限值要求。


图片

加强翼墙Y向风荷载下的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

 

如果只加强横墙,会不会同样有效?

 

选取电梯井边的内隔墙,两侧各加长600mm,如下图所示:

 

图片

加强横墙的调整方案


算得层间最大位移角仅为1/977,仍未满足规范要求,该方案控制层间位移角的效率明显低于加强翼墙的方案。


图片

加强横墙Y向风荷载下的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




Y向地震工况虽不是控制工况,大白亦列出了期间层间最大位移角的变化情况:


图片

结构初步方案Y向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


初步方案的层间最大位移角出现在26层,为1/1359。调整后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如下:


图片

加强翼墙Y向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


图片

加强横墙墙后Y向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

 

与风荷载工况下相同,加强翼墙共同作用的调整方案(1/1395)对层间最大位移角的控制效果仍然优于加强横墙的方案(1/1365)。

 

不同的是,横墙方案并未像理论分析那样,层间位移角越调越大。

 

查看前后的位移比,偏差仅在0.5%左右,可忽略其影响。

 

可能的原因,虽然两种调整方案都增加了同量墙体,但由于楼层荷载变化非线形(如填充墙、梁高等因素),结构总重量变化无法保持一致,两者的地震反应力与预期产生了偏差。


为此,大白查询了楼层单位面积质量:


图片

加强翼墙后各楼层单位面积质量


图片

加强横墙后各楼层单位面积质量

 

可以看到,翼墙方案的结构质量略高于横墙方案,若两者偏差拉平后,后者的地震效应还要增加,层间位移角将会放大,将会更接近理论分析的结果。

 

案例的分析结果汇总于下表:

图片

28 层住宅结构调整结果汇总表


大白重复下本章的重点:

 

高宽比配套的结构调整方案是高效控制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关键;


工程实践中,可依据各主轴方向上的侧移变形形态,合理选择结构的调整策略:


弯剪型,应优先采用增加横墙侧移刚度的调整策略;


弯曲型,采用加强翼墙共同作用的调整策略更为高效;


以及:

 

地震工况下,严格执行上述策略,避免最大层间位移角越调越大。




来源:构思结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2 万条内容 · 215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剪力墙结构设计进阶之路(四)——高宽比不好算,先看侧移变形

建立起顶点平动侧移和楼层层间最大平动位移角的联系后,接下来就可以通过干预结构的实际刚度,量化分析其对顶点平动侧移的影响,进而估量其对层间最大平动位移角的影响。   傅总《实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书中使用的矩形实心截面梁无法实现这个需求,因为:   1)如果说建筑平面的外轮廓尺寸就是悬臂梁的截面尺寸,那么楼层的竖向构件只能均匀弥散在整个实心矩形梁截面内。建筑外轮廓不变的情况下,无法展现不同结构布置方案的差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