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橡胶厂到华谊万创·新所:工业遗产街区的更新策略思考
book思议
book思议 Lv.2
2024年03月05日 09:24:55
只看楼主

    从橡胶厂到华谊万创·新所   工业遗产街区的更新策略思考       水石设计    



 

 
从橡胶厂到华谊万创·新所  
工业遗产街区的更新策略思考  

 

 
水石设计  

 

 
 

华谊万创·新所

  项目访谈  · INTERVIEW


位于上海闵行沪闵路的华谊万创·新所是水石设计以产城融合为价值导向的城市更新作品,项目是由大型民族企业的生产用房改造而成的高科技复合型办公园区。水石设计承接了该项目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区域室内设计、视觉VI设计,并完成了包括场地管线、结构加固到外立面幕墙在内的整体施工图设计,展现了城市更新领域中领先行业的整体设计服务理念。本文通过访谈两位主要参与建筑师的方式,深入挖掘改造设计概念并向读者展示这个更新项目背后的多维度思考

     

采访人:满姗 (文中简称 M)

水石设计城市再生中心项目负责人

     

讲述人:沈禾 (文中简称 S)

水石设计创始合伙人、 董事、设计总监

华谊万创·新所项目设计指导

     

讲述人:徐光耀 (文中简称 X)

水石设计建筑四部项目主创

华谊万创·新所项目主创



宏  

闵行科创版块的重要拼图

老工业基地的价值再生


M   :   大正橡胶厂所处的区位是闵行科创板块的重要位置,它的更新对于闵行区甚至上海的整体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S :  闵行区总体以四大版块构成,华谊万创·新所项目所在的南部版块是科技创新核心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集聚。依托快轨为区域导入人流,区域内既有的零号湾最早承载了交大的功能溢出,随着城市区域价值的发展,存量空间土地价值需要进一步释放。


 

△ 项目区域规划

从空间上来看,橡胶厂位于以沪闵路和剑川路为纵横轴的十字节点,十字轴向南延伸到闵行滨江科创发展带,东西向串联起交通大学、零号湾以及闵行龙湖天街、剑川路地铁站等几个重要节点,形成了以科创产业为主体,居住配套、交通配套于一体的大型城市更新片区。

从时间轴上来看,大正橡胶厂的转型将会成为继零号湾之后,科创板块的功能延伸。同时与北侧的闵行龙湖天街项目在更新模式上形成了互补,为科技产业提供了配套功能和城市空间,实现了区域的产城融合。


   
   
   

△ 项目周边资源

 

△ 华谊万创·新所与剑川路地铁站

 

△ 上海闵行龙湖天街与剑川路地铁站

 

△ 上海零号湾效果图(来源网络)


M   :    在大正橡胶厂之前,水石设计了位于相邻地块的闵行龙湖天街商业科创综合体,这两个项目有同样的轨道交通和产业资源,在设计思考上有没有连续性?


S :  从2017年承接了闵行龙湖天街设计以来,我们就关注了这个地区的整体产业空间的发展,虽然这两个项目定位完全不同,但确实有共同点。比如,同样狭长的地块需要建立与轨道交通站非常高效的内部交通;再比如商业配套与科创办公的空间关联度上的考虑等等。实际上在两个项目的初始规划概念中都融入了大尺度的线性户外空间用来连接整体中不同功能部分,并形成社区的公共服务网络。另外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是两个项目作为闵行交大板块投资额和体量都比较大的综合项目,产业链对功能的需求非常复杂,如何利用场地条件规划多样性的产业空间并使之产生积极的催化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就是说企业的多样性生态如何依附于合理的空间,如何拥有高效的配套设施和人性化的环境,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也是区域产城融合的重要环节。


 

△ 华谊万创·新所首轮鸟瞰

 

△ 闵行天街地块首轮概念草图(?沈禾)





中  

空间链接带来城市融合

社会效应的持续扩展


基地与周围的城市空间有些脱节,东西向被轻轨和横泾港所割裂,南北向的接壤条件也不太好,在更新策略中如何与城市空间建立联系?


S 这是设计伊始很关键的问题。如何在总体布局上与周边城市空间重新建立连接,这给设计带来了挑战。西侧沿沪闵路高架的长界面是基地与城市最重要的接口,也是园区最重要的形象展示面。西侧界面由厂房的山墙面构成,形成了独特的节奏,也为设计提供了契机。为了打破原有厂房印象,塑造一个创意园区的崭新面貌,我们将西侧界面多个厂房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界面来考虑,通过大大小小的开洞打破封闭的墙体,塑造现代、开放、活力的城市形象,也为高架桥视角提供了标识性展示。


 

△ 基地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联系

 

△  改造后西侧城市界面

基地北侧是人流主要来向,地铁站与基地之间隔了一个公园,期望在这里打造出一个与公园互动的开放景观,使人流贯通。园区的北侧建筑特别融入了一些文化展演等活动空间,与公园进行有效的互动,吸引人流聚集。

东侧横泾港两岸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基础,三座人行桥可以联系两岸,将园区与零号湾、交大科技园联通。设计中充分利用沿河景观带,将水景、桥梁、景观小品、工业遗迹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实现东侧界面的城市融合。整个厂区东西向的空间缝合设计就势结合厂房建筑的横向展开肌理,把厂房之间的通道塑造为生活步行街,实现东西向的链接与织补。


 
 

△ 改造后城市滨水界面

 
 

△  改造后园区街巷


由于空间的联动与整合,带来了哪些社会效应的辐射?


S :  大正橡胶厂转型重点是如何从一个封闭的产业空间转变为开放的城市空间。原有的产业空间属性强调生产运输的高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项目在向产城融合转变的过程中,“空间升维”概念是首先需要强调的,空间形态要从产业维度提升到城市配套服务维度。其提升的关键在于与城市的结合,把复合性产业社区模式作为更新定位目标。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单纯的办公园区来设计,产业空间不仅要满足自身的功能需求,更要辐射出更多的城市功能,为社区提供配套服务,为城市提供公共空间系统,这样才能激活整个区域的城市活力。


 

△ 城市会客广场

 

△ 北区街市广场




微  

设计理念的探索路径:

工业、艺术、科技的多维整合


厂区的既有条件和历史文化对于我们的改造设计有哪些启发?


S :  大中华正泰橡胶厂是老工业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华谊万创·新所也有它独特的办公和研发的这种客群,如何在转变中精准拿捏改造的定位,也进行了很多 思考。像水石早期设计的红坊,形象上追求一种工业艺术感,它里面的功能大多是文化创意和设计类。又如上升新所是以历史保护为主的一个更新基调。而华谊万创·新所的属性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工业、人文与科技的融合。

橡胶厂建于1929年,正是在包豪斯风格影响下的上海最早一批现代主义风格的厂房,在2019年项目启动时正值百年包豪斯纪念,在时间上恰好有一个对位关系。在与万科(业主之一)交流的时候,对包豪斯的概念引入一拍即合。包豪斯精神超越建筑、绘画等学科边界,引领了视觉艺术的高峰。包豪斯精神作为纽带把科技、商业、人文、工业感和历史串联在一起,也正好体现了业主希望表达的百年传承主题。


   
   
   

△ Bauhaus风格(图片来源网络)

 

△ 厂房旧景



您提到以“包豪斯“的符号来作为园区的设计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S : 80年代的厂房主体很具有现代风格特点,连续的带形钢窗,圆弧的转角等细节,都受到了包豪斯构成主义的深远影响。因此以包豪斯理念切入也与厂区既有特质相契合。此外,采用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也能够满足业主对投资的限定要求。

   
   
   
   
   

△ 厂房包豪斯建筑元素


包豪斯理念首先体现在以CMYK印刷体系标准色彩来定义园区的不同区域;其次,在西侧主界面采用工业构成元素,利用大量的洞窗实现视线贯通,打破沉闷的厂房印象,加入科技感;第三,将最大的厂房中间挖空,暴露出多米诺体系框架,用色彩构成方式插入空间元素;第四,室内的门厅通过强化的可识别性设计,充分暴露出来;最后,包豪斯概念延续到VI设计上,与园区所针对的目标产业客户能形成一个共鸣。

 

△ 科技感界面

 

△ 多米诺体系的框架

 
 

△ 标识体系


大正橡胶厂的改造更新是水石一体化项目,在一体化控制过程中体现了水石哪些优势?


X :  该项目以建筑团队(含方案设计和施工图)作为整个项目的跨专业协调主体,一方面直接对接业主,减少信息出口,整合过滤出有价值的内容向其他专业传达;另一方面,同一公司平台上的各专业团队,运到棘手的难点痛点,可以更方便的快速做出反应,解决问题,向业主高效输出整合后的信息。

水石在城市更新领域深耕多年,形成了与城市更新相关的多个成熟的专项团队,从规划、建筑、室内、景观到VI标识、品牌宣传等。各团队在项目协作中发挥出1+1+1+1>4的效果,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大幅提高了时间效率。

 

△ 一体化团队架构



水石在大正项目中一体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有哪些?


X :  华谊万创·新所项目不是水石首个一体化项目,早在2017年长春水文化生态园项目中,就已经以一体化的方式完成。当年我以方案主创身份参与其中,该项目于2018年建成,获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和行业认同。华谊万创·新所是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全程负责的一体化项目,也遭遇了大量的难点。


· 双业主制

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从初期的单一业主到最后的双业主,沟通协调成本的增加是第一个难点。双业主制在后期方案深化过程中也出现过意见相左的情况,比如针对#302使用的红色,#101使用的黄色,#102大厂房的方案设计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歧,最后在三方努力下,朝着一个相对合理的方向进行下去。在双业主方与项目团队的对接中,更体现出一体化团队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的绝对优势。


· 大厂房方案的一波三折

#102和#103两个厂房的设计方案经过了多轮修改。根据不同的需求定位和产品逻辑,厂房布局进行了多次的方案调整,从早期利用率最高的天井式标准办公划铺,到大中庭采光为核心的标准办公模式,最终确定采用“独栋+商业+标准办公+露台+连廊”的城市规划式模式。建筑方案一旦确认,景观和室内团队立即产生联动,进行各专业整合和深化。

 

△ #102平面图

 
 

△ #102中庭空间


· #102立面的BIM控制和结构超限

#102西立面的钢结构设计也是本案的重要节点,该处设计离不开方案和施工图部门的紧密配合。长达88m的立面,为了能够减少柱子落地对入口视线的影响,并同时能承载不同尺寸和错层标高平台的出挑,结构工程师与BIM团队协同工作,将方案进行还原计算,一旦遇到净高不够、出挑过大或者结构超限的部分,将立即调整并实时反馈给结构团队。结构团队将所有的梁柱交接在模型上完整演示后,再立即反馈给设计团队。一体化协同模式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高效的。

 
 

△ #102西立面




启  示

产城融合的实践探索

从橡胶厂到华谊万创·新所的借鉴价值


: 华谊万创·新所的实践对城市中这种大型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更新方式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S :  融合是橡胶厂改造的关键词。改造前的整个沪闵路科创区缺乏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周边居民,都缺乏与城市发展和土地价值提升程度匹配的社交场所和公共空间。我们放眼国际著名的产业聚集区的配置,园区内除了科创生产空间之外,还有为高精尖人群乃至周围社区服务的全时段配套服务设施,很多高科技园区甚至是和非常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结合的。我认为在本次或者类似的改造项目中,产城融合是首要策略。

2017年设计的华谊万创·新所与2015年设计的闵行龙湖天街、剑川路地铁站改造形成了联动的区域城市更新组团。这几个项目的陆续完成,实现了以大城市骨干交通为依托的产城融合。剑川路地铁站的扩容改造保障了人流的导入,增强轨交和周围城市地块的联动;龙湖天街以地产开发的模式,实现了大型商业设施、多类型总部办公组团,以及体育运动空间的互动,容纳交大产业链条里面的上下游企业;而华谊万创·新所的改造实现了低价值属性的产业空间向高价值维度的城市复合空间的转换,提升产业空间增量的同时丰富了空间环境品质和文化属性,从而增强了产业和城市之间的黏性。两个项目定位不同,形成互补,并在南北向形成了以TOD模式的城市发展轴,实现了以产业转型为核心带动闵行区城市发展的目标。


 

△ 上海闵行龙湖天街鸟瞰

?     
 

△ 华谊万创·新所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