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初到上海不久的人,当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晾衣架 都惊呆了 据说,这是 只有在 上海才能 看得到的 景象 每次在上海看见这些晾衣架,我都会特意拍两张,但也没深究, 直到后来, 我搬进一个拥有 50多年历史
不过, 别看只有 几根简单的钢管,要想熟练掌握这门上海的“独门绝技”,还真不是简单的事
俗话说,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但是真要论起“龙门架”这事,身经百战的上海阿姨们才是个中好手
当你试着将挂满衣服或被套的晾衣杆一步步伸出窗外时,随着重量的偏移,你会发现,手中的晾衣杆越来越不受控制
稳住别慌,用眼睛瞄准方向,双手暗暗发力 ,屏息凝 神
只听“ 哐当 ” 一声 脆响, 长杆的端头 利落地戳进 横杆上 小小的半圆形凹槽中, 战斗圆满结束
看似一瞬间的事,腰力、臂力、眼神、胆魄缺一不可
几次三番下来,技术也逐渐纯熟起来,自此
江湖上开始流行起各式各样的晾晒“新潮玩”
少女心选手
奔放野兽派
不明觉厉型
这些藏在晾衣架里的小心思,让原本看起来冰冷的建筑被不断软化,甚至变得格外有趣
城市中的人啊,总是容易被不经意发现的细节触动
同时,如此密集的晾衣架,也容易对城市界面造成一定影响
尤其是当楼间距较为狭窄的时候,仅有的通行空间显得更为局促
亦或是你在街上散步时,抬头一望,不是蔚蓝的天空,而是这些光秃秃、硬邦邦的晾衣架
我想,此时你的心情应该不太美妙
如果这时候,再搭配一点缠绕成一捆黑色麻绳似的 电线,一个字形容,就是“乱”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 几乎 随便 在 上海 的哪个街道里逛逛,都能见到这种晾衣架的身影
但是最常见的,还是在一些上海的老旧小区里
这些占据了上海市中心房屋数量一半的房子, 基本都是2000年前后建 设的老破小
“可以肯定的是,最早发明这种晾衣架的是工人。”上海作家马尚龙说,“在我的印象中,龙门架应该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在工人新村的。”
据统计,上海光是房龄70年左右的工人新村,从1953年到1958年, 一共建了201个,住宅面积达468万平,但真正落到人均居住面积上
一个人或许要低于 4平方米
由于居住空间的狭小,人们也喜欢多出来走动走动,那时的邻里关系确实比现在亲密很多
老房子面积小,每寸空间都得好好利用
一室户的房子只有13-15个平方,一对夫妻再加一个小孩,只要稍微疏于收拾,家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很流行封阳台,一来挡风遮雨,二来增加室内面积
至于衣服的晾晒问题,聪明的工人们由此发明了能够伸出室外两三米的龙门架,上海也从此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左侧是老旧小区里延伸出的一个个晾衣架,上上下下,层层叠叠
同时,它也留住了生活最纯粹美好的一面,当看到一件件洗好的干净衣服被挂出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