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Ω”弯更加美丽。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 编辑 | 张宁
夕阳下的“Ω”弯更加美丽。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
编辑 | 张宁
长河日暮乱烟浮,
红叶萧萧两岸秋。
夜半不知行远近,
一船明月过沧州。
清代诗人孙谔的这首《夜过沧州》,不仅诗境优美浪漫,更重要的是说出了沧州运河最重要也最鲜明的一个特征——看,诗人日暮时分乘船经过沧州,在河上走了很久。夜半时分,皓月澄波,船儿还行进在沧州的运河中。要问为何如此? 答案是:沧州段运河弯道太多了。
3月1日,风和日丽。我们走访城区段运河河湾。面对潺潺流淌的运河水,运河文化研究者、水利高级工程师寇金星说:“俗话说,‘山东闸多,河北弯多’‘三弯抵一闸’,这些讲的都是沧州境内南运河蜿蜒曲折、弯道众多的特点。”
集合地点定在了南川老街。
老街西临运河,恰好位于运河“V”字弯内,东面是水波浩渺的南湖。河畔,20多名市民正竞相嗨歌;水中,上百只白色水鸟展翅飞翔。南川楼与朗吟楼分别矗立在老街南北两端,古色古香中氤氲着湖光春色。
“大运河在此突然向西北转了一个60多度的急弯儿,这段河堤就是民国时期沧州地图上标注的草坝,沧州老俗话形象地叫鲤鱼弯儿。其背后隐藏着古人治水的智慧。”寇金星说。
站在这里端详,会发现运河的水面比南湖的水面要高出许多。寇金星说,这里的运河转弯儿急,历史上每到汛期,水势上涨,水流直接顶冲河堤,往往造成岸坡坍塌甚至决口。运河是半地上河,一旦决口,直接威胁沧州城。老沧州有“开了草坝,水淹天下”之说,南湖就是运河决口形成的天然湖。传说水月寺原本在南湖一带,因运河决口被大水冲毁,而被迫北迁。当年的州官为了解决这段运河频繁决口问题,想了很多方法,还先后迁来姓冯、姓卜的人家,以“缝补”决口。说来也怪,自从冯、卜二氏定居此处,这里还真的再也没有决过口。
“运河没有决口当然另有原因,这要从草坝的名称谈起。”寇金星说,在几千年与洪水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先民们发明了伟大的堤防工程——埽工。这是以薪柴(柳枝、芦苇、草、秸秆、竹片等)、土石为主,用木桩、麻绳固定而成的一种水工建筑物。通俗地说,就是用上述材料,裹捆成直径六七十厘米粗、几米长的圆柱形物体,固定在堤岸上,从而抗御水流冲刷,防止堤防坍塌和堵复决口。
“埽工是中国水工建筑中的一大发明,也是世界河工史上的一大杰作,充分反映了古人的治水智慧。”寇金星说。在缺乏生产力、没有任何机械的古代,埽工是非常有效的决口抢险手段,在护堤史上屡试不爽。在治理这段运河决口方面,沧州的先民们也使用了埽工。由于外观上像草筑的堤坝,草坝之名因此叫响并流传下来。
沿着河堤南行,堤顶路上杨柳依依,给水所处老树森森,南川古渡旁芦苇飘荡,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寇金星边走边说,运河边的一草一木都有来头。河畔种柳、河中芦苇不仅是运河风景,还是制作埽工的重要材料,关键时刻能起到护堤堵口的作用。
寇金星(左)与运河文化爱好者陈立新在运河边研读沧州老地图。
春风轻拂,一路看弯、寻弯,聆听专业解读河湾故事,千年的历史、文明,沿途的生活气息和人文风情都在运河的波光中一一显现。
寇金星说,运河流经沧州216公里,直线距离133.3公里,弯曲系数达到1.62。从水利上讲,弯曲系数大于1.5的是蜿蜒型河道。相比于顺直型河道、弯曲型河道,蜿蜒型河道弯道多、河道长、更漂亮。
“市区这段运河有‘Ω’弯儿,如大运河公园对头弯儿;‘U’形弯儿,如百狮园几字弯儿;也有‘V’形弯儿,如南湖草坝鲤鱼弯儿等典型弯道。这么漂亮的河段没有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遗憾的。”寇金星说。
在大运河公园“Ω”弯东北角,几位老人正在堤顶路旁晒太阳。69岁的肖德强是老沧州,他指着这段河道说:“沧州老俗话‘决了红孩儿口,水打城上走’,说的就是这里。过去运河常在这里决口,各种方法用尽了,就是不管用。传说有个红孩儿奋不顾身跳了下去,口子堵住了,红孩儿却不见踪影。人们都说,红孩儿是神仙,是来庇佑沧州城的,老沧州城南门东原来有座小红庙专门纪念红孩儿。后来小红庙改为学校,几度扩建、改址,至今很多孩子还在那上学。”
遥望美丽的“Ω”弯,这里曾长眠着明代名将刘焘。他御虏北疆、抗倭沿海,戎马一生、战功显赫,戚继光、俞大猷等都在他麾下效命,传奇故事至今仍为人乐道。刘焘墓原来就在“Ω”弯内大赵庄村,清末时,因河水冲刷而迁到梁官屯村。
大运河弯弯有故事、弯弯有风景。
佟家花园的百姓几百年来以种植花卉为生。他们培育出的御河月季,不仅见于纪晓岚的诗文中,还成为沧州的市花。
从“Ω”弯向北,运河湾里还长眠着明代“强青天”强珍、沧州知州张缙。一座碑亭、一个缙园,流传着运河好官的百年政声。
百狮园内,石狮子千姿百态;沧曲书舍的朗朗书声,似接续着几百年前的泱泱文风。南川楼、朗吟楼、清风楼三楼河畔鼎立,不同历史时空的名楼同处今时今世。南川老街上烟火人间,古今交织,让人恍然错疑究竟置身在千年运河的哪个时空?
走到南川楼南,王韬说,修建南川老街时,这里曾出土了金元时期的沉船,有力证明了在金元时期南川楼一段的运河已很繁忙。
沧州面粉厂旧址前,陈立新说,1947年沧州解放后,面粉厂由解放军接管,归朱德领导。生产的面粉从南川码头装船南下北上,主要供给部队和中央机关,给色彩斑驳的古老码头增添了红色的印记。
从解放桥到永济桥,运河弯道不大。过了永济桥,好像和城南呼应一般,河道又出现了盐场北草坝和红庙村的“V”字弯儿、北陈屯的“S”弯儿。园博园、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大化工业遗存等运河新亮点,就建在北陈屯“S”弯儿。天南海北而来的游客是否知道,游览大半天,他们其实一直徜徉在大运河的环抱中。
寇金星在北陈屯船闸讲解弯道与船闸的水工智慧。
既然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古人为什么舍近求远,在运河上修这么多的弯道?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寇金星从水利专业的角度分4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首先,设置弯道可以增加河流长度,减缓河道坡度。 河流设置弯道和公路修建盘山道原理一样。 如果公路坡度太陡,上坡爬不动,下坡速度太快容易出危险。修建盘山道,人为增加了公路里程,自然就减小了坡度。河道也是如此。如果按直线开挖河道,河道坡度大,水流加速,将加大水流冲刷,不利于河堤和航运安全。古人利用增加弯道的方法,延长河道长度,减缓河道纵坡,减小水流流速,增加了河堤安全系数,也有利于船只航行。
与沧州土质、地势等不同,山东一带地势高、水面坡度也高,山东段运河采用的就是设置船闸的方法。元代会通河东平至临清125公里的河道上,设置船闸31座,明代达到38座。大运河上于是有了“山东闸多,河北弯多”“三弯抵一闸”的说法。
第二,节约水量。 漕运航道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水。南运河水源来自黄河、漳河和卫河。这3条河季节性强,汛期水量充沛,非汛期水量少。弯道众多的设置恰好起到了减缓流速、减小流量的作用,从而节约了水量,保障了航道水深。
第三,防止航道淤塞。 沧州段运河水源含沙量高,极易造成河道淤积。古人相当了解泥沙水力学特征。开凿南运河时,从上游到下游河道纵坡越来越小,流速也越来越小。运河弯道凹岸处易造成冲刷,凸岸处易造成淤积,最后自然达到一个冲淤平衡,使弯道处的航道不被淤塞,连续的弯道使整个航道不容易淤塞。千年以来,运河河道基本保持稳定,和弯道的设置有很大关系。
第四,减少航运成本。 在运河上设置堰埭或船闸,其建造成本、运行成本都很大。弯道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最后一站是北陈屯枢纽。登上船闸,北眺南望,阳光下,运河水泛着蓝蓝的波光,让人心旷神怡。寇金星说,如今沧州运河上有两座船闸:吴桥安陵枢纽、北陈屯枢纽,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修建节制闸蓄水,为克服蓄水带来的水位差而新建的航道船闸,并非原来意义上的船闸。
“沧州运河不足1公里就有一个弯儿。理论上,这里也可以设置船闸,不必修这么多弯,但古人还是聪明地选择了后者。”望着波光粼粼的运河水,寇金星无比赞叹古人的智慧。他说,设置弯道,是用水平空间换取垂直空间;设置船闸,是用垂直空间换取水平空间,都是古人伟大的水工智慧,体现了先人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