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交通规划 \ 陈琳:城市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设计方法

陈琳:城市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设计方法

发布于:2024-03-18 14:13:18 来自:道路桥梁/交通规划 [复制转发]


研究背景

城市高速建设阶段,不断建设的高架桥一度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大量高架桥桥下空间(以下简称“桥下空间”)封闭、闲置的问题。城市桥下空间主要作为市政设施的附属空间,为环卫、道路养护、绿化、停车等功能提供场地。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逐渐形成了灰暗消极的空间,对周边环境造成割裂。

2021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京政发〔2021〕10号)、《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21〕1号),要求统筹推进城市更新,鼓励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推动桥下空间安全、合理利用,提升空间品质和功能。2022年5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明确提出利用桥下未被充分利用的消极空间打造有一定实效的公共空间。

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以试点模式开始对桥下空间进行提升利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是亟须完善相关理论,以便指导城市桥下空间提升利用实践。


国内外研究及实践

1

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桥下空间问题开始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桥下空间是影响城市环境、阻隔城市交流的失落空间,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议不仅要考虑高架桥的交通功能,还应重视城市和居民对于桥下空间的使用需求 [1-3] 。20世纪末期,城市桥下空间的再利用研究采用了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从高架桥自身特征、所处环境的基础条件 [4] 以及周边人群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和偏好 [5] 等方面进行论述。

2013年,公共空间设计基金会(Design Trust for Public Space)与纽约市交通运输管理局(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NYCDOT)联合,并会同其他公共机构、社区组织和设计师,提出“桥下空间:回收空间,连接社区”(Under the Elevated: Reclaiming Space, Connecting Communities)项目。该项目探索了如何将桥下空间及周边公共空间从消极空间转变为有价值的社区资产。在多方共同推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可参考的政策、策略和操作模式 [6]

中国学者对城市桥下空间的研究一向关注传统的交通空间,对其提升利用的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围绕光线、空气污染等影响探讨桥下空间景观环境提升 [7] ;二是以各地实践为案例,围绕周边城市土地利用和居民需求,探讨桥下空间提升利用的方式和设计策略 [8]

相关政策方面,昆山市于2019年编制了《昆山市道路桥梁桥下空间利用导则》,这是中国首个城市桥下空间利用导则,从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多个层面为桥下空间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此外,北京、深圳、佛山、天津、青岛等地都颁布或修编了城市桥下空间管理利用办法,对桥下空间的利用行为进行规范。本文从城市桥下空间的评估、功能解析出发,构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方案设计工具包和设计指引实施策略。

2

实践经验

近年来国外涌现了大量城市桥下空间提升利用的优秀案例。例如,日本东京中目黑高架桥下商业设施、多伦多桥下运动空间、迈阿密“低线公园”(The Underline)、加拿大Bentway公共空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Mecidiyekoy广场等项目,通过功能置换、景观优化等方式将桥下空间活化利用,提升城市空间活力。

中国城市桥下空间从“封闭管理、低效利用”正向利用方式逐渐丰富发展。桥下公园、休闲步道、体育运动场等多处试点不断涌现,例如,成都人民南路立交桥下民俗公园、宁波潘火高架桥下体育公园、上海中环立交桥下洛克公园等。这些桥下空间提升的设计实践大致有如下特征:

1)功能设置。

以交通设施、景观绿化和市政场站为功能的桥下空间充分发挥了与城市各方面要素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体育休闲、便民服务等桥下空间功能类型,弥补了城市居民区公共空间的紧缺。以商业为功能的桥下空间利用在国内的应用较少,国外比较成功的桥下商业案例是日本东京中目黑高架桥下的商业设施,汇集多元化人气元素,成为东京新商业代表。

2)空间形态。

原有桥下空间大多为场站用地,封闭性较强,视觉形象较差。由于缺乏设计,多数桥下空间通常色彩灰暗、缺乏特色。新近提升利用的桥下空间在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建造风格等方面都考虑了与桥体形态或周边建筑形态的协调关系,通过与城市文化相结合,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3)连通条件。

封闭管理的桥下空间在视觉上和物理上对城市空间形成割裂影响,行人很难穿行。目前,桥下空间提升利用多以开敞空间为主,并强调与周边社区、街道的连接。

4)安全保障。

封闭空间白天采光不好,夜间照明不足,安全性低。现阶段通过增加照明、监控和视线关注点的方式使得桥下空间的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


桥下空间提升利用适宜性评估

对大范围的多个城市桥下空间进行评估,可帮助决策者选定最适合提升利用的项目。在立项前评估有助于确定桥下空间的主导功能和建设目标,为后续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支撑 [9] 。建成后应进行定期监测,以便掌握桥下空间的使用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1

指标体系

桥下空间提升利用的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安全、尺度、可达、环境、使用、权属6个方面(见表1)。其中,安全方面主要评估桥下空间是否具备进行提升利用的条件;尺度评估是进行功能设置的基本前提;可达方面主要评估桥下空间的可进入条件;环境评估是空间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评估是判断整体更新改造还是局部更新、是否需要进行功能置换的前提;权属评估是对桥下空间的产权人和管理方进行界定,以便后续建设过程中明确主体和责任。同时,可以根据桥下空间的实际情况增加其他个性化的评估内容和具体指标。


表1 城市桥下空间的评估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文献[9]。


2

评估流程

立项后的评估程序主要包括评估启动、资料收集和分析、公众参与论证或听证、专家评审、评估报告完成、评估结果发布和应用等阶段。规定评估流程有利于在城市桥下空间立项阶段就厘清问题,明确建设的主导方向,为后续设计提供有力的指引。

桥下空间建成后需要定期对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主要的监测内容包括桥下空间设计的目标、设置的主导功能、人群的使用情况等,可根据设计内容进行调整。

3

应用建议

选址时,桥下空间提升利用的适宜性评估应重点考虑可达、需求和环境三方面。尺度条件是决定主导功能的基本前提。交通条件方面,优先选择交通组织简单、行人过街便捷、紧邻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绿道的区域,避免选择车道宽、交通量大等道路情况复杂的区域。场地条件方面,优先选取居住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商务区等周边的桥下空间;优先选取紧邻自然河道、公园绿地、城市绿道等自然环境较好的桥下空间;优先选择平坦、连续、开阔和空间大的桥下区域。


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设计引导

将桥下空间功能分为公共汽电车首末站、停车设施、市政保障、景观绿化、休闲空间、运动场地、便民设施七类。每类设计又分为功能指引、空间指引、安全指引和设施指引4个方面。具体设计内容见表2。


表2 城市桥下空间方案设计框架

   


1

功能指引

根据桥下空间的尺度条件设置适合的使用功能。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因地制宜考虑多种功能的综合利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与效益。

1)设计范围应以桥下投影面积为核心,将相连道路和周边蓝绿空间纳入一体化设计。

2)主导功能应首先服务周边居民,构建多种促进交流和活动的场景,例如体育健身、儿童游乐、休憩休闲、配套服务等,营造生气蓬勃的空间。

3)从满足城市功能、缝合城市以及提升桥下空间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在场地内因地制宜综合匹配多种功能,城市桥下空间功能复合兼容矩阵如表3所示。例如:休闲空间、运动场地和便民设施功能会吸引人流前往,社会停车、公共汽电车首末站和市政保障功能则需要确保机动车的便捷出入,这两类功能应尽量避免复合设置,以免相互干扰;景观绿化功能可与其他任意功能进行复合设置,作为其他功能的补充或起到物理隔离的作用。


表3 城市桥下空间功能复合兼容矩阵

   

1)停车包含社会停车及公共汽电车首末站中的停车功能区;

2)○表示兼容,×表示不兼容。

资料来源:文献[9],本文有修改。


2

空间指引

根据现状桥下空间使用功能,参考国内外案例中对桥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功能,总结各类功能对场地空间的需求(见表4)。


表4 城市桥下空间不同功能的空间需求

   


3

安全指引

1)桥下空间使用不得影响城市桥梁日常养护、维修、检测作业。应采用栏杆、隔离网、围墙或绿化将可利用的桥下空间进行围合,减小利用行为对外围空间的影响。针对有车辆通行的桥下空间必须采用防撞设施进行保护,确保其安全,减少桥墩撞击事故的发生。

2)应提供安全、便利的过街方式,保障行人安全且能够便捷地利用斑马线或人行地道、人行天桥等立体过街设施到达桥下空间,保证桥下空间与周边形成良好的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互动。

3)通过桥下的临时建筑、公共驿站及摄像头进行视线关注,保障活动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应保证桥下空间有充足的灯光照明。

4)应充分考虑行动不便人群的使用需求,在步道、厕所、空间出入口、楼梯等重点区域应进行无障碍设计,为特殊人群消除安全隐患。

4

设施指引

将城市特征及周边建筑、景观特色融入附属设施设计过程,打造有特色的区域附属设施系统,并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对桥下空间的改造利用进行具体分析设计,在不影响管理、行人方便的基础上,设置满足市民生活需求、传播特色文化的各类配套设施。

1)灯光设计应兼顾功能性与艺术性,渲染城市文化氛围;突出城市特色,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典雅和谐的桥下空间灯光氛围,实现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协调统一。

2)桥下空间的涂装美化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融合,展现城市特色及本土文化魅力。

3)塑造风格鲜明、导向清晰、简洁明了的标志系统。


应用实践

天宁寺桥桥下空间是北京市首个多元复合的既有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项目。试点选择阶段相关部门调研了北京市西二环的20个桥下空间,通过评估体系综合打分选择了尺度大、可达性好、自然环境优秀、负面影响小、权属相对简单的天宁寺桥桥下空间进行提升利用(见表5)。


表5 天宁寺桥桥下空间提升利用部分评估结果及设计引导

   


天宁寺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桥下空间此前主要作为单位停车、公共汽电车首末站及市政养护站点使用。现状主要问题包括:空间封闭昏暗,视觉形象差;和周边缺乏联通,过街不便;空间利用低效,难以满足周边老旧小区对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的需求。

经过适宜性评估和公众参与等环节,天宁寺桥桥下空间提升利用确立了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休闲、运动、便民设施的功能组合,通过织补老城区城市功能、重塑城市空间肌理,提升桥下空间的品质和利用效率。

1)功能指引。

以灵活多用的功能补充公共服务:形成儿童游乐区、运动活力区和配套服务区。运动活力区,打造不受天气影响的多样综合运动区(见图1)。儿童游乐区,星球造型的钢筋滑梯延伸至松软的沙坑,童趣盎然。配套服务区,提供更衣室、洗手间等服务功能。

   

图1 天宁寺桥桥下空间提升利用方案设计


2)空间指引。

以开放可达的多元空间缝合街区:天宁寺桥桥下净高为10 m左右,满足各类运动需求。充分保证桥下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缝合被桥区割裂的街区空间,将原本封闭的空间,开放为适宜各类人群的公共活力空间。

3)安全指引。

以安全无障碍的通道连接社区:拆除原本阻碍过街的部分停车空间,增加无障碍坡道消除步行断点,打通1条5 m宽的无障碍、安全过街通道,有效连通周边社区。保证充足的灯光照明,形成桥下空间的视线关注点。

4)设施指引。

以活力明亮的色彩点亮桥下空间:结合首都功能核心区特色,场内的涂装美化以“丹韵银律”色彩导则为依据和基础。采用“银律”中的中蓝色为主基调,契合周边老城文化底蕴;以“丹韵”中的暖黄色为点缀色,提升空间色彩明度及趣味性(见图2)。

   
   

图2 天宁寺桥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项目实景


天宁寺桥桥下空间有3处小型点状景观绿化,位于场地北侧临近道路,主要起到降尘降噪的作用。植物选取耐荫耐旱的小叶女贞和野牛草。此外,隔离设施、标志和城市家具也都遵循指引中安全通透、清晰明了和功能实用的要求。


写在最后

作为典型的城市消极空间,桥下空间的提升利用是缝合城市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城市桥下空间前期评估指标体系,用于选址和明确项目的主导功能,并从功能指引、空间指引、安全指引、设施指引4个方面构建城市桥下空间提升利用方案设计框架。如何兼顾收益与公益,并把后期运营需求结合到桥下空间利用的设计中,以实现桥下空间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是尚需深化研究的问题。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交通规划

返回版块

3441 条内容 · 12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梅州: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

局长话交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对交通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推动广东交通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广东交通”公众号推出“局长话交通”专题,邀请各地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同志分享发展成绩及规划,以供互鉴。 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 ——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市公路事务中心党委书记谢文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