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闪光对焊—接头弯折或偏心 19.1 表现形式 接头处产生弯折,折角超过规定,或接头处偏心,轴线偏移大于0.1d或2mm。 19.2 产生原因
19 闪光对焊—接头弯折或偏心
19.1 表现形式
接头处产生弯折,折角超过规定,或接头处偏心,轴线偏移大于0.1d或2mm。
19.2 产生原因
(1)钢筋端头歪斜。
(2)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准确。
(3)焊机夹具晃动太大。
(4)操作不注意。
19.3 防治措施
(1)钢筋端头弯曲时,焊前应予以矫直或切除。
(2)经常保持电极的正常外形,变形较大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新,安装时应力求位置准确。
(3)夹具如因磨损晃动较大,应及时维修。
(4)接头焊毕,稍冷却后再小心地移动钢筋。
(5)准确调整并严格控制各过程的起止点,保证夹具的释放和顶锻机构复位及时工作。
20 电弧焊—尺寸偏差
20.1 表现形式
(1)帮条或搭接长度不足。
(2)帮条沿接头中心线纵向偏移。
(3)接头处钢筋轴线弯折和偏移。
(4)焊缝尺寸不足或过大。
20.2 产生原因
焊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操作马虎;预制构件钢筋位置偏移过大;下料不准等。
20.3 防治措施
预制构件制作时应严格控制钢筋的相对位置;钢筋下料和组对应由专人进行,合格后方准焊接;焊接过程中应精心操作。
21 电弧焊—焊缝成型不良
21.1 表现形式
焊缝表面凹凸不平,宽窄不匀。这种缺陷虽然对静载强度影响不大,但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对承受动载不利。
21.2 产生原因
焊工操作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
21.3 防治措施
选择合适的焊接参数;要求焊工精心操作。
21.4 治理方法
仔细清渣后精心补焊一层。
22 电弧焊—焊瘤
22.1 表现形式
焊瘤是指正常焊缝之外多余的焊着金属。焊瘤使焊缝的实际尺寸发生偏差,并在接头处形成应力集中区。
22.2 产生原因
(1)熔池温度过高,凝固较慢,在铁水自重作用下下坠形成焊瘤。
(2)坡口立焊、帮条立焊或搭接立焊中,如焊接电流过大,焊条角度不对或操作手势不当也易产生这种缺陷。
22.3 防治措施
(1)熔池下部出现“小鼓肚”时,可利用焊条左右摆动和挑弧动作加以控制。
(2)在搭接或帮条接头立焊时,焊接电流应比平焊适当减少,焊条左右摆动时在中间部位走快些,两边稍慢些。
(3)焊接坡口立焊接头加强焊缝时,应选用直径3.2mm的焊条,并应适当减小焊接电流。
23 电弧焊—咬边
23.1 表现形式
焊缝与钢筋交界处烧成缺口没有得到熔化金属的补充,特别是直径较小钢筋的焊接及坡口立焊中,上钢筋很容易发生这种缺陷。
23.2 产生原因
焊接电流过大,电弧太长,或操作不熟练。
23.3 防治措施
选用合适的电流(表17-7),避免电流过大。操作时电弧不能拉得过长,并控制好焊条的角度和运弧的方法。
24 电弧焊—电弧烧伤钢筋表面
24.1 表现形式
钢筋表面局部有缺肉或凹坑。电弧烧伤钢筋表面对钢筋有严重的脆化作用,尤其是Ⅱ、Ⅲ级钢筋在低温焊接时表面烧伤,往往是发生脆性破坏的起源点。
24.2 产生原因
由于操作不慎,使焊条、焊把等与钢筋非焊接部位接触,短暂地引起电弧后,将钢筋表面局部烧伤,形成缺肉或凹坑,或产生淬硬组织。
24.3 防治措施
(1)精心操作,避免带电金属与钢筋相碰引起电弧。
(2)不得在非焊接部位随意引燃电弧。
(3)地线与钢筋接触要良好紧固。
24.4 治理方法
在外观检查中发现Ⅱ、Ⅲ级钢筋有烧伤缺陷时,应予以铲除磨平,视情况焊补加固,然后进行回火处理,回火温度一般以500~600℃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