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的重生 | 8个经典改造案例
蔻年
蔻年 Lv.2
2024年05月14日 09:59:43
只看楼主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许多老旧建筑失去了其原有用途 被搁置弃用 时光飞逝,却依然不失经典 风格迥异的老建筑 如同历经沧桑的老者一般 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随着当下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被改造重建 不过不同类型的老建筑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保留」还是「拆除」? 「延续」还是「创新」?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许多老旧建筑失去了其原有用途

被搁置弃用

时光飞逝,却依然不失经典

风格迥异的老建筑

如同历经沧桑的老者一般

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随着当下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被改造重建

不过不同类型的老建筑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保留」还是「拆除」?

「延续」还是「创新」?

这其中新与旧之间的矛盾

该如何达到一种平衡?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优秀案例

看这些曾经破败的老建筑

如何在设计师手下重新焕发光彩~


  01  

水墨画间的新旧交替

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

设计:水平线设计
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本是几十年里的青砖老糖厂,设计以漓江水为背景,以喀斯特地貌为大幕,经过重新修葺,摇身成为融自然工业为一体富有设计感的度假酒店。

这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青山连绵和逡巡其间的蜿蜒漓江,糖舍在这幅犹如水墨画的风景中如遗世独立般地存在。场地内自然景观丰富,并保留有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老糖厂和同时期用于蔗糖运输的工业桁架。

酒店外的水景巨大而清澈,绿色的池塘几乎与漓江水同色,又恰到好处地将老建筑与喀斯特景观融入同一画面中,十分惊艳。

新建筑外形简单,尽量克制,以避免过于外显的表现力对老建筑造成的干扰。同时,新建体量被严格控制低于老厂房,并沿用老糖厂的坡屋顶形式与屋顶角度,继而使新、老建筑在同一个秩序中演进、更迭。

建筑的所有材料都取材自当地,凸显当地特色的同时,也能降低运输能耗,阿丽拉力图最大程度上保留老糖厂的原本风貌,将时尚奢华和简约大气融入历史感。

设计不是夺人眼球的浮夸,而是用简练的线条、干净的色调、大篇幅的留白,配合光影流动,形成独特的设计,在喀斯特地貌静享60年代复古时光。


  02  

诗意的改造

九熹·大乐之野·胡陈粮仓度假酒店

设计:景会设计

在改革开放前,这里是胡陈乡主要的粮食储藏和供应站,原来的建筑除了两栋为二、三层,其余五栋都是单层,是典型的粮仓建筑。

改造前

胡陈粮仓地处气势磅礴的天台山脉,房子四周山形绵延起伏,项目占地约5400 ㎡, 经设计师的精心规划与设计,这个废弃的粮仓以精品酒店的形象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原本的老粮站保留了6栋原有的建筑,其余的进行拆除,并且新建了一栋建筑作为大堂使用 ,设计师通过疏导、围合的手法, 使场地的动线更流畅,空间组合疏密相间,让人在不同尺度的空间中游走体验。

在外立面的处理上,设计师将毛石上厚厚的白色涂料去除,让毛石的天然色彩还原,毛石以上的水泥轮廓仍然保留了白色涂料,窗洞两边的砖墙上外挂深色的塑木墙板。去除了涂料的天然石材的建筑与远处的山体似乎融为一体。

因为地域风貌淳朴再加上远处的自然山景,新建筑在型体,体量和材料运用上都尽可能的保持低调,用抽象简洁的几何来回应环境。

在室内的材料的运用上,设计师保持了一贯的朴素自然的风格, 实木板,素面水泥,槽钢,乳胶漆,冷轧钢板有序结合使用, 营造出了室内平静温馨的氛围。

摄影:苏圣亮

  03  

风尚与复古的创意融合

上海1933老场坊

设计:巴尔弗斯设计

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1933年,由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重新设计变身创意产业园,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建筑层数5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1933老场坊历经战火硝烟,虽然数度关闭,难掩萧条,但是建筑本身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历史使这座建筑掩映在尘埃中成为一块“璞玉”;历史又将使这块璞玉蜕变重生,被打磨成一块尊贵的美玉,走进它,你会发现这一座充满艺术气质的后现代建筑


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永远可以领略到1933老场坊不一样的风情。



  04  

老厂房的嫁衣裙摆

重庆印制一厂山鬼精品酒店

设计:寻常设计

酒店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原为枇杷山印制一厂,现在华丽变身为精品酒店。老厂房的更新设计既有大刀阔斧式的创造性改变,也有小心翼翼的历史记忆保留,新旧并存。

改造前

厂房青砖立面有较好的历史与美学价值,在保护性修复之余,仍然作为建筑立面使用,设计师认为她不仅仅是一种岁月的仪式感,更希望再度赋予生命,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四季的变迁。


新娘嫁衣舞动的裙摆是美妙的经典场景;如果我们把老楼喻成是待嫁的新娘,设计师的任务是为之设计一件合宜的嫁衣,轻盈而柔软地连接起两幢老建筑,也使得老旧厂房空间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新建的部分如同画布,白净轻盈;与粗粒的老墙面或裸露的水泥梁柱相互对比烘托着。设计师试图创造一种情境:身处酒店,既能感知改造后的当代美学,也能回忆起老厂房作为工业遗存的历史美学。



  05  

一日不见,三秋盼兮

三秋美宿

设计:吕晓辉

三秋美宿位于莫干山的一个小山谷里,老宅背靠青山竹海依山而建,前面是零散分布的居民房屋,整体环境较为原生态。业主老鲍邀请设计师吕晓辉重新设计了自家的老房子,希望可以通过这次改造,能够让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更具生机和活力。

改造前

建筑的外观依旧是白墙黛瓦,不同的是局部增加了当地特色的石墙饰面;扩建的辅助房屋则大部分采用轻钢结构,大面积的玻璃窗大大改善了室内的采光效果,让室内环境不在阴暗潮湿,同时也将前方的美景一收眼底。

设计师通过观察村中大量的老宅,提取主要的建筑元素,利用局部改造将他们重新安排在原来环境中。青砖黛瓦,阡陌纵横,三栋小楼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湿润的空气里还夹杂着泥土的清香;柴门半掩,沿着被春雨冲洗过的水磨石阶拾级而上,有种误入山野人家的错觉。

推门而入,自是另一番光景。整个环境的陈设简约却又恰到好处,粗粝的墙面带着些岁月的颗粒感,白净的墙体融入了现代的简洁性;石围墙和竹篱笆既环保又朴素,给人一种安心而温润的质感。


室内抛光的水泥,充满干净而温暖的质感,歪歪斜斜的老木梁成了这首诗最美的韵脚。大片的玻璃把风景借来装饰了窗,也让光影成了这里的主角,让每一帧画面,都有了电影的质感。

玻璃带来的柔和的透明性,帮助旧屋完成了从晦暗到明亮,从沉重到轻盈的渐变。与之带来的,是光影的艺术。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通透的大厅与餐厅之间,桌椅板凳,甚至是人,都形成了完美互动。

?

  06  

乡村破旧小学爆改,变身人文艺术民宿

柳杉间IN BETWEEN民宿

设计:具相设计

本项目位于重庆,原址是当地的一间乡村小学,正如中国当下的大多数,由于生源的流失,荒废后静静地隐立在半山间。因为停学的时间不长,所以校舍及操场等都保持的相当的完好。

改造前

长满杂草的操场及孤立的教学楼,仿佛是凝固的时光一般,设计师保留及延续了学校的纯真气质,而这自然纯真的气息也正是这片场所的本质。

在建筑设计手法上,利用场地的高差关系采用“恋地性”建筑形态,即是对自然结构的形象化,也表达了对大地的归属及空间中的“自由性”。建筑整体采用简单纯粹的形式,来回应场所原有的纯真气息。

建筑的纯粹延伸至室内,内外一体。空间的规划上巧妙而含蓄,压制与释放相融。设计团队充分研究在地的光照及通风,在室内做了许多采光井的处理,把阳光引入室内,让光成为了空间的主角,它让室内充满了不同时段的情绪。

在平面规划上,设计团队始终关注户外的景观,不管是大厅亦或是房间,人的注意力始终会停留在户外的自然景观上,尤其是那片柳杉树。

由于主体建筑是砖混结构,房间的规划只能在教室格局上做小心翼翼的拆除和新建,原教室外的宽阔通道变成房间的阳台,配上浴缸与躺椅,面对着柳杉树,可以静静的发呆一整天。

摄影:偏方摄影

  07  

从“修旧如新”到“做新如故”

如故园·吴悦石艺术馆

设计:普罗建筑设计

吴悦石艺术馆不仅是一个功能性的建筑,也是一处心灵的归宿,会友的佳地。

改造前

原始建筑是个已经施工为地上两层加地下一层的规整毛坯房,新老建筑之间的互动,让改造后的建筑大大降低突兀感,使其一建成就能融入环境,如同它本就在此时此地,只是重新得以启动一样,是为“做新如故”。

青砖成为了新建墙体的选择,并采用了不同拼法的砌筑方式,风庭中的镂空青砖墙,地面与硅藻泥拉毛墙面的并置,改造后的如故园新旧并存,新的空间场所也慢慢成为老朋友。整个过程就像从“故园”到“故人”,是为“如故园”记。



  08  

青山绿水小镇的新起点

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乡村振兴

设计:纬图设计机构

归原小镇所在的地方,曾经是一块贫瘠的山村,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留守老人,这个村子非常漂亮,但是有空心化的现象,很多房屋年久失修,面临荒废。

归原小镇的入驻或许就是农村理想的现代守望,是一场复活古村的实验。在对老屋的还原上,归原小镇几乎没有改变老建筑的结构,反而以超大面积的落地窗,增加了房子的采光。

设计对当地特色的地形地貌及植被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仅引入了一些具备观赏功能的景观设施。


设计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修复了石墙、灰瓦、木窗等传统建筑材料,并在其旁新建了以夯土、玻璃、钢构为材料的现代空间,形成新老材料的对话。以此唤醒时空记忆,保留原有文化价值。

摄影:金锋哲,鲁冰,张骑麟,纬图设计机构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