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一种趋势和必然选择。在建筑行业,传统建筑企业也开始逐渐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并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其中,数字化对传统建筑企业标准化的影响尤为显著。本文将探讨数字化对传统建筑企业标准化的影响,包括其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建筑企业一直依赖于人力和传统的工艺流程来完成建筑项目。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以及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标准化管理的需求应运而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一种趋势和必然选择。在建筑行业,传统建筑企业也开始逐渐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并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其中,数字化对传统建筑企业标准化的影响尤为显著。本文将探讨数字化对传统建筑企业标准化的影响,包括其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建筑企业一直依赖于人力和传统的工艺流程来完成建筑项目。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以及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标准化管理的需求应运而生。
一方面,标准化管理可以通过建立施工过程的规范化流程,减少冗余步骤和低效操作,实现资源的精准调配和优化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标准化管理能够建立起严格的控制和预防体系,明确管理标准和要求,提高管理可控性,并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确保达到管理要求。另外,通过标准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
但是,标准化的管理也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初期投入较大。实施标准化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对企业管理从整体层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对企业的人力成本造成一定压力,为了适应标准化管理的调整而对信息化系统进行的适应性调整,也会带来一定的技术成本。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也会导致管理流程的繁琐化和程序化,可能增加员工的工作负担和沟通成本,同时,引入标准化管理需要员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可能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来进行适应和调整。在标准化的管理之下,也可能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得企业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一旦标准化管理出现问题或者需要调整,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应对能力和灵活性,导致一系列的管理困难。
在建筑业管理整体比较粗放,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高,点多面广、流动性强、碎片化生产和同质化竞争的大背景下, 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标准化管理的逐渐完善,数字化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普及,建筑行业也在逐步转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和各省市关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均指出要不断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夯实标准化和数字化基础、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建筑机器人研发、推广绿色建造方式,从政策层面指引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同时随着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行业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ESG等管理体系对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和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相关产业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BIM技术 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帮助企业实现施工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 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 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施工计划的优化和预测,提高施工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智能化施工设备 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 无人机和机器人技术 的应用将实现施工现场的智能监测和作业,减少人力介入,提高施工效率。 移动化管理平台 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工具,实现施工信息的实时传输和数据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 帮助建筑企业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智能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建筑企业也需要从战略层面出发,系统梳理,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趋势,重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首先,顶层规划是核心导向。
一方面,建筑企业需要从企业整体层面系统梳理其总体发展定位、各项业务定位及业务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明确市场经营、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等各项职能战略所需要完成的关键目标和核心发展措施,进而从业务和管理两个层面对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进行顶层思考,明确数字化转型规划,从管理层面数字化如何支撑业务的发展和职能管理的落地,从业务层面如何定位数字化业务,数字化业务又如何为企业赋能。
同时,随着行业监管要求的进一步提升,行业生态的逐步完善,也需要站在整个建筑业生态圈的角度更进一步的思考,本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与各类相关方的关系,如何适应行业的监管要求,如何与业主方深度绑定。如果纳入供应商、分包方等各类合作者,是融入大企业的完整生态还是自建生态成为生态圈的主导者。
其次,管理体系是发展基础。
一方面,标准化水平的低下会制约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企业仍需要遵循责权利对等的原则,结合自身管理需要,以标准化为骨架,建立一套相对标准并兼顾管理灵活性要求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同时,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下,对企业标准化体系也提出了新的变化,相关联的事项通过数据传输前后联系更加紧密,管理闭环的要求更高,同时过去大量审批的事项也能以数据传输的形式变审批为数据填报,事项管理大量简化,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数字化转型要求,完善公司数字治理,明确一把手引领作用,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组织,有效吸纳数字化转型人才,进一步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数据资产是核心抓手。
不管从行业监管数据、企业治理数据、决策辅助数据等层面来分解,对企业数据资产的管理要求都大幅度提高。过去信息化系统中数据极大程度依赖基层人工填报的方式,也会造成数据管理的工作量加大,并且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存疑。
因此,一方面企业需要从自身管理需求出发,结合各管理事项要求,系统梳理底层数据,打通不同管理模块、管理事项间的数据接口,减少数据重复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从企业管理层、部门层等各层级管理和决策需求出发,系统梳理各层级的数据需求,明确对底层数据录入和数据加工的需求,同时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数据辅助企业决策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的。
一体化的协同推进是重要手段。 过去分系统、分部门推进的方式,极易造成“数据孤岛”、系统相互割裂的现象;同时,在行业转型要求下,工程总承包、投建运一体化等业务模式的推广,对工程建设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协同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从顶层战略出发,以数字化整体规划为引领,协同数字化转型要求和业务发展、职能建设要求;也需要从数字化转型要求出发,以“一把手工程”为主导,协同多部门管理要求,而非以单一的数字化或业务部门为主导单独推进,造成数字化与管理体系脱节;进而也需要从业务发展角度,通过工程建设全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数据贯通,形成业务前后端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