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是通过人工方法获取低于环境温度的冷量 , 用于冷却物体或空间的过程 [1] 。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都离不开制冷技术 ,
制冷是通过人工方法获取低于环境温度的冷量 , 用于冷却物体或空间的过程 [1] 。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都离不开制冷技术 , 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食品加工与保鲜、舒适性空调、超导技术、航天航空等各个领域 [2] 。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 , 以及消费需求的升级转型 , 高效节能、环境友好、智能精准的制冷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本文以六种代表性的制冷方式为研究对象 , 介绍其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与运行特点 , 并探讨其主要应用场景 , 旨在为制冷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蒸汽压缩式制冷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制冷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吸热、在冷凝器中冷凝放热的相变过程来实现制冷[4]。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四大部件组成,制冷剂在系统中经历"压缩-冷凝-节流-蒸发"四个状态变化[5]。
(二)结构特点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压缩机,常见的压缩机型式有活塞式、涡旋式、螺杆式等。冷凝器和蒸发器采用壳管式或套管式换热器,节流装置一般采用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系统管路应做好保温,避免冷量损失[6]。
(三)主要优缺点
蒸汽压缩式制冷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效率较高、制冷量大,且调节方便、启停迅速。但其缺点是耗电量大,载冷剂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压缩机噪音较大[7]。
(四)应用场景
蒸汽压缩式制冷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冰箱、空调设备、超市冷柜、冷库冷藏等领域[8]。随着变频技术、电子膨胀阀等新技术的应用,蒸汽压缩机的能效水平和控制精度不断提升。
吸收式制冷是以热能为驱动力,利用工质气液两相间的吸收和解吸过程来实现制冷[9]。常见的工质对有氨水和溴化锂水,其中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应用最为广泛。制冷剂水在低压蒸发器中蒸发吸热制冷,蒸发后的水蒸气被高浓度溴化锂溶液吸收,溶液再经过再生器加热,水蒸气被分离出来并在冷凝器中冷凝,溶液则回到吸收器循环使用[10]。
(二)结构特点
吸收式制冷机主要由蒸发器、吸收器、再生器、冷凝器、溶液热交换器等部件组成。蒸发器和冷凝器多采用壳管式换热器,吸收器和再生器为填料塔式[11]。溶液泵负责输送溶液,再生器中设置烧嘴或蒸汽盘管以提供热源。
(三)主要优缺点
吸收式制冷的优点是以热能为驱动力,可充分利用工业余热、太阳能、地热等低品位热源,运行费用低。且无需压缩机,噪音小,维护简单[12]。其缺点是设备庞大笨重,启动和调节相对缓慢,制冷温度较高,一般在5~10℃以上[13]。
(四)应用场景
吸收式制冷机组主要用于工业冷水、中央空调、食品冷藏等领域。近年来,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地源热泵与吸收式制冷耦合等新型应用不断涌现[14]。
喷射式制冷利用高压蒸汽通过喷嘴喷射,在喷嘴出口处形成高速低压射流,引射蒸发器中的低压蒸汽,混合蒸汽在冷凝器中冷凝放热,再经过泵加压后进入蒸发器吸热蒸发制冷[15]。
(二)结构特点
喷射式制冷系统的核心部件是蒸汽喷射器,由蒸汽喷嘴、吸入室、扩压室、扩散管等组成。蒸发器和冷凝器通常采用列管式换热器。系统还需要设置闪蒸罐、循环泵等辅助设备[16]。
(三)主要优缺点
喷射式制冷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运动部件少,噪音低,维护工作量小。且可利用低品位热源驱动,运行成本较低[17]。其缺点是能效系数较低,单位冷量所需蒸汽量大,适用于小型设备[18]。
吸附式制冷利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如硅胶、活性炭、沸石等)对制冷剂的可逆吸附/脱附作用实现制冷[19]。当吸附剂吸附制冷剂蒸气时,蒸发器内的液态制冷剂蒸发吸热产生制冷效应;当吸附剂再生加热时,脱附的制冷剂蒸气被冷凝放热,完成一个制冷循环[20]。
(二)结构特点
吸附式制冷机的核心部件是吸附床,内装颗粒状或成型块状吸附剂。系统通常设置两个吸附床,交替进行吸附和再生,保证连续制冷。蒸发器和冷凝器采用壳管式或套管式换热器[21]。水通常作为制冷剂,与吸附剂组成工质对。
(三)主要优缺点
吸附式制冷的优点是可利用低温热源(如70~90℃)驱动,运行成本低,噪音小,无运动部件,维护简单[22]。其缺点是制冷量小,能效系数较低(一般<0.6),设备体积较大,对吸附剂性能要求高[23]。
(四)应用场景
吸附式制冷可应用于农产品储藏、仓库冷藏、餐饮冷柜等小型制冷领域,尤其适合于采用太阳能、工业余热等廉价热源的场合[24]。近年来,新型吸附工质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研究热点。
热电制冷利用半导体的帕尔贴效应实现制冷,当两种不同导电材料构成回路并通以直流电时,在两导体的连接点处会出现吸热或放热效应[25]。串联多个P型和N型半导体并施加直流电压,就可获得连续的制冷量[26]。
(二)结构特点
热电制冷器的核心部件是由P型和N型热电偶组成的热电模块,两端分别与吸热端和放热端连接。系统还包括换热器、风扇、直流电源等辅助设备[27]。热电模块小巧轻便,可根据制冷量需求进行组合。
(三)主要优缺点
热电制冷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无噪音、无需制冷剂、启动快、温度调节精准,可实现-20~70℃的温度范围[28]。其缺点是能效系数较低(一般<1.0),制冷量小,单台设备的制冷量通常在几百瓦以下,成本较高[29]。
(四)应用场景
热电制冷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精密仪器、航天航空、汽车控制、个人护理等领域[30]。典型产品有小型冰箱、饮水机、皮肤治疗仪等。随着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发展,热电制冷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磁制冷利用磁卡效应实现制冷,即顺磁性物质在外加磁场下绝热磁化时升温,绝热去磁时降温[31]。通过调控外加磁场并与低温热源/高温热源进行热交换,可获得连续的制冷效应[32]。
(二)结构特点
磁制冷机的核心部件是磁制冷工质和磁场发生装置。磁制冷工质主要有稀土金属及其合金、卡诺合金、Mn系合金等[33]。磁场发生装置可采用永磁体或超导电磁体。系统还包括用于热交换的流体回路、驱动装置等[34]。
(三)主要优缺点
磁制冷的优点是理论能效高,制冷温跨范围广(可从室温至20K),对环境友好,噪音低,可实现精准调温[35]。其缺点是设备成本高,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和样机开发阶段,尚未大规模商业化应用[36]。
(四)应用场景
磁制冷在超导技术、量子计算、航天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7]。随着材料、制造等技术的发展,有望在家用电冰箱、中央空调等领域实现突破[38]。
[1]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永平.制冷原理与设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 马国远.制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制冷与空调,2020,20(2):1-6.
[4] Cengel Y A, Boles M A. Thermodynamics: an engineering approach[M]. New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8.
[5] 沈阳.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节能新技术研究进展[J].制冷学报,2019,40(5):1-12.
[6] 徐恒.蒸汽压缩式制冷设备的选型设计及系统优化[J].制冷与空调,2018,18(3):76-80.
[7] Goetzler W, Guernsey M, Young J, et al. The future of air conditioning forbuildings[R].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ffice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Renewable Energy, Building Technologies Office, 2016.
[8] 刘博,王如竹,黄辉.家用电冰箱的节能设计与评价[J].家用电器,2019(9):38-41.
[9] 杨嘉宾.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制冷与空调,2019,33(2):1-8.
[10] Herold K E, Radermacher R, Klein S A. Absorption chillers and heatpumps[M]. CRC press, 2016.
[11] 李先庆.吸收式制冷装置换热器的设计计算[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8):150-151.
[12] 韩恩山,张华.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研究进展[J].太阳能,2020,41(5):48-53.
[13] 刘晋军.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节能,2019,38(6):42-45.
[14] 何雪松.地源热泵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耦合运行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7.
[15] 宋文静.蒸汽喷射制冷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7):90-91.
[16] Chen G, Zheng J. Thermodynamic modeling and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anovel ejector enhanced vapor compression heat pump cycle[J]. Energy Conversionand Management, 2019, 180: 356-367.
[17] 赖永坚,叶春明.空调用喷射式制冷装置的应用现状[J].制冷与空调,2004(6):21-24.
[18] 余建,王升华,张学诚.喷射式制冷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J].低温与特气,2008,26(3):39-43.
[19] Wang L W, Wang R Z, Oliveira R G. A review on adsorption working pairs forrefrigeration[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9, 13(3):518-534.
[20] 孙德印.吸附式制冷原理及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1] 孟祥举.吸附式制冷机组设计及运行工况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2] Novak L, Mahmood H, Jaganjac N, et al. Adsorption cooling system: A reviewof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insigh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Refrigeration, 2021, 121: 173-185.
[23] 王元元,雷英杰,王如竹.新型吸附式制冷工质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7,36(1):346-356.
[24] 张宏伟.太阳能驱动的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6,35(1):35-45.
[25] Zhao D, Tan G. A review of thermoelectric cooling: materials, modeling andapplication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4, 66(1-2): 15-24.
[26] 陈立志,林比宏.热电制冷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制冷学报,2009,30(2):72-78.
[27] 张凯.热电制冷模块的优化设计及在小型冰箱上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2.
[28] Du C Y, Wen C 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numerical analysis forone-stage thermoelectric cooler considering Thomson effect[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1, 54(23-24): 4875-4884.
[29] 丛玉军,郭江.热电制冷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34(12):2143-2152.
[30] Enescu D, Virjoghe E O. A review on thermoelectric cooling parameters andperformance[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4, 38: 903-916.
[31] Yu J, Gao Q, Bao J, et al. Review on research of room temperature magneticrefrige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14, 39: 121-139.
[32] Qian S, Nasuta D, Rhoads A, et al. Not-in-kind cooling technologies: A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refrigerants and system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16, 62: 177-192.
[33] 詹文龙,魏江春.希土基磁制冷材料研究进展[J].物理学报,2010,59(5):3366-3388.
[34] 张波.磁制冷机的结构形式及关键部件分析[J].制冷与空调,2016,30(5):464-470.
[35] Kitanovski A, Tu?ek J, Tomc U, et al. Magnetocaloric energy conversion[M].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36] 杨楠.磁制冷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J].低温工程,2020(3):1-5.
[37] Zimm C, Jastrab A, Sternberg A, et al. Descrip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near-room temperature magnetic refrigerator[C]//Advances in cryogenicengineering. Springer, Boston, MA, 1998: 1759-1766.
[38] 孙建新.磁制冷空调发展趋势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流体机械,2006,34(10):19-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