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项目 曾孝濂美术馆 建筑设计 筑象建筑设计工作室 建设年份 2021年9月 建设地点 昆明世博园原巴基斯坦园越南园 1999 年,以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 “春城”昆明 成功举办。69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参加了本届世博会。
建筑项目 曾孝濂美术馆
建筑设计 筑象建筑设计工作室
建设年份 2021年9月
建设地点 昆明世博园原巴基斯坦园越南园
1999 年,以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 “春城”昆明 成功举办。69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参加了本届世博会。
为了弘扬世博会主题,昆明世博会闭幕后,园区继续对外开放展出。它历经20年“平稳”发展,面临资源业态单一、缺乏文化包装、后续发展乏力的“后世博”课题, 亟待从单一的景区升级为文化旅游综合体 。
2020-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昆明举行,借此契机,该园联合植物科学画家 曾孝濂 以及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 聂荣庆 ,在园区内选址原有空置场馆 进行艺术赋能“活化”再利用,新建一座专业展示动植物博物画的小型美术馆。
项目所在地位于世博园友谊路原国际室外展区 巴基斯坦园和越南园 。旧园占地2510平方米,采用典型的 伊斯兰园林的台地式对称布局 。
新的建造被理解为 在原有底稿上的二次书写 :从前的内容作为历史的线索未被刮除仍然可以被识别和阅读,新书写的部分如同拷贝纸上叠加的新图层,旧的和新的被小心地并置, 过去和现在被连通但不互相干扰 。
新增部分的结构基础 避开原始的红砖地面和树木,生根在自然场地中。 最终的方案没有砍伐一棵树木 ,原有的巴基斯坦风格凉亭、碑文、大理石栏杆和壁龛、石头座凳都被完整地保留在了美术馆当中,成为美术馆的一部分。
美术馆的展厅空间 沿袭了原始的台地关系 ,分别在0标高,2.4米标高和2.7米标高组织了一二三号展厅。精准的模数让这个小品园林有了多一层的可读性,也 赋予了这座建筑均衡的空间比例。
基于地基对红砖地面的 最小干预考虑 ,也为了保持旧有空间感知的完整性,设计师将外圈两排柱子分别退后原始红砖铺地边界0.5倍和1.5倍模数,红砖边缘的柏树也因此得以保留在两排柱子之间。
轴网墙体生成图
这种墙体构造方式原本是展厅布置里常用的做法,兼顾了临时性和灵活性,在曾孝濂美术馆的建造项目中被借鉴和使用——美术作品挂在展墙上,展墙则挂在和场地并置的结构系统上——白色的美术馆和红砖的巴基斯坦园林 既 平行又包含 ,可称之为 园林上的美术馆 。
红砖 作为室外铺地材料被包裹到室内,又延续到室外;画作之间有节制地开放面向庭院的观景框—— 内和外的边界被模糊 。人们在参观画作的同时在室内、室外和半室外空间里穿梭。
雨林是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它孕育了最多的物种,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也 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进入美术馆的第一个展厅,利用原来水池的下沉区域,建筑师置入了一个 主动系统养护的小型的雨林生态系统 : 各种蕨类,苔藓,石斛,竹芋等在温室里呼吸生长—展厅里人影,画作和真实的植物相映成趣。
由展墙围合的美术馆可以看作 一个悬浮的实体 ,然而外侧包裹的一层金属网格帘则使得它的边界产生了偏移。 新的界面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抽象和过滤 ,也使得原有的植被和新的景观设计之间产生了层次,人们甚至可以走进两层表皮的内部。
树影透过帘子被网格分解后投射在墙面上,深深浅浅的灰色调被像素化以后分辨不清是树叶还是枝干。 这层介质转译了阳光,树木,风和时间,这是只属于这块场地的画作。
三号展厅的场地上保留有一整座 伊斯兰风格凉亭 ,现状已有轻微的损坏,出于后续保护和对作品展陈的要求,需要对整个长方体亭子进行 覆盖 。建筑师希望它被包裹在一个没有角落的空间中 , 给参观者带来延绵连续的视觉体验 。
在最终的椭圆展厅里, 连续的弧墙模糊了房间的轮廓 ,人们透过亭子的柱廊欣赏画作,柱廊和画作随着视点的变化产生错位和交叠。
阳光通过屋顶的一线天窗照射进来形成一道开口向上的弧线,这一刻, 建筑、画作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设计在考虑融合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 尊重场地原有地域风格构筑物 。 该美术馆 以尊重敬畏的态度表现自然,回馈自然 ,这是供奉自然的殿堂。
一层平面图
立面 图与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