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发奇想,琢磨着再去好好熟悉了下midas gen的设计操作流程。虽然我已经与midas gen打交道超过十年(从读书那会就开始瞎折腾了),但之前很多项目都是边做边学,操作过程并不总是那么规范,也时常遇到程序报错的问题,有时候也偶尔摸不着门道成了半吊子。 谁曾想这个行业周边人都在劝退的路上,而我却还在逆流而上,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路在何方,也不知道能继续走多远,但偏执的我
-
原则上能参数化的情况,善于利用工具快速实现(比如3d3s有较多参数化建模工具),可作为初代模型。 -
不能参数化的非常规结构,要做好提前策划,和制图一样分清主次,逐步攻克。
-
异形结构尽量通过cad三维线模导入(导入前按图层分组,便于后期赋予截面及调整)。
-
复杂模型前期建模应进行构件分组、荷载分组、边界分组等控制行为。
-
建模要点:点——单元(空间形态、截面、材料)——荷载——边界——结果。
-
善于借助复制、镜像(注意beta角)、旋转等简单操作实现子结构拓展。
-
模型假定与实际工况是否相符?
-
钢混组合情况需要组合(组合前后结构内力和变形皆有影响)
-
构件边界是否相符(构件边界条件释放)
-
支座条件是否相符(固结还是铰接)
-
建模应分主次,分清楚可复制/镜像等子结构,对其先做计算分析判断模型构建的准确性(主要复核恒载作用下反力内力变形)
-
拉压杆支撑次要构件直接按照长细比去初选截面,若是应力比不超限就确定了构件截面 -
交叉支撑(受拉)应取消交叉分割,否则拉杆计算异常(地震作用可能因为刚度问题会出现受压情况)
-
变截面可以只输入一个,通过修改参数中反转单元坐标轴来镜像
-
主体骨架搭完后,先通过计算的变形去查看建模是否有误
-
圆钢支撑必须是张紧状态,否则无效
-
强轴方向一定是垂直受力方向,尤其注意对于箱型截面调整局部坐标系
-
桁架结构腹杆铰接的界限L/d=12/24
-
节点局部坐标系用于解决非正交情况节点荷载及反力输入/输出
-
单元特性可以通过修改单元参数来实现,比如梁单元改桁架单元等
-
单元重叠、节点过近、单元被打断在前处理解决以免计算出错
-
复杂节点应在边界里面指定相近节点为刚域,以免计算与实际不符
-
双柱基础设计时,可引入刚性节点概念输出反力设计
-
建立构件单元初步模型:点——线——面,三维模型搭建,善用参数化
-
设置设计条件:根据设计需求和规范,设置相应的设计条件,如荷载、材料截面属性、边界约束条件等。
-
构件截面验算及设计:根据分析结果,对钢构件截面进行验算,并根据需要进行设计调整(变形、强度及稳定)。
-
钢结构优化设计:在满足设计条件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利用MIDAS Gen的优化功能,对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最佳性能。
-
整体指标控制(变形)优于构件强度/稳定,即先判断结构刚度是否合适再复核强度。
-
构件长细比,梁/柱计算长度系数合理取值(分清拉压,分清主次,判断纯弯/压弯)
-
柱顶水平位移限值(风/地震作用下防止非结构构件和装饰材料的损坏)
-
钢梁竖向挠度限值(不影响正常使用和观感) -
复杂节点假定及计算复核
-
其他构造(水平系杆、水平支撑、纵向支撑、柱间支撑、抗风柱、隅撑等)
-
关键构件与次要构件应力比控制
-
主要构件0.8 次要构件0.9
-
如何判别主次(可对构件进行敏感度分析或概念判别)
-
关键构件和次要构件的应力比控制有所侧重 -
用钢量判定时不能只以总用钢量为依据,应对类别进行考虑,不能出现某一类截面虽然小但是量少的情况(采购单价可能高)
-
等效弯矩系数(软件可根据梁端弯矩可自动计算)
-
通过复核反力来评估模型是否有误 ,尤其是荷载布置,搭完结构模型先在自重工况查看反力及计算是否正常 -
变截面不验算稳定(按大头截面试算)
-
门钢梁面外计算长度要根据构造调整(2倍隅撑间距已改)
-
网壳结构对面内面外计算长度有要求,需根据调整
-
长细比需要根据规范进行手动修改,软件可能判定有误
-
指定构件——注意构件被打断后对计算长度及系数影响 -
钢结构设计中应重视D+L工况,风和地震为短暂工况
-
异形结构荷载如何取值及软件导荷 -
长细比各个结构的要求不一样 -
计算长度系数各个结构的要求不一样,特殊结构需要采用屈曲分析求得 -
结构/构件的变形限值各个结构的要求不一样 -
结构稳定分析、非线性分析、直接分析法 -
雨棚设计的若干概念设计 -
桁架设计的若干概念设计 -
柱脚设计
-
大跨度钢结构施工阶段分析 -
如何做复杂节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