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外、运河畔的城市建筑再生:绍兴迎恩门水街更新设计
意难平又平
2024年06月18日 13:23:37
只看楼主

摘要: 绍兴迎恩门水街更新设计以城市更新视角为切入点,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围绕如何提升古城边缘区、京杭运河畔的城市空间品质,通过拼贴肌理、修复生态、开放街区、活力街道、恢复记忆、建筑再生等设计策略,重新激活城市文脉,提升地区活力,使得城墙外、运河畔的迎恩门水街重焕新生。 关键词:城市更新,拼贴肌理,修复生态,开放街区,活力街道,恢复记忆,建筑再生

摘要: 绍兴迎恩门水街更新设计以城市更新视角为切入点,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围绕如何提升古城边缘区、京杭运河畔的城市空间品质,通过拼贴肌理、修复生态、开放街区、活力街道、恢复记忆、建筑再生等设计策略,重新激活城市文脉,提升地区活力,使得城墙外、运河畔的迎恩门水街重焕新生。

关键词:城市更新,拼贴肌理,修复生态,开放街区,活力街道,恢复记忆,建筑再生

Abstract :  The renovation design of Ying'enmen Water Street in Shaoxing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newal as the starting point,starts from the fundamental needs of people and focus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urban space quality of the ancient city edge area and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River. The renovation design reactivates the urban context and enhances the regional vitality through design strategies such as collage texture,ecological restoration,open blocks,vibrant streets,and memory restoration. The Ying'enmen Water Street,outside the city wall and beside the canal,has been revitalized.

Keywords: Urban Renewa, Collage Textur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Open Block , Vibrant Street , Memory Restoration , Building Regeneration

     

引言

绍兴的迎恩门坐落在旧城西北部,也被称为西郭门,是基于隋朝越国公杨素的设计进行重新修建,系水陆两用城门。在中国古代,无论是朝廷长官或者君主亲临此地,都必经这扇门,因此称为迎恩门。作为浙东地区古运河重要构成部分的迎恩门水街河段,不仅是旧绍兴九座城门中最为繁华的城门遗址,更是在历史上被视为绍兴重要的古城门户。这里历史文化悠长,遗址留存众多,文字记载丰富,是绍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绍兴古城水街文化的代表,位置极其显要(图1,2)。

 

▲01-嵌入城墙、运河、城市中的迎恩门水街街区

 

▲02-迎恩门区位及周边城市肌理


“大拆之后”

2007年初,当地启动该地段城市更新工作,以政府为主导的拆迁安置模式将原住户迁出,浙东运河在迎恩门片区长约1.5km的历史空间结构几近解体,场地只保存迎恩桥等个别文保。2014年团队工作开始,现场依然一片狼藉,雪上加霜的是现场又增加了一些品质不高的“烂尾楼”(图3)。在此背景下,历史街区的更新将不可避免地面对两大困境:其一,即便更新成功,该历史街区也很难承载原住民日常生活;其二,更新后引入现代城市生活时,适应新的功能变得较为困难。这就是我们工作之初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大拆之后,往往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其市场化运作对高回报率的追求,又屡屡突破城市规划对建设的控制,导致城市历史格局、空间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1]。

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街区,要面对诸多的城市更新困境,诸如老城肌理的延续、生态环境的修复、历史文化的恢复、城市功能的复合等。面对这些问题,从设计之初,我们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避免简单粗暴的“大拆大建”模式势在必行,在“大拆之后”如何将街区、运河融入老城,如何将历史、记忆融入生活,成为我们设计的出发点。

 

▲03-团队工作时的场地照片2014年


拼贴肌理

城市肌理既是一种具体的、可视的、可操作的物质环境,又衔接着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功能活动,体现着相应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氛围,从而赋予一座城市独有的特殊性[2],经过近十几年间的开发变迁,迎恩门街区原有的街巷已被拆迁,四周住宅区正成围合高压之势,区域周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行列式居住肌理。设计首先考虑对绍兴古城肌理的回应,以东西向长而连续的一河两街、河街并行形态呼应绍兴古城已形成街随河走,河随街流的水城格局,恢复街道—运河—建筑共生的传统水乡空间肌理。其次是一河两街、河街并行的肌理还原后,还需对各个地块进行建筑填充。在如此敏感的环境地段里,在满足运营前提下设计尽可能将建筑体量做小,总体以1-3层为主,建筑高度控制在10m以内。建筑以单一双坡坡顶作为基本单元,通过层叠、错位、渐进、并置等操作形成单体,并通过单体之间的组合关系处理,从而应对各个地块不同的地形环境、功能需求与建造条件(图4)。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场地东南角地上6万多m2的迎恩天地的体量和空间要求决定了建筑无法延续传统民居的历史尺度,我们也不希望其是一个巨大体量的单体建筑。于是,我们对其进行体量削切、分解,提取民居起伏连续、高低错落的坡顶肌理,既取得了尺度的自洽,也有机整合到区域的肌理之中(图5,6)。

 

▲04-单元坡顶操作图解

 

▲05-迎恩天地起伏连续、高低错落的坡顶肌理

 

▲06-迎恩天地模型效果


修复生态

绍兴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作为浙东古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的迎恩门水街,曾经是杭州进入绍兴的水陆要道。由于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被排放进来,浙东运河迎恩门段河流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也是绍兴平原河网仅存的市控 劣V类水质 断面(图7)。我们通过污染整治、驳岸修缮、河道清淤等工作,将运河生态廊道与环城河生态廊道相串联,构建一个在生态方面具有连通性、在景观方面具有连续性、在水利方面具有安全性的水系网络,从而把街区塑造成为“城市海绵系统”(图8)。值得一提的是驳岸改造就地取材,河埠头这些石墩子都是清理河道时打捞出来的,在这里,我们把它做了二次利用,采用老材料、老工艺,延续传统石造驳岸风貌。

 

▲07-水系整治前 2010年

 

▲08-水系整治后2022年


开放街区

2006年,笔者在论文“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3]中,阐述了鲍赞巴克“开放街区”规划理念,认为开放街区的规划设计理念汲取了众多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 这预示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对于当前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具有预见性的。项目初始,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意义与市场价值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思考,我们提出Mall+开放街区+古建节点的规划理念,通过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功能混合、公共空间、步行导向等设计策略,打造由迎恩天地、迎恩门24苑、米市街48铺、浆声灯影、钟山胜境等多个地块组成的开放街区(图9)。Mall有利于展示现代城市形象、满足特殊功能使用需求;开放街区有利于商业服务业的生发、形成更多的公共空间;古建节点则有利于展现迎恩门历史底蕴、塑造场景体验。我们通过Mall+开放街区+古建节点的创新空间布局,打造了一个集文化展示、公园、商业、办公、酒店、公寓、宗教等多功能混合的开放街区。

 

▲09-整体轴测


活力街道

街道,承载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4]。J·雅各布斯(J·Jacobs)说到:“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5]。设计将传统街巷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延续绍兴古城“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双格网格局,打造以河、桥、街、巷、水埠为骨架的网络立体交通系统,创建有吸引力的、能激发多样化公共生活的活力街道。从历史图片可以看出(图10),原有街区建筑依水而建,“前街后河”的型制,整个街区呈现为“水-房-街-房”的空间格局。由于红线退让等“刚性”原因,河街空间需重新解构,设计采用“一河两街”的型制,“水-街-房-街-房”的空间格局(图11)。街巷的宽度皆保持历史的主街4-6m、小巷1.5-3.5m的尺度;运河的宽度在10m-20m,运河与街巷相交之处以石桥连通,保留和新建的12座石桥各具独特形态和风格,水街两边建筑总的檐口高度控制在10m以下,确保街道空间的高宽比是1:1-1:1.5,满足传统街巷空间所提出的最舒适的比例,符合芦原义信提出的街道指标1?D/H?2[6](图12,13)。

 

▲10-历史照片1990年

 

▲11-水街的空间格局剖面和人视照片

 

▲12-建成后建筑、街道、水系的空间关系

 

▲13-内部街巷照片


恢复记忆

城市记忆是一种和城市空间及地方文化特征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系统[7]。根据逐渐厘清的文脉线索,迎恩门街区汇聚了各朝遗存,整体设计考虑在此处建造一个活态博物馆,以回应并展示绍兴运河文化及历史典故(图14)。设计成功复原了钟山寺区域内的接官亭、望官亭、牌坊、上纤埠头、戏台等历史文化风貌,并通过纤道、亭台、古桥和寺庙等建筑元素,生动地再现了越地的文化传统。同时,为促进其活态传承,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强非遗教学传承的力度,成立绍兴首个“非遗客厅”,重点展示与浙东运河文化有关的石桥营造技艺等非遗项目,探索新时代非遗技艺传承模式(图15)。

 

▲14-历史文化节点-典故整理

 

▲15-迎恩门历史的点


建筑再生

基地内包含三处既有“烂尾”建筑,其中两处为二层坡屋顶建筑组成的街区,一处为停工时完成了近4000m2的地下室,地上竖满了钢筋。面对这些闲置的既有建筑,我们以绿色低碳为目标,以最小的干预方式进行改建、扩建,减少拆迁量,降低处理建筑垃圾以及生产建材环节的碳排放,实现低碳与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原有二层坡屋顶街区地块建筑形式单调、缺乏设计感,设计利用现存建筑的框架结构和空间布局,通过植入沿河广场、底层院落、室外楼梯、二层平台,构建连续、变化、多样的公共空间,带动整个沿河公共空间系统的更新提升。同时,立面保留原土建结构的坡屋顶特征,并去除多余的装饰、加以适当的几何演绎,以简洁内敛的当代设计语言构筑富有江南意境的街巷空间(图16)。废弃地下室地块由于建筑长期闲置,地上又要加建2-4层建筑,其结构体系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我们首先对其进行加固,确保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其次,利用原有结构体系进行改建、扩建,置入四星级酒店功能,通过分散的建筑体量,院落式布局,完美的融入城市肌理中(图17,18)。

 

▲16-原有街区更新前后人视照片

 

▲17-利用废弃地下室改造为四星级酒店轴测

 

▲18-利用废弃地下室改造为四星级酒店前后人视照片


结语

既然“大拆”不可避免,“更新”更要谨小慎行。经过8年的努力,在“实体”危机和“肌理”困境的双重压力下,通过对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的重新构建,街区的面貌以一种明显的小尺度、渐进式变化呈现,以浙东运河为骨架的新江南水乡正在逐渐成形。绍兴迎恩门街区已经成为绍兴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事件,通过1.5km的运河恢复带动了周边18hm2街区的更新,传承丰富的传统文化,恢复当地的生活气息,重振地块的人气活力,并将运河、建筑和日常生活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再现“楼接红霞连九陌,门开水陆达三吴”独特韵味(图19)。2018年开街以来,迎恩门水街因其优良的公共休闲属性,成为绍兴市热门的人气新去处和“网红打卡地”。2022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第二批浙江省级高品质步行街建设试点名单,先后被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央视新闻频道(CCTV-13)、人民日报、人民网报道。

参考文献

[1] 徐千里,郭卫兵等研讨:城市有机更新[J].当代建筑,2022(2):6-13

[2] 童明.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城市规划学刊,2014(5):85-96

[3] 于泳,黎志涛 .“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6(2):101-104

[4] 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5,P29

[5] 葛岩,沈璇.场所感街道的设计营造:内涵、方法与实践 ——以团体标准《街道设计指南》编制为例[J].新建筑,2021(4):35-39

[6]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7] 孙彦亮.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城市记忆建构——以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设计为例[J] .当代建筑,2020(8):139-141


 

▲19-夜景鸟瞰照片


项目名称: 绍兴迎恩门风情水街

业主名称: 绍兴市城郊水环境综合整治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 绍兴市越城区迎恩门

项目功能: 公共文化、商业建筑

建筑面积: 185823m2

设计/建成 :2014年/2023年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