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之美 I 元荡慢行桥
雪花勇闯天涯
2024年06月20日 11:05:36
只看楼主

来源:中国钢结构协会

|

作者:编译:刘玉姝





IStructE 2022中国入围项目




     

结构设计: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申报大类:People




项目概况


业主: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局;上海市青浦区水利管理所

位置:中国上海青浦/江苏吴江

总承包商: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BAU建筑与城市设计事务所

结构顾问:上海泰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评审委员会评语


优雅的元荡慢行桥是一个具有独特结构特征的集生态、交通、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动态整体。桥梁的建设使吴江、青浦的生态景观保持连续性,形成和谐、统一的蓝绿慢行体系,从而提升了元荡湖区域的环境品质。

桥梁的曲线造型以及分别划分为骑行、步行、绿化三种功能的6m宽的桥面打造了一个连接河岸的浮动花园景象。这是将上海和江苏两个重要行政区连接起来的一个美观的解决方案,并给当地社区以及桥梁使用者提供了极佳体验。它的建成既实现了两区蓝绿体系的直接联通,也满足了当地居民游览、休闲、观赏等需要。






项目介绍


元荡慢行桥全长586m,整体设计以“同心结”为理念,体现青吴两地同心共治的发展愿景。桥身如同一条缎带,连同揉入湖水柔波元素的桥上栏杆,与元荡湖上的水波交相呼应。观景亭中的太湖石小品,灵感源自当地传统雕塑,设计上探索了当代数字建模技术,创造了既是雕塑又是游乐场的多孔墙。

曲桥有三个加宽部分,各条线路相合并加入休闲长凳、观景平台、观景亭等,可供游人休憩及观赏湖景。这种线路设计延续了江南文化的动观为游,妙在步移景异,奇在风景如画。游赏相间,动静交替则元荡湖之景致尽入眼中。

   
上海最西端、沪苏交界处,一个面积不大的湖荡——元荡,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块“世界级料子”上。元荡湖与淀山湖相接,因芦滩封淤而成为淀山湖的一个子湖。当地水网密布、村落众多。原两岸虽仅一衣带水,但来往不便。如今,环元荡贯通桥(以下简称“元荡慢行桥”)连接上海青浦金泽和江苏苏州吴江两岸,加速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糅合进程,也是该示范区首座新建慢行桥,实现了由昔日的“两不管地带”到网红打卡点的华丽转变。      
     

元荡慢行桥的桥面标准段横断面布置为:人行道2m+绿化带2m+自行车道2m共6m,可供步行、绿化、骑行三种功能使用,多种情境和氛围在桥面交织。在行进方向上,步行者和骑行者进入不同线路,绿化带将两者间隔开来,这种线性设置为当地居民的健康生活划分了安全边界。

桥上、桥下的绿植延续了两岸生态公园的原生态种植理念,结合了对本土植物及动物的思考。将树木和灌木融入桥中,构建了一座连接两岸的浮动花园。这些融入本土环境的巧妙设计,使整座桥梁成为元荡湖上的一道别致景观。与此同时,元荡慢行桥也串联了周边千帆归渡、闲梦云台、汾湖之眼等旅游资源,形成一段连续的生态之旅。
元荡慢行桥与其一旁的元荡车行桥宛若两条凌空飞舞的绸带,将元荡湿地景观与环湖绿道串联起来,岸边绿植随风摇曳,脚下碧水微波粼粼,令人心旷神怡。从空中俯瞰,水流和车流以桥为中心交织成一个“十”字,桥便是流量通达的节点。“人上了桥,却不急于赶赴对岸,反而欣赏起风景来。原来是道路,却变成了看台。”在诗人余光中眼中,桥是奇妙的东西。元荡桥也是如此——除了作为促进各要素流动的基础设施、助人“赶赴对岸”之外,本身也成了沪苏两地打通行政壁垒的突破点、物理乃至心理层面沟通的连接点,成为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示范引领的一座“看台”。
初夏时节,桥面微风和煦,湖心岛上树木繁茂,水面上鹬鹭翔集,呈现出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好风景会引来新经济,开放的滨水空间有助于打造开放的创新空间。”元荡桥的架通、元荡环湖岸线的打通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都有助于各方智慧碰撞、要素充分交流,引领对内开放,进一步推动传统行政区经济走向现代功能区经济,推动上海与长三角乃至华东腹地深度协同。这是桥的第三重境界:除了促进流动、建立连接,桥的意义更在于集聚更大流量,通过连通、开放实现发展格局上的全面跨越。

元荡慢行桥还获得了澳大利亚建筑师协会2022年度国际金奖、澳大利亚建筑师协会2022年度城市设计金奖、2022年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奖项。在被授予澳大利亚建筑师协会2022年度国际金奖时,评审团描述道:“元荡桥不仅集休闲娱乐、建筑美学及多重功能于一身,更令人惊艳的是它巧妙地将人性化尺度和开阔水景精地准编织在一起。慢行途中设置的观景亭参考了苏州当地的太湖石,采用了翘曲的金属结构,为人们提供了分享聚会的场所,也可以作为独自沉思和探索的自省空间。亭子的屋顶结构被细化到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薄度,如同一片湖水飘浮于空中,其波纹反射的金属内衬更令人回味。”

   


摄影:朱润资。


来源丨建筑钢结构进展公众号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