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梁、枋、檩等构成的一种木制建筑结构,是木构架建筑物的承重部分,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属“ 大木作 ”。
柱
1.檐柱
也称廊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坐的建筑,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柱子有石质、木质之分,断面则有圆、方之分,通常为方形,且柱径较小。
2.角柱
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的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简单地说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需要注意的是角柱可以看做是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对结构的薄弱部位给予加强。所以角柱在计算、抗震构造等方面都有特殊规定。
3.金柱
也称老檐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进深(进深:由门口向屋里延伸的深度)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另外,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
4.山柱
在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
5.中柱
也称脊柱,在建筑物纵向定位轴线的中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
6.瓜柱
立于大梁上用来支承上面梁架的短柱,称为瓜柱,有的称为“童柱”。其高度大于其直径。
|
7.蜀柱
又称脊瓜柱、侏儒柱,在屋脊部位的三架梁上,用来支撑脊檩的短柱,也叫“脊瓜柱或脊童柱”。
8.驼峰
宋式建筑名词,系用在两层梁之间的垫块,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在清式建筑中,驼峰则称之为“柁橔”,其高度小于直径,当高度大于直径时,则称为“瓜柱”。
|
9.柱础
俗又称磉盘,或柱础石。古代为使落地屋柱不受潮,在柱脚下添了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柱下的基础,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10.柱櫍
或称柱珠,它是柱身与柱础的过渡部分,因为柱子多为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櫍”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櫍”一般呈扁鼓形,材质有石、木两种。
11.梭柱
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
12.垂柱
上端功用与檐柱相同,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下部悬空,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
13.牛腿柱
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构件。雀替是指位于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既可以起到传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中混凝土 加腋梁 中的加腋部分。牛腿有的地方又叫“马腿”, 也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它一般只起装饰的作用而不起传承力的作用。但在有些地方和有些资料中,牛腿和雀替两者是混称的。
|
|
|
较小于梁的辅材,也是主要的木作构件,截面为矩形,是方柱形的横木。 枋的位置不同,称谓也不同。 常提及的有:
位于檐柱之上,是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南北朝时多置于柱顶; 隋、唐以后移到柱间; 到宋代始称为“阑额”。 它有时为两根并用,上面的一根叫“大额枋”(清代称谓),下面的一根叫“小额枋”(清代的称谓,宋称为“由额”),两者之间使用垫板(宋称“由额垫板”)。 在内柱中使用的额枋又被称作“内额”,位于柱脚处的则叫做“地栿”。
|
沿屋面坡度逐层安排的枋子都叫做“金枋”。 按金枋所处的地位差别,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别,比如位于在五架梁上的金枋称为“上金枋”。
位 于脊瓜柱上 ,脊檩(桁)下面的枋子。
4.老檐枋
置于金柱之上的枋木。
5.柱头枋
在清制中则称“正心枋”,它处在斗栱中心位置,檐桁(檩)下面的枋木。 因为斗栱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悬挑檐口的屋顶荷重,该荷重由檐桁(檩)传递到枋木,再由枋木落
6.罗汉枋
在清制中称“拽枋”,处在正心枋前后,在内外跳慢拱上者,其上没有桁(檩)的枋木,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 “外拽枋”指处在斗栱中心外挑部分的枋木; “里拽枋”是指处在斗栱中心内挑部分的枋木。
7.撩檐枋
在清制中称“挑檐枋”,处在令栱之上,挑檐桁下面的枋木。 一般在斗栱的最外端位置,是屋顶最边沿的承托构件,是斗拱附属构件。
|
8.随梁枋
在檐口梁前面,按进深连贯两柱头间的横木,位置功能与额枋相同,在大木小式建筑里,常见梁而没有随梁枋。 顺着梁安装的那块雕花木枋,就叫随梁枋。 起稳固梁的作用,是个联系构件。
9.普拍枋
|
10.雀替
又叫“角替”,在宋 代叫做“绰幕枋”,置于坊下与柱交代处,加固梁坊与柱的衔接,分担柱头承重压力,借以减少梁枋的跨距。 并起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 至清朝,雀替渐渐变化为柱梁间的
|
|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1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2 万条内容 · 15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营造视野:汉字与中国传统建筑中国汉字符号的能指是汉字的字形,所指是汉字的指称对象,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 同构关系 。汉字从具象图形发展到抽象符号,已形成了一套符号程式。建筑设计利用形态学原理,以汉字为构思元素,与造字活动有着共通之处。本期为您诠释汉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巧妙关系。 以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举报
多多多多多分享,多多上传,多多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