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营造法式:中式古城垣的威仪

营造法式:中式古城垣的威仪

发布于:2024-07-25 10:49:25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来源:建筑史学

[复制转发]


修筑城垣,是古代城市防御来敌、守护家园的生存需要,开设城门,以通出入。门上筑 楼,既为壮观,更为望远,以预作御敌之计。凡县州郡府皆自有城。一国之都,外有都城(臣民居住生活区),内有皇城(朝廷中枢机关办公区),再有宫城(帝后工作生活区),因有三重之城。宋绘画中保留了不少当时城墙、城门、城楼的真实图像,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色。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东角子门城楼细部

    图中为汴京东角子门城楼,单檐庑殿顶,正面五间,进深三间,栏杆下为平座,为门墩,门墩比左右两侧的城墩略高且宽。左右城墩顶沿边设栏杆,随踏道下降至地面,设悬山顶门屋,供人出入上下。这种梯形的城门称为“抬梁造”,即在门洞两侧竖起一排“通天柱”,在柱顶架梁,在梁上铺板,板上填土夯实与两侧城墩连成一体。再在其上建平座,形成一个新的平面,再在上面建城楼。因此,这类城门顶上是没有城垛与环绕在城楼四周的走道的。

        《释名疏证补》:“城,盛也,盛受国都也。”可见最早的城,仅指国都。《五经异义》:“天子之城高九仞。”天子之城即皇城,俗称紫禁城。周制一仞为八尺,汉制为七尺,按皇城墙高63尺,约今20.16米。


城门等级 左:敦煌431窟(初唐)右:敦煌159窟(晚唐)

       城门的等级由门道的数量来区分。 一门道,为州县城门,皇城的边门与后门; 二门道,为州郡正门; 三门道,为京城门; 五门道,为京城正门。 唐长安城南大门明德门、北宋皇城南大门宣德门、元大都宫城南正门崇天门,都是五门并立。

左:敦煌148窟(中唐)右:敦煌出土绢画(唐)

代县边靖楼

安徽歙县南宋谯楼城门洞  

每边十三根天柱,插入地垘石固定

城墙结构


        据考,四千年前龙山文化时已用夯土筑城,沿用至明清。用砖包砌城墙,始于南北朝,但直至元代,只有宫城包砖,其他仍用夯土墙。凡都城与重要州县城包砌砖墙,是明代才定的制度。


 

城楼与城墩的两种结合形式示意图同一城墩,I型者城小,Ⅱ型者城楼大

城墩、门洞、城楼剖视图

        门洞内一半嵌入两壁的巨大木柱,民间称为“通天柱”,建筑界称为排叉木柱,因此“抬梁式”的建筑专业术语叫作“排叉木柱式”。

        两宋城墙并无二致,从北宋到南宋画中都能找到隐于山间的城门城楼形象,凡是城楼前无城垛而设平座者,皆为抬梁造。其形制图像可从范宽、屈鼎、贾师古、夏圭等画作中一窥究竟。

范宽《秋林飞瀑图》(局部)

马和之《早秋夜泊图》

        

图为夏圭《江山佳胜图》局部,所绘可见临安城外宝石山至北关(武林门)水门风光。据《梦粱录》记载,水城门上无城楼,仅建平屋,有柱无窗墙,与所画相合。  

赵佶《瑞鹤图》皇城大门存照

        这幅作品可谓北宋皇城宣德门城楼唯一的形象记录。正门城墩上五门并列,中门宽大,左右各二门,呈狭长形。门顶平座,上为城楼,设门五扇。正楼两侧斜廊各五间,左右朵殿与突前之阙楼均各三间,前后当中一间建行廊各五间,子阙高度递减。

 

宣德门平面图


王城大门

山西繁畤县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的王城之门

        山西繁畤县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的这座王城门墩上开三个木构城门道,门楼为三间单檐庑殿顶。正楼左右各为五间斜廊,连接面阔三间单歇山顶朵楼。朵楼向前伸出行廊,通向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二重子母阙阙楼。这一组建筑包括正楼一、斜廊二、朵楼二、行廊二、阙楼二,形成凹形平面,由于壁画表现的是佛祖的故事,而他的父王只是一位诸侯王,所以子母阙只有二重。而唐长安大明宫、北宋汴京宣德门,皆三重子母阙。         

传王振鹏绘《唐僧取经图》册页,绘有三门并列的王城之门, 王城只是地方政权的都城中王的居所,如五代时吴越国钱氏的王城,所以比皇城低一档次。 反映在建筑外观,一是只有三门道,二是门外两阙只能作“一母一子”式。         王振鹏《唐僧取经图》所绘可谓最详确的抬梁造单门道城门楼之外视,城墩皆外砌青砖,片石包边,简朴雅重。  

萧照《中兴瑞应图》画城门楼之内视,门内排叉柱与打开的门皆可见,门墩左与上下城楼的踏道相连,落地处设门作启闭,皆红色,表明系官方之建筑设施。 佚名《孝经》组画中可见城门外视,有人在门外将门上锁。 此城墙与人高相比似仅3米许,可能是皇城内某一区间的门楼。

大红宫墙

        大红宫墙为南宋所创,马和之《孝经》组画可见一斑。

        从唐敦煌壁画到北宋、金画中的皇城城墙都是砖垒的,或在城坯外贴上砖雕,已是很奢华气派了。但南宋佚名《孝经》组画之中出现了一个红色宫城宫墙的场景,令人怦然心动。这大红宫墙既是自汉唐以来在画中的第一次亮相,也是宋后七百年元明清三朝大红宫墙的 宋始创的大红宫墙,从此成为世人认识中国古代宫殿的最直观的标志。

        

南宋晚期叶肖岩《西湖十景图》中之清波门,已画作券拱门形式,此为目前所见宋画中的孤例。 其时代背景是蒙军南侵,火炮在实战中的运用,使抬梁式城门楼的弊病日益显现,于是更利于防守作战的拱券式城门楼应运而兴。 西湖边拱劵式城门楼的出现,预示了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和新的城防样式的产生,以至现今所存古城已无法找到一处完整的抬梁造的城门楼了。  

抗蒙四十六年不败的四川合江钓鱼城券拱式城门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加载更多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2 万条内容 · 15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现存形制最高的铜建筑

武当山天柱峰顶的明代太和宫金殿,是我国现存形制最高的铜建筑。它仿照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以铜合金分构件铸造再装配而成,并且通体鎏金(图1)。其独具匠心的规划设计、独特的建筑材料已经引起多学科学者的注意,进行了一定的介绍与论述【1】。近年来,建筑史学者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分析了金殿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贡献【2】;历史、宗教学者利用金殿铜栅栏上的铭文考察了真武信仰的流布。这些都体现了太和宫金殿在建筑史、道教史上的独特价值。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