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它缘何惊艳世界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它缘何惊艳世界

发布于:2024-07-29 11:44:29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 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 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


  


“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重要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成果。 通过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系统挖掘“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传承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全面提升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和管理水平,有力凸显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的整体价值。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向世界贡献了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向国际社会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轴线鸟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4,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3);“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标准4); 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 李群 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发言时表达了中国民众对于“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喜悦和振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表示感谢。他表示,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中国将继续统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的交流合作,借助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代表遗产所在地政府发言。


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12年。


申遗启动阶段(2012年至2016年)

2012年,经北京市申请,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组织专家指导北京市启动申遗文本编制,初步提炼价值;支持北京制定“百项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实施天坛、景山、社稷坛、太庙、钟鼓楼、正阳门等中轴线重要文物建筑保护修缮。


全面加速阶段(2017年至2021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作为规划重点;北京市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班推进中轴线申遗;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建立运行部市合作机制,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价值阐释、保护管理、环境整治、公众参与工作,连续三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遗产价值、申报路径、遗产构成、列入标准等关键技术问题。


攻坚冲刺阶段(2022年至2024年)

2022年10月,经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同意,“北京中轴线”确定为我国2024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精雕细琢申遗文本,经反复研究,确定15个遗产构成要素整体申遗的工作路径;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连续召开9次部市合作联席会议,统筹解决申遗迎检重大问题,出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建立央地跨部门协同管理工作机制;着力推进考古发掘研究,取得正阳桥、天桥、南段道路遗址等重大发现,填补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空白”。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于2023年1月30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申报文本;2023年8月,圆满完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现场技术评估;针对专业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先后于2023年11月、2024年2月两次提交补充说明材料,并派代表团赴巴黎参加专业答辩,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详细说明北京中轴线的时空框架,清晰阐述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的延续性和古代与近现代部分的整体性,深入阐释“中”“和”传统哲学思想在全球范围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024年5月30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形成评估报告,作出将“北京中轴线”直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最高评估结论,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为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国家文物局将会同北京市,继续扎实推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深入挖掘老城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价值展示阐释水平,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充分发挥以“北京中轴线”为代表的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与公共教育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的时代风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让“北京中轴线”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外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那么,北京中轴线所包含的遗产点又各自蕴含了哪些重要历史价值?


    

钟鼓楼



钟鼓楼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地标建筑,与天安门、端门、故宫构成的朝堂区域共同组成《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范式。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


  




  




    

万宁桥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什刹海东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位置自元代未曾改变,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它的位置及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万宁桥呈现出自元至今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为元大都、明清与当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景山



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节点,其与故宫共同组成的布局关系,展现了中国宫苑传统规划理念。集高大的山体、秀美的园林建筑和华丽的宫殿建筑于一体的景山,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序列。景山及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兼具礼仪祭祀和人造山体以登高游赏眺望全城的双重功能,为明清国家礼仪传统提供了见证。


  




    

故宫



故宫为明清两代的宫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之上,其与北京老城的位置关系反映出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同时,天安门、端门、故宫组成的朝堂区域与位于北侧的钟鼓楼市肆区域反映出了对《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秉承。


故宫是中国皇家宫殿建筑的杰出典范,居中对称严整的规划格局与富于韵律和变化的景观序列展现了“择中”的规划理念与杰出的建筑设计水平。这里也是明清时期皇家举办国家庆典、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场所,是国家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要物质载体,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太庙



太庙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线严整对称的规划格局体现了《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太庙享殿为明代遗构,采用明清官式建筑的最高形制,规模空前,用料考究,代表了明清皇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故宫西南侧,与太庙以北京中轴线呈对称格局。社稷坛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代表土地)和太稷(代表谷物)的祭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土的认识和崇拜,以及祈求国家政权与疆土永固的愿望。社稷坛作为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建筑,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转变历程。


  




    

端门



端门位于故宫南侧,处于午门与天安门之间,为朝堂空间的一部分。端门与天安门一同以其高大的形体和端庄的风姿,烘托出皇城与皇宫轴线建筑的威严和神圣。明清两代,端门功能基本一致,为存放皇帝仪仗用品之所,同时还是整顿仪仗之地。


  




    

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为进出宫城的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与朝堂空间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对《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秉承。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端门以南,外金水桥以北,面朝天安门广场。其城台与皇城墙相连,共同构成明清皇城的南边界。天安门以城楼为主体建筑,城楼北侧设一对华表,城楼南侧设石狮两对、华表一对,均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天安门是明清时期颁布诏令及现代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是国家礼仪的载体,见证了两千余年王朝统治的终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外金水桥



外金水桥桥体的位置与天安门城楼的五座券门以及太庙和社稷坛的南门严整对应,桥体布局、桥面宽度、柱头形式和装饰细节均体现出“择中”的原则。作为进入明清皇城的先导区域,外金水桥是明清两代由皇城通向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也是如今国家举办重大庆典活动的礼仪空间,始终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位置,由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构成。天安门广场为长方形广场,南北长762米,东西宽280米,总面积达21.4公顷。形成于明代并于20世纪中叶扩建,成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转变的重要实例之一。广场的规划格局延续并强调了以北京中轴线均衡对称的原则,其建筑与景观展现出中国20世纪中叶公共建筑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与创新,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的里程碑。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已成为国家活动和人民文化活动、大型庆典活动的举办地,自形成至今始终是国家礼仪文化传承的见证。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由纵置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是明清时期一组兼具防御和城市管理功能城门建筑群。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内、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东南部,北京中轴线东侧,与先农坛在位置与规划格局上呈东西对称。天坛物质遗存占地面积273公顷,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它的选址反映出中国古代“南郊祭天”的文化传统,其位置、规划格局与先农坛以北京中轴线呈东西对称布局,凸显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更彰显了中轴线对城市规划布局的统领作用。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其建筑景观设计与营造展现出中国古代世界观,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杰作,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天礼仪与文化传统。


  




    

先农坛



先农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西南部,与天坛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呈对称布局。《礼记·祭统》记载:“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先农坛的选址沿袭了南郊亲耕的传统。先农坛与天坛东西对称的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先农坛作为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


  




    

北京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为若干处分布于正阳门至永定门的居中道路遗存,是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现已发现的遗址以物质实证真实地展现出明代以来南段居中道路的位置、走向、工程构造和不断传承沿用的历史,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


  




    

永定门



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历史标识,为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由重建的城楼建筑及南侧瓮城地面标识构成。永定门曾为明清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所在,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规制最高的一座,展现了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重要地位,见证了明清城市传统管理方式。


  


    

本文综合整理自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新华网等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关注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2024-08-19 07:42:19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8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海绵城市建设能否缓解城市蔓延?

1 导言 城市蔓延作为一种低效率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可引发许多城市环境问题,包括基本农田丧失、水质退化和土地细碎化程度增加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严重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控制城市蔓延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议题。2014年起,海绵城市成为大力推行的具有城市空间属性的公共政策,其本质是一场城市发展理念的变革,通过改变原先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