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万里长城的终点在哪里?

万里长城的终点在哪里?

发布于:2024-08-14 11:15:14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万里长城的终点在哪里?答案是 新疆阿克苏 


公元前60年,汉朝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了中原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如今,克孜尔尕哈烽燧、别迭里烽燧依然屹立,见证了曾经的烽火狼烟、金戈铁马,也目睹了中西文明在此交汇、和合共生。


高墙巍峨的万里长城,也在这里变“拒”为“迎”,成为中国对外交流开放的见证。


文明共此时


阿克苏地区库车市西北约12公里的戈壁上,伫立着高达13.5米的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的汉语意思是‘红色哨卡’。”在烽燧遗址前,库车市文旅局干部尹秋玲对烽燧的历史如数家珍。为了让烽燧更加坚固,这座汉代建筑采用了先进的夯筑工艺,并在夯层与夯层之间横竖平铺芦苇、红柳等植物枝杈以固定支撑, 才使其历经2000多年风雨而不倒。


一眼望去,记者瞬间明白了它为什么叫“红色哨卡”。这座巨型建筑坐落于一片高耸的戈壁台地上,由于岩层中富含铁元素,这里的台地、河道与群山都呈现出褐红色。由于构筑需就地取材,整座烽燧通体呈橘红色,在烈日照耀下,宛如正在燃烧的火炬。


望着这座古丝绸之路上建造时间较早、保存较完好的烽燧遗址,景区经理陈飞难掩自豪之情,“我们新疆一共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唯一一个以单体建筑被列入的。 


文明在此交流,赋予了克孜尔尕哈烽燧另一个鲜明特点。身处丝绸之路中道的腹心,又是联通天山北麓和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枢纽,克孜尔尕哈烽燧所守护的正是西域知名的文化中心——龟兹,也就是现在的库车市。


季羡林先生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可以想象,在烽烽相望、台台相连的烽燧群庇护下,人们行走在畅通的丝绸之路上,将东西方的文明汇聚在龟兹,龟兹石窟群等一个个文化瑰宝也在克孜尔尕哈烽燧的见证下诞生、繁荣和传承。


距烽燧约1公里处,就是著名的克孜尔尕哈石窟。文物管理员热合曼·阿木提从守护烽燧到守护石窟,每天巡查3次,从20岁到52岁,他把青春献给了这里。


而在残存的石窟壁画上若隐若现的乐舞风韵,仍然在库车人民日常的休闲娱乐中“活着”……


老巷很年轻


作为新疆著名的景观大道——独库公路的南端起点,库车火了。如何接住这“泼天的富贵”?愁坏了市里的文旅干部。


“商业化气息太重肯定不行,得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一走进“龟兹小巷”,库车市文旅局副局长庞涛立即化身导游,耐心地向游客介绍起街巷里的一草一木。


老街、老树、古民居群,色彩明丽的院门,创意范儿的墙壁,花草繁盛的庭院,器皿、丝巾、地毯等老旧物件都可以装饰墙面……在龟兹小巷,历史的厚重与现代国潮相遇。在这里,可以品尝各种特色风味小吃,也可以走进小院和维吾尔族居民唠唠家常。


谁能想到,这个库车老城风貌和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小巷,此前也曾被大量砖块破裂、供水管网老化、电力负荷严重不足等问题困扰,游客体验不佳。 老街区需要活化利用,但没有完整规划,资金又相对匮乏,想华丽转身谈何容易。


庞涛介绍,小巷改造的那段时间,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一家店一家店地动员,一面墙一面墙地制图,一间房一间房地设计,下足绣花功夫,才让这条脏乱小巷实现了移步换景,成为网红打卡地。


“游客这么多,我计划过几年开第二家店。”在龟兹小巷街口,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小餐馆店主阿迪力·亚森像老友般搂着庞涛的肩膀,又张罗着请我们品尝烤鸡蛋。他出生在龟兹小巷,以前在大城市开过货车,小巷改造后回到这里,“这两年,在外面打工的不少年轻人都回来了。”老街焕发新活力,也留住了乡愁。


除了龟兹小巷, 库车还有一条“大馕小巷”。 馕,在新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大如车轮、平均直径超过半米的库车大馕,是新疆约200种馕里的特色品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伊西哈拉镇将社区内原来的打馕散户统一安排在这条街上开店,并以馕文化为主题,对整条小巷的颜值进行了提升。在这里,游客既可观赏和面、制作馕坯、撒佐料、扎花纹、馕坑烤馕等全过程,还可以与艾德莱斯绸、凉床等民族特色元素拍照打卡。


“一天打馕600个左右,都能卖完,老板雇了8个人。”在“陪伴”馕饼店,店员艾力亚尔·艾则孜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不断有游客品尝大馕后一口气买上几个快递回家。


  

库车“大馕小巷”里商户正在打馕


如今,大馕小巷每日营业额近5万元,先后带动了约160人就业,变成了群众的致富巷。


开放新乐章


万里长城,终有尽头。 位于乌什县的别迭里烽燧,是目前我国认定的长城最西端的尾烽。


别迭里烽燧位于一条高海拔的山谷之中,距吉尔吉斯斯坦不到50公里,气候多变。记者驱车前往烽燧时,天空下起倾盆大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雨水从山坡上流下,迅速在干涸的河道中形成一条宽约50米的汹涌大河。风声、雨声、浊浪的咆哮声,在山谷中回响。


  

别迭里烽燧


然而,即便在风雨中,每行进一段路,我们都可以看见一面正在移动的五星红旗。“她们是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的女护边员。”戴兆娜说。


“90后”戴兆娜是乌什县文旅局的一名干部,也是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的讲解员,已先后为10万余人次参观者讲解别迭里烽燧长城文化。


文化公园中,自汉代张骞、班超到唐朝玄奘、李白再到晚清林则徐、刘锦棠等人的8座雕像分成两列排开。群像之后,战旗猎猎,铠甲凛凛,一队骑马武士像位于高台之上,为首者长戟指向天空。


“这是西汉大将陈汤。当时匈奴进犯,他率四万兵马从乌什别迭里山口出击,千里奔袭斩杀郅支单于,之后上书汉元帝,写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跟随戴兆娜的讲解,大汉铁骑卷起的万里尘烟仿佛近在咫尺。


“维护国家统一,已成为千百年来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里浓烈的爱国基因和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乌什县博物馆馆长林彦飞说。自2023年4月开馆以来,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接待游客已突破16万人次。


从文化公园继续向北,梯形的别迭里烽燧出现在眼前。由于大量采用卵石,在雨水的洗礼下通体呈现乌青色。尽管烽燧底部有些坍塌, 但残高仍有7.3米,矗立在两山之间,各方位动向皆尽收眼底,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卸下了守卫古丝绸之路的繁重任务,今天的别迭里烽燧获得了专项资金的妥善保护,但是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当采访团队即将返程时,几辆满载建筑材料的大卡车沿着道路向别迭里山口进发。那里,别迭里口岸正在加速建设,开通后,将填补阿克苏地区无对外开放口岸的空白,成为新疆进出中亚的又一便捷通道。


昔日的驼铃阵阵,已化作今日的汽笛声声。 在这里,长城变“拒”为“迎”,终点亦是起点。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5 万条内容 · 24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理解“规划”——规划及其相关用语的语言考辨

我2009年本科毕业于“城市规划”专业,2012年硕士毕业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一年余后,2019年博士毕业于“城乡规划学”专业,时至今日又赶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实在已不知自己是属于哪个专业的了。这不禁让一个普通人产生一些关于语言或者用词方面的疑惑。具体来说,我大约知道,“城市规划”可能是“对城市的规划”或者“规划城市”,那么“城市规划与设计”又到底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还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又或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设计”呢?某“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到底是一个公司、一个研究院、一个设计院还是一个规划院呢?“国土空间规划”是要做“规划”而不做“设计”吗?“国土空间规划”与“国土规划”又有何区别……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